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3年9月23日,無錫榮巷的榮熙泰家,第一個兒子榮宗敬出世了;時隔兩年,1875年8月4日,第二個兒子榮德生也來到了人問。
榮巷位於無錫西郊惠山南麓,是榮氏家族聚居的地方。榮家祖上曾經做過大官,可是到了榮熙泰這一代,家境已經很差。榮熙泰小小年紀,就不得不進鐵匠鋪當學徒;甚至連母親去世後的安葬費用都沒有,只好變賣家產。後來榮熙泰便長年在外給商家當賬房先生,給官僚當師爺,勉強養家餬口。
榮熙泰再也沒有想到,就是他的這兩個兒子,後來會成為中國著名的麵粉大王和棉紗大王,而且榮德生的兒子榮毅仁,還擔任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副主席。
榮宗敬和榮德生,雖是同胞兄弟,但是性格氣質卻完全不同。哥哥榮宗敬長著一張長方臉,心胸開朗,雄心勃勃,思路靈活,有一種使人不能不服從的魅力。他喜歡野外活動,夏天整日泡在水邊,捕魚捉蝦,釣鱔抓蟹,樣樣都是好手;冬天下了大雪,他領著孩子們一起堆雪人,打雪仗,更愛滾雪球……
弟弟榮德生一點也不像哥哥.他是國字臉,濃眉毛,厚嘴唇,一副憨厚模樣。他直到4歲還不開口說話,父母都擔心他會不會是個啞巴;5歲上他總算終於說話了,但一直少言少語,老實本分。因為他排行老二,鄰居們都戲稱他為"二木頭"。小德生很少出門,像女孩子一樣,常常悶在家裡,幫母親紡紗、養蠶。夏天,母親忙得滿頭大汗,小德生總是一聲不響地陪在母親身邊,一會為母親扇扇子,一會遞毛巾給母親擦汗,十分懂事。
雖然家境貧寒,但榮熙泰深知,只有讓孩子好好讀書,將來才有重振家業的希望,所以很重視兩個兒子的學習。榮宗敬7歲進私塾,立刻顯示出他過人的聰明,只要老帥稍加指點,他就能夠領悟,作文也總是寫得很出色。榮德生7歲時,父親卻有些猶豫,怕他跟不上學業,所以便用硬紙板剪了300個字塊,自己在家裡教他,每天學10個生字。沒料到榮德生學得很快,後來學算術,背"九九表","二木頭"也毫不吃力。父親這才發現,這個不聲不響的孩子有著非凡的記憶力!第二年,榮德生也進了私塾。他對學習的興趣十足,上學讀,回家讀,還把古詩詞寫成小紙條貼在牆上、蚊帳上隨時複習。許多經典著作他都能一字不漏地背下來,使老師讚歎不已。
1886年,榮宗敬14歲,就不得不離開學堂,幫助父親支撐這個家。經父親的朋友介紹,小小年紀的榮宗敬,獨自扛著鋪蓋卷闖進了大上海,在南市區一家鐵錨廠當學徒。榮宗敬是個有志氣的孩子,一心想幹出點名堂來。可是他畢竟太小了,工作又累,又不會照顧自己,不久就染上了傷寒,只得回家治病調養。可是榮宗敬明白家中的艱難,所以身體剛好些,就又返回了上海。這一回,他進了永安街豫源錢莊當學徒。
這時,榮德生還在讀書。他的私塾老師還是個有名的醫生,所以常常被人請去看病。老師經常讓榮德生代他為小學生上課。榮德生因此得到了許多的鍛煉機會。休息的時候,榮德生喜歡用紙板和麥稈編織工藝品,用舊紙折疊新鮮的小玩藝,顯示出他的創造精神。父親對榮德生抱有很大希望,認為他將來一定能夠考科舉當大官。可是懂事的榮德生,心裡卻羨慕哥哥已經在為家庭分憂。在1888年,他就背著父母給哥哥寫了一封信,請哥哥代他也找一個職業。
上海的職業並不好找,直到第二年,通順錢莊開業,榮宗敬才通過朋友,為弟弟也謀得了一個學徒的機會。15歲的榮德生,也乘著小木船搖進了大上海。
學徒的工作繁重而且單調,按規矩,連掃地、擦桌等瑣碎的家務事,也是由學徒承擔的;相反真正的錢莊業務,反而輪不到他沾邊。還是個孩子的榮德生,幾乎悶出病來。有一天休息,他就一直玩到天黑上燈了才回店。店主很不高興。一位姓竇的賬房先生歎息說:"學徒3年,轉眼就過去了。學到本領的人,將來能當先生;學不到本事的,將來還會怪先生沒本領!"榮德生猛然驚悟,第二天就主動去向竇先生請教。竇先生很欣賞他的悟性,悄悄地把平生學問都傳授給榮德生。榮德生學得很快,沒過多久,記賬、結算、看錢、兌銀等錢莊業務的基本功,就都難不住榮德生了。除此以外,他還練出了一手好書法。每逢過年,左鄰右舍都爭著來請他寫春聯。
1891年,榮宗敬學徒滿師,經人介紹進入上海南市森泰蓉錢莊當了跑街,負責在無錫、江陰、宜興三個地區聯繫客戶、發展業務。他求知慾非常強,不但對經手的各種金融業務專心研習,而且對客戶所做的生意也很關注。這樣,他漸漸積累了不少各地小麥、棉花生產和銷售行情的經驗,為以後事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兩年以後,榮德生也學徒滿師。當時父親正在廣東為當稅務官的姑父朱仲甫管賬,姑父對德生很欣賞,所以把他也招去了。榮德生在廣東,工作之餘,仍然發奮自學,研讀了大量書報。因為廣州當時是外國商人來往較多的地方,榮德生也學到了一些與外國人打交道的經驗。
由於中國在甲午戰爭中吃了敗仗,經濟發展也受到嚴重影響。榮宗敬和榮德生先後失業回家。1896年初,榮宗敬跟父親來到上海,重新尋找職業。這時的上海,已經是中國商業經濟的中心。進出口貿易的繁忙,以及民族工業的崛起,使得金融流通量與日俱增。從事金融業的朋友大多發了大財,許多人勸他們不要再去給人家做幫手,乾脆自己開一家錢莊。
榮熙泰想,辦錢莊開支不算太大,管理也個複雜,兩個兒子又都是學錢莊出身,業務上有基礎,人手現成,只要籌集到一定的股本,拉到一批客戶,成功的可能是很大的。因此他下了決心,拿出自己多年的積蓄,又找幾位朋友合夥,在上海鴻升碼頭開辦了廣生錢莊。由榮宗敬當經理,榮德生管正賬。榮宗敬雖然是初次當家,但顯得十分老練。僅僅一個月後,業務發展,廣生錢莊又在無錫設立了分莊,由榮德生當經理。小弟兄倆初試身手,成績居然不壞。不幸的是,新的歷程剛剛開始,父親榮熙泰就因病重逝世了。他一生奔波勞碌,沒有留下什麼遺產,卻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經驗。臨終之際,他囑咐兒子們,一定要兄弟一心,踏踏實實,共謀發展。
第二年,上海的金融業又經歷了一場風波。廣生錢莊的幾位合夥人,唯恐賠了老本,急急忙忙要抽回股本。榮宗敬和榮德生咬緊牙關,將別人的股金全數退回,獨資接辦了廣生錢莊。由於他們經營穩妥,不搞投機,兩年以後,盈利就將近萬兩白銀,使當初撤股的合夥人後悔不迭。
1899年,榮德生再次應邀到廣東去幫姑父管賬。因為錢莊的業務比較穩定,榮宗敬一人也能應付得下來,榮德生就放心去了。廣東是近代中國開放的窗口,這裡的人思想活躍,沒有框框,敢於開拓,善於經營,這些都使榮德生大受啟發。當時,介紹西方科技和實業的書籍也紛紛出版,這引起了榮德生的濃厚興趣。有一次,他讀到一本《美國十大富豪傳》,書中介紹了美國10個大資本家怎樣依靠興辦實業發家致富的經歷,也證明了實業的發展能夠使國家迅速富強起來。這本書榮德生讀了許多遍,聯想到上海、廣東的許多外國企業大獲利潤的實例,他驚喜地發現,這個世界上居然還有比錢莊更賺錢的事業。
第二年8月,榮德生風塵僕僕回到上海,剛進家門,他就將自己的想法和盤托出,迫不及待地與哥哥商量起辦實業的事來。榮宗敬完全贊成弟弟的意見,他堅信,只有不斷開拓創新,才能在生活中找到致富的捷徑。他們進出書店、圖書館,翻閱各種實業雜誌,仔細地研究該投資哪種實業。榮德生在廣東管賬時注意到,外國進口物資中,麵粉的數量最大,就是在兵荒馬亂的年代,銷路也很廣;榮宗敬在錢莊業務中也發現,用來買棉花和麥子的錢款數量最大。弟兄倆不約而同地想到了麵粉上面——顯然,麵粉是個大有賺頭的行業。
他們決心創辦一家麵粉廠。
當時,全中國已開辦的麵粉廠只有4家:天津貽來牟、蕪湖益新、上海阜豐以及英商在上海經營的增裕。這4家麵粉廠各有特點。榮氏兄弟沒有經驗,也不懂技術,很想通過考察這幾家麵粉廠的情況得到啟發,所以一個一個前去登門拜訪。然而,各個廠家都採取了"技術保密"的態度。阜豐麵粉廠根本不讓外人進門;增裕麵粉廠稍好些,經過朋友說情,同意榮氏兄弟進廠參觀,但洋人只許他們在樓下走馬觀花地看一下,關鍵的軋粉車間在樓上,卻不准他們上樓;蕪湖益新麵粉廠也一樣,只看到一些無關緊要的部分,使人不得要領。但是,榮氏兄弟克服了重重阻力,一邊細心觀察,一邊虛心求教,將在各家麵粉廠看到的一鱗半爪、細枝末節慢慢地拼湊起來,居然將麵粉生產的全過程理出了一個頭緒!同時,他們調查研究了國外粉機的性能、特點和價格,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決定選用英國機器配法國石磨,這樣機器性能較好,而價格又較便宜。
盡避如此,榮氏兄弟二人手中的資金,也遠遠不能滿足建廠的需要。他們決定採取招股集資的辦法。姑父朱仲甫這時正在家閒住,願意與他們合作,負責在蘇州招股;榮宗敬和榮德生除各自出資若干,另外再在無錫招股。廠址選定在無錫。朱仲甫負責向兩江總督府申報備案,並且申請10年的專利權,榮宗敬在上海訂購機器設備,同時主持廣生錢莊的業務,榮德生則去無錫徵購土地、建築廠房和安裝機器。
1901年,隨著20世紀的開始,榮氏兄弟的事業也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榮德生經過實地勘察,反覆比較,選中了無錫西門外的太保墩作為建廠地址。這裡三面環水,交通便利,原料小麥可以從水路直接運進廠裡,成品麵粉也可以順利運往市場。這是無錫歷史上第二家近代企業,所以二月初八破土動工時,引起全城轟動。
可是,新生事物的出現,總是會受到舊勢力的阻撓的。當地的一些土豪劣紳,因為榮德生沒有請客送禮款待他們,所以心懷不滿,竟糾集起來,向縣衙門告了一狀,說榮德生私占公有土地,破壞地方安定;又說工廠的煙囪正對著城內的大成殿和學宮,破壞了風水,今後無錫人就不能考狀元做大官了!當時還是清朝,縣大爺也是個糊塗蟲,居然下了一道命令,勒令工廠停建,遷往別處。
榮氏兄弟大吃一驚。後來打聽出原因,真是又好氣又好笑。可是工程已經被迫停了下來,榮德生只得在縣衙門裡據理力爭。他找來地區圖冊,證明工廠並沒有佔用公地。至於破壞風水,更是無從說起:工廠在城外,學宮在城內,隔著一條護城河,和一座城牆,根本互不相干。榮宗敬歷來敢作敢為,毫不在乎地說:"我們有兩江總督的批文,不必理睬這小小的縣令!"朱仲甫畢竟是做過官的人,知道官場的複雜,縣令官雖不大,但是頂頭上司,弄毛了十分麻煩。他權衡進退得失,主張索性把官司鬧大,再鬧到兩江總督衙門去,因為當時的兩江總督劉坤一,是倡導辦洋務辦實業的官。
果然,劉坤一下了批文,要縣令認真妥善處理這件事。可是那縣太爺並不管是非曲直,他認為榮家把官司弄到上級去,是不給他面子,更加從中作梗。官司一直拖了下來。到了梅雨季節,河水猛漲,太保墩三面灌水,工地全被淹沒。正在這時,榮德生的妻子和未滿週歲的兒子先後患了重病。這真是禍不單行!榮德生顧不上照顧妻兒,整天泡在工地上,奔波在風雨中!盡避如此,他仍不肯屈服,決心把這場辟司打到底。
朱仲甫從中周旋不已,暗裡送了幾百兩銀子的禮,劉坤一七次過問這樁官司,一再作出批示。可是地方上那些豪紳仍然糾纏不休,縣令也就故意一拖再拖。到了這年的11月,劉坤一也弄得不耐煩了,在第八次批示中,乾脆強硬地宣佈:知縣辦事無方,革職留用,以觀後效;阻撓工廠施工的人,都清查出來,等候處理!這一來把個縣太爺嚇壞了,趕緊去通知那班混蛋紳士,叫他們不能再鬧下去了!
工廠這才能夠繼續施工建設。1902年3月,保興麵粉廠終於建成,投入生產。開機那一天,前來祝賀、參觀的人絡繹不絕,有股東們和親朋好友,也有當初反對過建廠的人,連那個差點把官帽子玩掉了的縣太爺亦在其中。
到1902年底,全國開工的麵粉廠共12家,其中8家是中國人投資創辦的。保興麵粉廠在當時是規模較小的一家,它僅有4部法國石磨,3道麥篩和2道粉篩,但它採用了60馬力的引擎,裝備技術與當時各廠相比是較先進的。全廠僱傭工人30多人,一晝夜生產麵粉300包。雖然設備簡陋、產量不高,這個小廠的誕生卻標誌著榮氏兄弟開創近代工業的開始,奠定了榮氏兄弟"麵粉大王"事業的基礎!
保興麵粉廠卻沒有能"保證興隆",因為它生產的麵粉,銷路並不理想。一方面,江南人的主食是大米,麵粉的需要量不大。另一方面,打敗了官司的豪紳們不甘心失敗,到處散佈謠言。有的說:"保興麵粉廠的大煙囪是用童男童女作祭品,才豎起來的!"有的說:"機製麵粉看著顏色雪白,吃了不好消化。"有的甚至說:"保興的麵粉中摻有毒藥,已經有某家的姑娘吃後中毒身亡了!"傳得人心惶惶,各家麵館、點心店都不敢買保興的麵粉做點心,寧願多花錢去買質量較差的土製麵粉,結果造成保興的麵粉嚴重積壓。
面對重重困難,榮氏兄弟沒有氣餒,他們堅信,只要貨真價實,就一定能爭取到買主。榮德生採取了兩條促進銷售的措施。一是派人到本地各麵館、麵店、點心店去推銷,採取降低售價、先吃後付款等優惠條件,吸引消費者;為了照顧本地人的習慣,他們甚至將機製麵粉和土麵粉混和起來出售,價格比土製麵粉還低,這樣終於使一部分當地人開始接受機製麵粉,什麼"有毒"、"沒營養"之類的流言蜚語也就不攻自破了。另一方面,他們認識到,南方人的飲食習慣是以米為主,麵粉的需要量不可能太大,所以要向北方謀求銷路。然而,榮氏兄弟長期以來的活動範圍一直限於南方,對怎樣打開北方的市場一無所知。
無巧不成書,有一天,榮宗敬在恆來油麻店正好碰上專門在北方搞推銷的無錫人王禹卿。王禹卿也是個有才志的人,善於察言觀色。他見榮宗敬憂心忡忡的樣子,便問起緣由。榮宗敬就把保興麵粉銷售不暢的困難如實告訴了他。王禹卿聽後,當即坦率地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銷售之道就是財源之道。經商的人不善銷售是不可能發達的。就麵粉而言,市場主要在北方,寶號局限於蘇州、上海一帶,當然打不開局面。依我之見,應在山東以北,遠出山海關到東北各省便開銷路!真能做到這樣,別說保興日產300包麵粉,就是你日產3000包麵粉,也不愁銷不出去。"
榮宗敬一邊聽,一邊想自己的心思,這時突然開口說:"王先生,您在恆來油麻店,一個月薪水是多少?"
王禹卿如實答道:"3塊銀元。"
榮宗敬當場對他說:"你到"保興"來吧,我每月給你12塊銀元。"見王禹卿沒作聲,榮宗敬繼續不動聲色地說:"銷售麵粉的佣金,慣例是2%,我給你10%。這筆錢全部由你支配!"
3天之後,王禹卿來到保興麵粉廠的批發處。榮宗敬說話算話,將北方的銷售事務全權委託給他。王禹卿多年在北方經營,與北方的商家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所以保興麵粉很快在北方站住了腳,庫存一銷而空。到年底結賬,不但沒有虧本,居然還略有盈餘。王禹卿被任命為銷粉部主任,月薪也增加到30塊銀元。
榮氏兄弟這才鬆了一口氣。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向靠做官賺錢的朱仲甫,覺得辦廠兩年,油水不大,麻煩倒不小。他對辦實業失去了信心,所以決定抽出他的股金,再回官場去做官。頓時,榮氏兄弟在資金上發生了嚴重危機。有個在怡和洋行當買辦的祝蘭肪聽到消息,立即托人轉告,表示他願意獨資購下"保興"。榮氏兄弟又一次面臨命運的轉折關頭。他們思前想後,最終作出了決斷:事業剛剛開始,前景已經看好,怎麼也不能輕易放棄!他們咬緊牙關,一方面追加自己的股金,一方面也吸收了祝蘭肪等的新股,擴充資本。為了表示這是一個新的開端,他們將廠名也改為茂新麵粉廠。榮德生擔任經理,榮宗敬擔任批發經理。
幸運總是屬於具有堅韌不拔精神的拓荒者。
1904年初,由於日俄戰爭爆發,俄國人在東北開設的麵粉廠紛紛停產,而交戰的日、俄兩國,以及東北各地對麵粉的需要量卻直線上升,麵粉的價格也隨著不斷上漲。榮氏兄弟現在不是為銷售發愁。而是為產量有限發愁了。這種時候,誰有麵粉誰就可以賺大錢啊!他們果斷地決定擴大茂新廠的生產能力,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訂購了6部英國鋼磨,並自己仿製了輔助設備。19O5年8月,新廠投產出粉,不但日產量由300包增加到800包,麵粉質量也有明顯提高,每天的盈利就達到500兩白銀,當年的利潤高達6.6萬兩白銀。這是榮氏兄弟自開設廣生錢莊以來獲利最多的一年!
賺到了錢,榮氏兄弟首先考慮的,還是事業的發展。他們採取少發股息、不分紅利的辦法,把賺來的錢盡可能多地投入到擴大實業中去,在短短的時間裡,就從1家廠發展為12家廠,生產能力佔到全國麵粉業的1/34,生產的"兵船牌"麵粉成為享譽海內外的名牌產品,榮氏兄弟也成了當之無愧的"麵粉大王"。
在麵粉業成功的鼓舞下,榮氏兄弟又向棉紗業開拓,在無錫辦起了紗廠。後來又向上海和內地發展,先後建成4家紡織廠,形成了在"衣"、"食"兩方面都頗具規模的輕工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