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王伊麗莎白一世

這是個英國王室的故事。細說起來,頭緒繁多,人事複雜,情節曲折,要梳理清楚可不容易。

我們在說伊麗莎白一世女工的故事之前,先得說說她的姐姐瑪麗一世。

瑪麗是父王亨利八世和王后凱瑟琳所生的女兒。後來王后凱瑟琳失寵,新王后安妮十分忌恨瑪麗,剝奪了她的威爾士公主稱號,還經常惡狠狠地罵瑪麗是「不要臉的私生子」。當安妮生下女兒伊麗莎白後,瑪麗的地位進一步下降。她住在一間十分簡陋的房間裡,沒有女傭也沒有人同她來往,安妮甚至要她給自己的女兒當侍女。瑪麗對此表面上逆來順受,心裡卻埋下仇恨的種子,伊麗莎白後來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瑪麗還有個同母所生的弟弟。父王駕崩後,弟弟登上皇位,為愛德華六世。瑪麗知道愛德華六世身體多病,她安然住在倫敦郊區,靜候愛德華六世駕崩。國王果然不久就駕崩了,諾森公爵在倫敦擁立亨利八世的外甥女、他自己的兒媳格雷郡主為女王。格雷只當了9 天女王,就被擁立瑪麗當女王的人關進倫敦塔,上了斷頭台。

瑪麗一世女王於1554 年7 月,嫁給了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但婚後一直沒有孩子。瑪麗一世對童年的不幸一直懷恨在心,與妹妹伊麗莎白的關係相當緊張。

1554 年,她指責伊麗莎白與在肯特郡發動起義的托馬斯·懷亞特有聯繫,將伊麗莎白關進倫敦塔,此後又流放到伍德斯托克。在瑪麗生命的最後幾個月,姐妹倆的關係稍稍緩和。在最後一次重病中,她與西班牙大使和攝政委員會達成協議,答應由伊麗莎白繼承王位。

瑪麗一世女王臨終前,要求伊麗莎白保持天主教信仰,作為繼承王位的先決條件,伊麗莎白答應了。

1558 年11 月17 日,瑪麗一世女王去世,終年42 歲,遵照她臨終遺言,她的五臟和軀殼,分別葬在兩座教堂裡,以此固執地向英格蘭人表示,她的一半屬於婆家西班牙。

瑪麗女王一死,伊麗莎白就不再信守諾言了,實際上她從未信仰過天主教。伊麗莎白比姐姐小17 歲,如果不是瑪麗重病而死的話,她還會吃更多的苦頭。盡避如此,年輕的伊麗莎白已飽受坐牢和流放之苦了。

在那些日子裡,伊麗莎白的處境同當年的瑪麗幾乎一模一樣,由於父母親的婚姻從未得到天主教會和羅馬教皇的承認,所以她一直被視為私生女。

她的姐姐瑪麗女王篤信天主教,因此尤其痛恨她信仰新教。

為了免遭女王和她的謀臣的迫害,聰明機智的伊麗莎白被迫處處假意順從,不參與任何政治活動。有一次瑪麗女王派了個密探,裝扮成過路的一位紳士,在伊麗莎白住的莊園附近馬車壞了,請求借宿一夜。喝咖啡的時候,密探故意流露出對天主教和瑪麗女王的不滿之意,可伊麗莎白卻裝得茫然不知的樣子,說她從不談國事。伊麗莎白就是靠著機智和偽裝才倖存下來,在莊園裡過著近似隱居的生活,直到瑪麗女王去世。

瑪麗女王去世的當天,伊麗莎白繼位成為女王,尊號為伊麗莎白一世。

全國頓時一片歡騰,也顧不得正在國喪期間了。人們慶幸瑪麗女王去世,因為這位女王是個宗教狂,篤信天主教,她曾把300 名新教徒送上火刑柱活活燒死,其中包括克蘭默大主教、格洛斯特、裡德利、拉鐵摩爾主教等知名人士。人們甚至稱她為「血腥的瑪麗」。人們慶幸火饒異教徒的時代已成了過去,歡呼又有了一位新教女王。

1558 年11 月24 日,女王在1000 名禁衛軍的護衛下,浩浩蕩蕩從哈特菲爾德離宮出發,奔赴首都倫敦。從車窗裡,她看到沿途家家戶戶門口都飄著國旗,表示向她效忠。進了倫敦城,城裡更是萬人空巷,臨街的陽台上、房頂上都站滿了人,爭相一睹新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風采。歡呼聲此伏彼起,一浪高過一浪。

伊麗莎白一世的登基大典,使倫敦的市民、貴族及各階層群眾沉浸在狂歡之中。英國編年史曾有這樣的記載:「瑪麗一世女王狂風暴雨般的統治時代結束後,不愉快的愁雲被驅散,難忍的痛苦像迷霧一樣消失,迫害成為過去。感謝上帝給英格蘭送來一個平靜的季節、一個明媚的太陽、一個受到伊麗莎白女王保佑的世界。」

望著狂歡的百姓,坐在豪華上室專用馬車裡的伊麗莎白,止不住熱淚盈眶。她心潮起伏,思緒萬千..童年的不幸一幕幕浮現在眼前。在她2 歲8 個月時,母親安妮·博林因與一位宮廷樂師關係曖昧,被殘暴的父王處決。

父王因渴望有兒子繼承王位,對她一直極為冷淡,她甚至很少有機會見到亨利八世,但卻對父王忠心不二。1543 年,亨利八世又與33 歲的女學者凱瑟琳·帕爾結婚,在新王后的建議下,亨利八世前面5 位王后留下的3 個孩子,即瑪麗、愛德華和伊麗莎白都回到了宮廷。

伊麗莎白回到富麗堂皇的王宮,這裡的一切對她來說既熟悉又陌生,她像一個鄉下剛進城的小女孩,靠牆站著一動也不敢動。這時,金髮碧眼的凱瑟琳·帕爾王后走了過來,王后親熱地拉住伊麗莎白的手說:「我的小鮑主,你已經回到家裡,幹嗎要這麼拘謹?來呀!」說著彎腰向她伸開雙臂。伊麗莎白撲進了帕爾王后的懷抱,她又感受到了幼兒時的母愛。

帕爾王后安排伊麗莎白住在自己隔壁,並鼓勵她學習。伊麗莎白從師意大利學者約翰·切克學習希臘文,還專心地補習意大利語、法語、西班牙語和拉丁語。為她日後用流暢的希臘語、拉丁語和意大利語進行演講奠定了基礎。在她的課程中,還安排有一些同統治國家、問鼎王位有關的內容。

亨利八世於1547 年去世,當時瑪麗31 歲,伊麗莎白14 歲,愛德華才9 歲。亨利在遺囑中規定繼位順序為愛德華。瑪麗和伊麗莎白;並規定愛德華年滿19 歲前,由攝政委員會輔佐。但亨利八世死後,攝政權被愛德華的舅舅西摩篡奪。攝政王的弟弟、海軍大臣湯姆斯也是一個野心家,他闖進王宮與太后帕爾結婚,企圖奪取攝政權。他還利用居室較近的便利條件,經常調戲伊麗莎白公主。帕爾看不過,就把伊麗莎白送往他處,並安排家庭教師凱特·阿什利陪住。

1548 年,帕爾因難產去世,海軍大臣又追逐失去了保護人的伊麗莎白公王。倫敦一時流言四起,伊麗莎白一概加以否認。海軍大臣湯姆斯。西摩勳爵的如意算盤是要與伊麗莎白公主締結婚約,然後把她扶上王位.自己做攝政王。他在朝中向貴族遊說,準備發動政變,推翻他兄弟西摩,但是事情敗露了,他被送進倫敦塔,於1549 年5 月上了斷頭台,他的罪行之一就是不擇手段妄圖與伊麗莎白成婚。

盡避妄圖與伊麗莎白成婚是海軍大臣一廂情願的事,與伊麗莎白無關,但伊麗莎白還是接連被傳進倫敦塔獄進行審問。當諾森伯蘭公爵在倫敦擁立她的堂妹格雷郡主為女王時,伊麗莎白再一次陷入危難之中。

伊麗莎白的姐姐瑪麗·都鋒執政(1553 一1558 )時期,也是伊麗莎白一生中最困難、最危險的時期。瑪麗恢復天主教的地位,大肆迫害新教徒,燒死許多著名的新教領袖,因此,瑪麗女王的反對派便寄希望於伊麗莎白。小伊麗莎白頗有心計,她雖是個虔誠的新教徒,但她盡量避免和反對派們接觸,謹小慎微地避開所有嫌疑,盡避如此,她仍沒有能免受迫害。有一次,新教徒發動了一次叛亂,瑪麗女王派兵前往鎮壓,叛亂被平息了。這次叛亂與伊麗莎白無任何關係,但她仍被指控為叛亂的策劃者。瑪麗女王大怒,下令逮捕伊麗莎白。

當王家龍騎兵來到伊麗莎白住的莊園,把莊園團團包圍住的時候,伊麗莎白正患重病,連床都下不了。她是給用擔架抬進王宮裡去的,被扔在宮女們住的一間小屋裡,一連幾天無人敢來探視。

瑪麗女王的丈夫、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對妻子說:「依我看,乾脆把伊麗莎白處死算了,留著她是個禍害。」

另一位大臣也說:「伊麗莎白年紀雖小,卻很有心計,她被那些反叛女王陛下的新教徒當做了一面旗幟,陛下應當機立斷砍除這面旗幟..」瑪麗女王此刻內心很矛盾,不處死伊麗莎白吧,留著對自己的王位是個威脅;處死她吧,畢竟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妹妹..瑪麗女王正猶豫不決的時候,法務大臣前來報告說,新教叛亂頭目懷亞特在斷頭台上臨刑前,承認他的供詞是虛構的,他們打算擁立伊麗莎白的陰謀,伊麗莎白本人並不知內情。盡避如此,瑪麗女王仍對她疑心重重。問題是一件棘手的事情。伊麗莎白即位之初,西歐各國帝王公侯的媒人使節穿梭來往,她都予以婉言謝絕。喪了妻子的姐夫、瑪麗女王的丈夫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也提出娶她,伊麗莎白以國教不同為由沒有同意。

轉眼間,伊麗莎白女王年過30 歲了。國內外輿論一致認為她應結婚,以解決繼位人問題。但女王不為所動,仍然我行我素,她甚至說:「我無須再選擇佳婿,因為我在舉行加冕大典之日,已與全體臣民結婚了。」

一晃又是15 年過去了,這時伊麗莎白女王已經45 歲。國會強烈要求女王同法國國王亨利三世的弟弟安茹公爵訂婚。女王同意了。消息傳到英吉利海峽對岸,法國寺院鳴鐘慶賀,人們燃放的煙火映紅了天空。就在婚禮即將舉行之際,伊麗莎白女王突然變卦,宣佈要繼續堅持獨身。25 歲的安茹公爵得知後,氣得把訂婚戒指摔在地下,痛罵女王是一個「古怪的老處女」。

女王雖然無意結婚,但從王宮中傳出的浪漫故事卻並未隨她的年齡增長而減少。最先獲得女王寵愛的是達德利勳爵,他從1559 年起就與女王朝夕相處。女王甚至同意一旦自己發生意外,即由達德利勳爵擔任攝政王。哈頓以跳舞出色而出名,在一次舞會上女王注意到他,把他收為貼身侍衛,1572 年升為警衛隊長,後又準備任命他為大法官。當哈頓看中哈尼奇主教的別墅時,女王立刻命令主教交出。哈頓這傢伙除了善於迎奉拍馬之外一無所長,他肉麻地吹捧女王說:「供您驅使比上天堂還幸福;失去您則比下地獄還痛苦。」

還有一位才子羅利,專門寫詩吹捧女王,在這位御用詩人的筆下,年過半百的女王老嫗變成了可愛的少女。

伊麗莎白一世女王一生中最有爭議的事情,是她下令處死了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斯圖亞特的丈夫於1559 年7 月繼位為法國國王,一年後、丈夫死去,年僅16 歲的斯圖亞特從法國回到蘇格蘭。斯圖亞特曾外祖父是伊麗莎白的爺爺亨利七世,兩位女王有血緣關係。那時蘇格蘭從屬於英格蘭又有相對的獨立性,斯圖亞特要求伊麗莎白指定她為英格蘭王位繼承人,並且在爭奪王位上搞了不少動作。伊麗莎白不會寬恕與自己爭奪王位的人,她終於設下圈套,以謀反罪把斯圖亞特逮捕,關進倫敦塔。

由於羅馬教廷表示過英國王位應由蘇格蘭女王斯圖亞特繼承,所以天主教徒們聲稱要執行教皇的訓令,於是發生了一系列企圖推翻伊麗莎白統治、擁立斯圖亞特為王的叛亂。伊麗莎白在平息了各次叛亂後,考慮到斯圖亞特己成了叛亂分子的旗幟,就像當年新教徒打出自己這面旗幟反對瑪麗女王一樣,只要她還活著,叛亂活動就不會消失,於是在1587年將瑪麗斬首處決。

處死一位外國君主在當時也是一個罕見的事,伊麗莎白過後似乎有些後悔,她把此事怪罪於手下的官員,連女王最親近的大臣也沒能倖免。

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時期,英國與西班牙的關係不斷惡化。女王暗中鼓動海盜航海家佛朗西斯·德類克在南美洲搶劫西班牙的商船和殖民地,西班牙政府要求懲處德類克,女王卻封他為男爵。自此兩國矛盾更加激化,一場爭奪海上霸權的戰爭已不可避免。

西班牙國王菲力普二世過去向小姨子伊麗莎白求婚未成,本來就窩了一肚子火,認為丟了面子,現在又面臨英國海盜的騷擾,他氣更是不打一處來,下決心派遣一支「無敵艦隊」,消滅英國海上的勢力。

西班牙的「無敵艦隊」由130艘戰艦組成,有船員水手7000人,步兵2萬3千人。當時英國國力比不上西班牙,海軍正規艦隊在噸位和數量上都處於劣勢。1588年5月,龐大的「無敵艦隊」出現在英吉利海峽。在這緊急關頭,55歲的伊麗莎白一世女王多次前往視察海防、部署海軍力量。1588年7月29 日,她親臨蒂爾伯裡兵營檢閱軍隊,並向全體官兵發表演說,激勵大家保衛祖國、奮勇殺敵。

在加來海戰中,笨重的西班牙艦船無法與小巧靈活的英艦作近距離海戰。英國小型艦船裝滿了茅草,茅草澆透了油,這些艦船駛近西班牙大艦後,水手們便點燃茅草,游水拖船前進。風助火勢,海面上頓時濃煙滾滾,火光沖天,許多西班牙艦船來不及避讓,被燒得七零八落。

西班牙「無敵艦隊」被迫退入北海。在繞道蘇格蘭沿海回國途中,無敵艦隊又遭颱風襲擊,勉強回到西班牙港口的船隻已所剩無幾。從此西班牙的海上霸權由英國取而代之。

伊麗莎白一世的時代,是英國走向強盛的開端。海上通道的打開,為以後英國掠奪殖民地的財富提供了條件。女王還不遺餘力地倡導文藝復興運動,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這一時期,英國出現了劇作家莎士比亞等一批偉人。女王庇護過哲學家培根,使他免遭迫害;還為意大利科學家布魯諾創造條件,使他在倫敦完成許多重要著作。

但是,伊麗莎白一世採取的許多措施,如圈地法、勞工法、學徒法,也給一般人民帶來了苦難,當時倫敦有四分之一的人口為流浪者、乞丐和貧民。

大量金銀流入國內造成物價飛漲,人民怨聲載道,起義暴動接連不斷,連女王昔日的親信也走上了叛亂之路。

晚年的伊麗莎白變得孤僻多疑,憂心忡忡。

1603年2月上旬,伊麗莎白感到身體不舒服,很快便臥床不起,並喪失了說話能力。大臣們背著他,安排她的政敵、被她處死的瑪麗·斯圖亞特的兒子、蘇格蘭的詹姆斯為英國國王,王號為詹姆斯一世。女王為此更是心煩意亂。

公元1603 年3 月23 日,群臣在女王病榻前提出以蘇格蘭國王為王位繼承人,等候良久,伊麗莎白終於無可奈何地用手勢表示同意。次日凌晨,女王與世長辭。

伊麗莎白一世女王在位44 載,是英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一位國王。

(賀文)

《皇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