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聽則明 偏信則暗的故事及成語解釋

魏征從小喪失父母,家境貧寒,但喜愛讀書,不理家業,曾出家當過道士。後任宰相之職,為唐朝貞觀名相。話說玄武門之變以後,唐太宗李世民把他任為諫官之職,並經常引入內廷,詢問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誠輔佐,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據理抗爭,從不委曲求全。

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征問道:“何謂明君、暗君?我作為一國之君,怎樣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征回答說:“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宮,不見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趙高,直到天下大亂以後,自己還被蒙在鼓裡;隋煬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縣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由此可見,作為國君,只聽一面之辭就會糊里糊塗,常常會作出錯誤的判斷。只有廣泛聽取意見,採納正確的主張,您才能不受欺騙,下邊的情況您也就瞭解得一清二楚了。”唐太宗對這番話深表贊同。

從此,唐太宗很注意聽取下面的諫言,鼓勵大臣直言進諫。

魏征去世後,唐太宗傷心欲絕地說:“用銅做鏡子,可以看出衣帽穿著是否整齊,用歷史做鏡子,可以明白各個朝代為什麼興起和沒落;用人做鏡子,可以清楚自己與別人的差距和得失。今天魏征不在了,我真是失掉了一面好鏡子啊!”

成語“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就是從魏征勸唐太宗的話演變而來。

——《資治通鑒·唐太宗貞觀二年》

【求解驛站】指要聽取各方面的意見,才能明辨是非,只相信單方面的話,必然愚昧不明。明,清楚;暗,昏暗,糊塗。

【活學活用】~所闡發的深刻哲理,已為無數事實所證實。

【妙語點撥】魏征先提出自己的觀點,然後列舉一系列的實例來論證自己的觀點,事例正反對比,有氣勢,說服力強。通過君臣對話,惟妙惟肖地刻畫出了一個善於納諫的明君形象和一個敢於進諫直言的大臣形象。

《成語典故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