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弼馬溫」與「辟馬瘟」
看過《西遊記》中「大鬧天宮」一段的讀者,一定對「弼馬溫」這個詞印象深刻。在小說中,美猴王在菩提老祖那裡學了真本領,打遍龍宮地府,四處惹是生非,驚動了天庭。玉帝本著息事寧人的態度,以「弼馬溫」的官職為誘餌,將其招安。美猴王本以為自己進入了高級幹部編製,可以一展宏圖,卻沒想到這「弼馬溫」只是專門管理天宮的馬匹的閒職,於是心生怨恨,棄官回到花果山,第一次與天庭決裂。
翻開中國古代史書,掌管宮廷馬匹的一向叫「太僕」,並沒有「弼馬溫」的說法,那麼這個官名是從哪裡來的呢?晚明文人謝肇淛在筆記《五雜俎》中提到一個說法:「置狙於馬廄,令馬不疫。《西遊記》謂天帝封孫行者為弼馬溫,蓋戲詞也。」筆記中的「狙」即指猴子。錢鍾書先生解釋這一段話說「蓋《西遊記》第四回美猴王『官封弼馬溫』,即本俗說猴能『辟馬瘟』,生發出一段奇談也。」照這個說法,玉帝大約是欺負美猴王不瞭解天庭官職系統,根據「辟馬瘟」三字的諧音現場胡謅了一個空頭官職,不花任何成本就把美猴王控制了起來。美猴王知道自己被如此戲耍,會惱羞成怒也是可以理解的。
古代,猴子的別名叫做「馬留」,這個稱呼至今保留在兩廣一帶的方言中。《西遊記》的作者顯然也知道這一點,在百回本《西遊記》中,美猴王手下的「花果山四健將」中就有猴子名叫「馬流二元帥」。從讀音上來說,「馬留」一詞是「猱」字的上古讀音變體,而「猱」正是「猴」的另一種名稱。從詞義上來說,古人選擇「馬留」二字表示「猱」的讀音,正與猴子預防馬病的功能有關。在目前通行的百回本《西遊記》面世後不久,李時珍寫出了藥學巨著《本草綱目》,李時珍在書中解釋猴子的各種異名時,曾經提到,有胡人將猴子稱為「馬留」,就是因為「養馬者廄中畜之,能辟馬病」的緣故。日本民俗學家南方熊楠認為,猴群中的猴子有互相捉虱子食用的習慣,將猴子蓄養在馬廄中,可能就是利用這一習慣,讓猴子捕食馬匹身上的寄生蟲,減少感染疾病的幾率。
成都曾家包漢墓畫像石中的馬廄圖
中國歷史上的猴馬關係
用猴子防止馬疫的傳統從何時開始?錢鍾書先生認為這種說法最早的文字記載可追溯到北齊賈思勰的著名農書《齊民要術》。《齊民要術》中有一部分專門介紹養馬的竅門,其中引用當時一本記載各類辟邪厭勝之法的著作《術》中的說法,曰:「常系獼猴於馬坊,令馬不畏,辟惡除百病也。」古人認為瘟疫多是天地間「邪氣」所致,因此治療瘟疫常常和「辟邪」「辟惡」聯繫在一起。晉朝干寶所撰《搜神記》中,記載了一個神異的故事,說晉朝有一位名叫趙固的將軍,他的戰馬忽然因為「腹脹」而死,將軍找到了當時著名的術士郭璞,郭璞命人到叢林中,捕捉了一隻「似猴而非」的生物,放在馬的鼻子前吸氣,過了一會兒,已經氣絕的戰馬便噴鼻而起,恢復了生機。這個故事也明顯表現出了「猴防馬疫」的思想,不同的是猴子只能預防邪氣侵入馬匹,而這「似猴而非」的生物卻能將已經侵入馬匹的邪氣吸出,達到起死回生的效果。
如果我們拋開文字的局限,放眼當代日益豐碩的考古成果,就會發現,「猴辟馬瘟」的傳統比我們想像中更為久遠。歷史學家邢義田先生曾經花了十五年時間,專門收集內亞地區以「猴與馬」為主題的繪畫與造像,他發現,早在東漢時期,我國的河南、四川、內蒙古、甘肅等地的出土文物中就已經出現過很多猴馬共存的畫面,在不少圖像中,猴子就直接蹲在馬廄外拴馬的木樁上。也就是說,用猴子當「弼馬溫」的做法,在《西遊記》成書之前一千五百年就已經在中國非常流行了。
河南密縣打虎亭漢墓石刻畫像
「猴辟馬瘟」的民俗不但常見於中國,還廣佈印度、伊朗、泰國、日本等其它亞洲國家,並產生了諸多變體。在這些變體中,猴子不僅僅可以避免馬的瘟疫,也可以保護其它動物免受疾病折磨。在泰國,人們習慣在象捨前飼養猴子,認為上躥下跳的猴子可以吸引邪神的視線,讓它們無法集中精力侵害自己的大象;在日本熊野地區,農戶常常在牛圈前懸掛猴爪,試圖將災害拒之門外;在前面說到的農書《齊民要術》中,也提到過養猴於羊圈中,利用「此獸辟惡」的屬性,治療「羊膿鼻口頰生瘡」的方法。可見從世界範圍來看,猴子和馬並沒有什麼特殊的親密關係。
日本伊奈川神社馬廄護符
亞述石碑上的猴子和大象
雖說如此,相比於其他文明,在漢文化圈的文字和圖像記載中,猴子服務馬匹的機會遠遠高於其他動物。這一方面是由於對漢文化圈中上層人士來說馬匹的重要性遠超其他家畜,另一方面也是由漢語的特性決定的。在日常生活和對話中,中國人總是喜歡討個好口彩,這種「口彩」通常是利用漢語的諧音實現的。在漢語中,「猴子」的「猴」字和「侯爵」的「侯」字同音,人們常常利用猴子騎馬的造型表達「馬上封(逢)侯(猴)」或「馬上有侯(猴)」的意思。從漢代開始,「馬上有猴(侯)」和「馬上射雀(爵)」之類的形象就非常流行,人們將這些圖像製作成擺件,雕鑄為飾品,甚至刻鏤於墓室的牆壁上,抒發著自己對建功立業的熾熱渴望。不僅如此,漢代的馬戲演員還將「馬上有猴」的場景通過雜技現場表演了出來,稱為「猿騎」。據晉代史書《鄴中記》記載,五胡十六國時後趙皇帝石虎的宮廷中,曾有「衣伎兒作獼猴之形走馬上。或在脅,或在馬頭,或在馬尾,馬走如故」的「猿騎」表演,當時後趙實際控制的區域主要在北方,並不盛產猴子,因此想出了用人模仿猴子的方法,在其它地區,則會使用真正的猴子進行表演。直到如今,「猴子騎馬」仍然是馬戲團的保留項目之一。
漢畫像磚上的「猿騎」圖像,轉引自王子今:《「猿騎」考——借助漢代畫像磚的探索》
海南猴島的猴子騎馬雜技
「心猿意馬」與全真道內丹術
「馬上封侯」的吉祥表達,使猴子和馬共同出現的幾率大大增加,久而久之,猴子便由功能繁多的「辟惡」之獸變成了專管馬匹的「弼馬溫」,這也決定了後來美猴王的命運。然而,《西遊記》的作者讓美猴王做養馬的官,用意還不僅於此。
熟悉《西遊記》文本的讀者都知道,《西遊記》雖然是以玄奘法師西行取經的佛教故事為背景,但它的回目中常常會出現一些道教色彩的詞彙,比如第四十一回叫《心猿遭火敗木母被魔擒》,第八十二回叫《奼女求陽,元神護道》等等,其中「木母」「奼女」「元神」都是道教術語。根據南開大學陳洪教授的研究,我們現在看到的百回本《西遊記》,在最終成型之前曾經過一位道教人士的修改,這位修改者在小說中加入了許多全真道內丹修煉的元素,並改寫了小說的回目。回目中的道教術語都指代著小說中的人物,如「心猿」「金公」指孫悟空,「意馬」指白龍馬,「木母」指豬八戒,「奼女」則指女妖等等。
在全真道的理論中,修煉內丹時,心中的種種雜念會化作「心猿」「意馬」四處奔走,如無法妥善收束,便不能修煉成功。「全真七子」之一的馬鈺曾經作歌詠唱收束心神的過程,其中有一首說道:「妙玄易解,心意難善。窮究如何長便。牢捉牢擒,爭奈馬猿跳健。十二時中返倒,斗唆人、生情起念。當發願,便至死來來,與他征戰。饒你十分顛傻,卻怎禁,堅志專專鍛煉。達悟知空,自是內觀不見。才方生育天地,藥爐中、日月運轉。常清靜,聖功生,神明出現。」其中既有「馬猿跳健」,又有「達悟知空」,簡直就是為孫悟空這個人物所寫的。如果按照這個理解繼續思考,《西遊記》「大鬧天宮」一段中天庭採用種種辦法對付美猴王,正象徵著種種收束「心猿」的手段。在小說的第七回中,講到齊天大聖將天庭打得七零八落,文後有幾首贊詩,其中一首說:「猿猴道體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大聖齊天非假論,官封弼馬是知音。馬猿合作心和意,緊縛牢拴莫外尋。萬相歸真從一理,如來同契住雙林。」從其中「馬猿合作心和意,緊縛牢拴莫外尋」兩句中我們可以看出小說中安排孫悟空做弼馬溫,除了以「辟馬瘟」的諧音調侃美猴王之外,還暗含著讓作為「心猿」的美猴王輔弼「意馬」重歸溫順的意思。而美猴王拋棄弼馬溫的官職反出天庭,正意味著單憑心神無法控制奔馳的意念,最終導致修行失敗的結果。
全真道祖師王重陽的《風馬令》中,也有用「猢猻」調弄「意馬」的段落。(正統道藏本王重陽《重陽全真集》卷十二)
有趣的是,「心猿」和「意馬」的表述,也出現在佛教修行法門中,就連玄奘大師本人,也使用過類似的詞語。在敘述玄奘生平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記載了玄奘法師寫給唐高宗的一封奏表,奏表中玄奘請求高宗同意讓自己離開喧鬧的長安,去嵩山少林寺專心修行。表中說:「玄奘少來頗得專精教義,唯於四禪九定,未暇安心。今願托慮禪門,澄心定水,制情猿之逸躁,系意馬之奔馳,若不斂跡山中,不可成就。……乞亮此愚誠,特垂聽許。使得絕囂塵於眾俗,卷影跡於人間,陪麋鹿之群,隨鳧鶴之侶,棲身片石之上,庇影一樹之陰,守察心猿,觀法實相。令四魔九結之賊,無所穿窬;五忍十行之心,相從引發。」當玄奘法師寫到「制情猿之逸躁,系意馬之奔馳」「守察心猿,觀法實相」等等句子時,一定不會想到,在數百年後,小說中的自己會擁有一個掌管馬匹的猴子徒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