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吐溫的故事:從排字工到作家

從排字工到作家

馬克·吐溫,著名作家,1835年生,美國人。他是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人們稱讚他「成就偉大,人格偉大!」

馬克·吐溫出生在一個窮法官的家庭,家中只有一棟兩間房的小木屋,父親收入微薄,家庭負擔繁重。馬克·吐溫出生不久,全家遷居到密西西比河畔的漢尼堡。4歲半時,他進了附近的一所小學,啟蒙教師霍爾太太是來自新蘇格蘭的中年婦女,是一位虔誠的基督教徒,力圖用聖經塑造孩子的心靈。可是天性活潑的馬克·吐溫對喋喋不休的祈禱、晦澀難懂的《新約全書》毫無興趣,而是渴望投入大自然的懷抱。距他家不遠的伯父家的農場,是個環境幽美、風景秀麗的莊園。濃郁的果林把起伏的小丘裝扮得蔥蘢蒼翠,溪水潺潺流淌,樹林深處不時傳來動聽的鳥鳴聲,草叢之中常有野生動物跳來跳去。馬克·吐溫常常來到伯父家的莊園,同白人小夥伴和黑人孩子一起游泳、捕捉響尾蛇、採集山莓。明月高懸的夜 晚,孩子們圍坐在中年黑奴丹尼爾大叔身邊,入神地聽他講故事,那些神奇的傳說和有趣的故事深深吸引著他。這位面孔黝黑、滿頭卷髮的丹尼爾大叔,以自己聰明、智慧和高尚的品格贏得了馬克·吐溫的信賴。正是從這個黑奴身上,他發現了黑人的許多優秀品質,進而對黑人及其不幸遭遇產生了深刻同情。丹尼爾大叔後來成為馬克·吐溫一些作品中可愛的黑人形象的原型。

1847年,馬克·吐溫11歲時,父親騎馬到12英里外的巴美拉鎮辦事,由於途中受了風寒,一病不起,於當年3月24日離開了人世。自此以後,一家人生活陷入困境。為了餬口,馬克·吐溫到《佛羅里達日報》當雜差,半日學習,半日工作。第二年,12歲的馬克·吐溫輟學到漢尼堡《信使報》印刷所當學徒。每天,他很早被老闆叫起來生火、打掃房間、整理鉛字。然後在微亮的燭光下排字、折疊報紙。每逢週日,更是緊張。他要在黎明時分將報紙分送到每個訂戶那裡。就這樣,馬克·吐溫熬過了兩年多的學徒生活,成了一名熟練的排字工人。後來,哥哥奧里昂借了500美元,買下了《漢尼堡週刊》報館,他把馬克·吐溫從《信使報》印刷所要出來,以每週3美元的薪金僱用了弟弟。貧困的生活過早地奪去了他的童年,他從14歲時起就過著自食其力的生活。哥哥的生意很不景氣,甚至連房租也付不起,只好將印刷所搬到自己家裡。經過一年的實踐,馬克·吐溫對哥哥的事業喪失了信心。一天晚上,他悄悄地離開家,幾天後,他在聖·路易斯 被一家《晚報》僱用,當了排字工人。不久,哥哥奧里昂破產,將報館移交給債主約翰先生,也離家出走,到衣阿華州謀生去了。

馬克·吐溫除了在排字車間勤勉工作以外,將其餘的時間用在讀書上。他從圖書館借來了許多文學作品,一本一本地讀著。書籍開闊了他的視野,為他以後的寫作生涯奠定了基礎。

想一想:這個故事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馬克·吐溫從小就自立了,而且還 讀了很多書。你現在看了多少書?聽過了多少故事?你會講多少故事?

《幼兒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