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七夕:牛郎織女的新愁舊恨

在中國古天文學體系中,織女星位於天河北端,本名叫做「織女一」,與另外兩星一起,主管瓜果、絲帛和珠寶等家庭用品,而牛郎星(牽牛星)的正式名字叫「河鼓二」,與另外兩星共同主管橋樑關隘等土木工程,兩者間的距離多達16光年,本來沒有任何瓜葛。但早在孔子們活躍的春秋時代,《詩經"小雅》收錄了一首名叫《大東》的詩歌,描述牽牛星和織女星的情形,望文生義地把它們硬扯到了一起。天文學被迫接受了來自詩人的文化改造。

漢代《古詩十九首》在此基礎上作了進一步發揮,以擬人化手法詠歎說:那遙遠的牽牛星啊,那明亮的織女啊,女人的纖纖玉手擺弄著機杼,到天黑都織不成圖案,眼淚像雨點一樣落下。銀河看起來清澈而又平淺,彼此的真正距離又究竟會有多少?滿滿的一泓河水相隔,雙方只能無語凝視而已。這起初只是文人的無病呻吟,不料卻在此後兩千年多裡引發巨大的話語迴響,成為最著名的四大民間傳說之一。

南朝的文人率先加入了這場關於牛郎織女的歷史性合唱。在梁殷芸的《小說》裡,作者宣稱天河東岸的織女,是天帝的女兒,一年到頭忙於編織雲錦和天衣,弄得衣冠不整,容顏憔悴。天帝憐惜她還是單身,准許她嫁給河西的牽牛郎。這雖是一件好事,不料天國的紡織業就此遭到了沉重打擊。天帝為此非常後悔,下令織女返回河東,只允許他們每年相會一次而已。這篇小說奠定了傳說的敘事構架。

牛郎與織女的故事,畢竟只是天神之間的恩恩怨怨,與人間情懷尚有不小的距離。所以在東晉開始,便出現了另一種差異甚大的「雙胞胎」版本,它的關鍵之處,就是把天上的牽牛星弄到凡間,變成了地球上的農夫董永,然後以他為誘餌,再把高高在上的織女拉下了天庭。這是一場革命性的政變,它修正了牛郎織女故事的嚴重缺憾,令其散發出明亮的塵世光輝。

這個新版仙女故事,被記錄在晉代干寶的《搜神記》裡,並且成為東漢畫像磚的廣泛題材。它描述漢時有個名叫的董永的農夫,從小性情孤僻,與父親相依為命。父親死後,竟沒有可以殯葬的資金,只能賣身為奴,換錢來操辦喪事。主人知道他的孝順,拿了許多錢給他,放他回家守孝。董永在老爸的墓前待了三年,又要重返主人家報恩,路上遇見一個神秘女子,自稱願當他的妻子,於是兩人就結為夫婦,一起去見他的主人。這個路上撿來的老婆,居然在十天內為主人織出了一百匹上等布帛。離開時她才對一頭霧水的董永說出了真相:她是天上的織女,只因他的大孝感動了天帝,所以派她來幫他償還債務。說完就凌空飛走了,不知去向。

《神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