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生在魯山縣堯山鎮一個偏僻的山村,父母的相繼離世,讓他過早地品嚐到生活的艱辛。一座低矮的茅草屋,就是他的容身之所,每逢陰雨連綿,屋內四處漏雨。然而,年僅18歲的他,卻做出了讓村裡人難以置信的決定——完成父親未竟的心願,掀掉茅屋蓋瓦房。這在今天聽來,無異於癡人說夢,卻是發生在上世紀80年代農村的真實故事。
那年夏天,煉獄般的苦力拷打著他的身心,摔泥巴,做磚瓦坯,累得他幾近虛脫。隨後,他用了兩個多月時間,上山砍柴湊足燒瓦的燃料,借用生產隊的老窯燒製磚瓦。第二年春天,他又跑到很遠的深山裡,截下200餘根建房用的椽子,用孱弱的肩膀將它們扛回村莊。在鄉親們的幫助下,趕在寒潮來襲前蓋起了三間新瓦房,他跪倒在父親墳前,告訴他這個好消息。
因為家境貧寒,他勉強讀完高中。學業中斷後,想到未知的將來,他心中一片茫然。這時,鄰居家的收錄機裡播放著路遙的長篇小說《人生》,高加林的故事點燃了他的文學夢。昏黃的桐油燈下,他靜下心來,從書本裡攝取力量。他紙筆不離身,有空就坐下來寫,稿子一篇篇投出去,卻都石深大海。這時,對寫作幾近癡迷的他,遇到了一位文學老師,在他的輔導下,他終於憑借不懈的努力,稿件漸漸見諸報端。隨著發稿量的不斷增大,他在當地已小有名氣。
在老師的推薦與引領下,他成為了縣廣播局的臨時工作人員。對於這份得之不易的工作,他拿出拚命三郎的勁頭,不畏艱難風險,深入新聞現場。僅用了兩年時間,他就因工作突出被破格錄用為正式記者。隨後的幾年,他成為了縣廣播局對外發稿最多的記者,並有幾十篇新聞作品相繼獲獎。
作為一名行走在社會前沿的新聞工作者,他接觸到形形色色生活在底層的人,面對那一雙雙充滿渴求的目光,他彷彿看到當年的自己。因為夢過你的夢,因為痛過你的痛,他更能理解他們內心的無奈。想到自己一路走來,曾有多少雙手拉著他、推著他,引領他走上逐夢之旅。他暗下決心,要用行動回饋社會,盡量去幫助他人。
他用自己微薄的收入,資助了近40名學生,讓那些貧寒的學子,延續著他們的求學夢。他用新聞扶貧的方式,改寫了畫眉谷一個村莊的命運。他跟許許多多志願者一起,奔赴冰雪、地震的災害現場……然而,許多人知道他的名字,卻是因為他與貴州水窖的情緣。
2005年春天,他被徐本禹義務支教的事跡感動,第一次登上貴州這片貧脊的土地。正是這次高原的靈魂之旅,讓他與貴州結下不解之緣。貴州嚴酷的生存條件,村民沿著崎嶇山路背水的身影……無不敲擊著他的心靈。他捐出自己多年積攢的稿費2.4萬元,幫助村民建造了30座水窖,隨後在他的影響和感召下,社會各界紛紛伸出仁愛之手,出資捐建了167座「河南水窖」。他的善舉在當地引起廣泛關注,更多的人積極參與這項公益活動,截至目前,由他發起援建的「河南水窖」已達1080座。
他的事跡傳遍中原大地,受到網友的熱情追捧,詩人楊志廣為他寫下這樣的詩行:我不知道,從河南到貴州\/你疲憊的雙腳起落的數量\/只知道,你鮮紅的衣袂\/明亮我的眼眸\/明亮無數人的眼眸\/一面旗幟,鮮艷奪目\/讓所有愛心的腳步\/都不約而同地,與你相隨……說到這裡,很多人都已知道他的大名,他就是獲得河南省十佳記者、河南省十大愛心人物等榮譽的張朝岑。
有人說,他只是位「三無」記者,經濟上並不寬裕,做這些事就是為了出名。面對類似的質疑與非議,眉宇間也有過掙扎,更何況由於長年奔波,已過不惑之年的他,已是華發早生,身體每況愈下。然而,他始終聽從內心的召喚,義無返顧地行走在慈善的道路上,用愛點亮自己溫暖他人。
他用一句話詮釋了自己的人生信念:既然上蒼賦予我做人的屬性,架構這一撇一捺的工程,就成了我每天必修的功課。經歷了那麼多艱難困苦,依然固守內心的純真與良善,只為寫好一個「人」字,讓每個瞬間都煥發生命的光彩。正是在這種信念的支撐下,他完成了從「農村少年」到「精神俠客」的華麗轉身。
wwW.ppzuowen.下/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