博學多才的張衡
1956年河南南陽市人民政府重新修整了一座莊嚴巍峨的古墓,這就是著名的張衡墓。
張衡於公元78年出生在荊州南陽,也就是現在的河南省南陽市。他從小就博覽群書。十五歲的時候,便告別家鄉出外遊學。他先入武關,游三輔。十七歲的時候,他去洛陽的途中,登上了驪山峰頂。面對廣闊的天地和壯麗的山河,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自豪與無限的感慨。下山的時候,他又去神進溫泉游泳。此次遊覽,張衡對京都附近的自然景觀、歷史風貌、社會人情、學術情況都有了初步的瞭解和認識,也豐富了自己的人生經歷。
不久,張衡到都城洛陽,進入朝廷辦的太學堂讀書。他把全部精力都放在鑽研典籍和與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討論問題上。張衡的家庭很貧困,平時的吃穿用都十分節儉。冬夜 裡,他只蓋一條破被子,蜷曲著身子在燈下讀書。因為沒有鞋穿,他的腳時常凍得紅腫,乃至化膿潰爛,但他都咬著牙堅持。
張衡經常觀察日月星辰,探索它們在天空裡運行的規律。他把研究的結果寫在一本書上,叫做《靈憲》。在這本書裡,他已經用了赤道、黃道、南極、北極等名詞。他記錄了二千五百顆恆星,並且畫出了我國第一張完備的星圖。他已經知道,月亮本身是不發光的,是受了太陽的照射才反出光來;月亮的黑暗部分,就是沒有照射到太陽光的部分。所以月亮的位置和太陽相對的時候,是滿月;月亮運行到跟太陽同一個方向的時候,人們就看不見它了。他還 根據太陽在天空裡運動的規律,解釋了冬天日短夜 長、夏天日長夜 短的道理。他說天好像雞蛋殼,包在地的外面;地像雞蛋黃,在天的中間。這種假設叫做渾天說。在張衡以前,多數人都相信「蓋天說」,認為地是平的,天像一隻碗,反扣在地上。張衡的渾天說雖然不符合實際情形,但是比蓋天說大大前進了一步,並且對計算曆法有實用的意義。
公元177年,張衡在東漢都城洛陽研製成功了一台利用水力帶動的天文儀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機械轉動計時器。歐洲到公元十二世紀才製造出機械性的計時器,比我國晚一千多年。公元132年,張衡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測定地震的儀器——地動儀。這些發明都在世界科學發展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也為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想一想:張衡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從小有什麼樣的習慣?為什麼他的腳會化膿潰爛,他的著作和發明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