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6月2日,獅城新加坡沉浸在一片悲哀的氣氛中,傾城出動為一位老人送行。新加坡共和國總理李光耀也在唁電中深表哀痛和惋惜。這位老人就是聲名遠揚的華人實業家、慈善家、華人社團領袖李光前先生。這位一生熱心於文化教育事業的橡膠大王的逝世,不僅是新加坡工商界的一大損失,也是新加坡華人社會的一大損失。
李光前原名李玉昆,1893年生於我國福建省南安縣梅山芙蓉鄉。幼年時,他的家境十分貧寒。他的父親對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視,雖然經濟困難,手頭拮据,自己節衣縮食,也要供孩子讀書。李光前兄弟從小念私塾,10歲以後,隨家遷往新加坡,進入當地英印學堂就讀。他銘記父親的教導,在接受英文教育的同時,每個週末,還要去養正學堂學習中文。課餘時間,他閱讀了大量中國古典名著,對祖國懷著深深的感情。
1909年,李光前由於學習勤奮、成績優異,得當地中華總商會主席吳壽珍資助回國,於暨南學堂就讀。兩年後,他考入北京清華學堂(預科),之後轉到唐山路礦專門學堂。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廷垮台。由於時局動盪,學校也停辦了。李光前回到新加坡,在道南學校及崇正學校任教,同時兼任一家華文報紙的電訊翻譯工作。
不過,他並沒有放棄繼續深造的念頭,不久又考上當地政府辦的測量專科學校,同時攻讀美國一所大學的函授工程課。3年後,因生活所迫,才不得不再次中斷學業,以謀生計。
李光前精通中文、英文,經友人介紹,他來到愛國華僑莊希泉創辦的中華國貨公司擔任英文文書及涉外工作,由此便開始進入商界。
1916年,同樣是愛國華僑巨商的陳嘉庚為了擴展其橡膠事業,叩開歐美市場的大門,需一名精通中、英文並有相當實際經驗的人才,莊希泉等人推薦了李光前。
李光前來到陳嘉庚的謙益公司,負責處理中、英文函件及對外聯絡工作,這一次"跳槽"成為李光前商業生涯中的重要轉機,從此他開始在商界嶄露頭角。因為辦事幹練精明、業務熟練加上老成持重,他很快就榮升為謙益公司橡膠貿易部經理,甚得陳嘉庚器重。
1920年,李光前被陳嘉庚招為長婿。這又是一次重要的轉折。李光前少年時期那段複雜而又曲折的求學經歷為他日後的事業打下紮實的基礎,在深得陳嘉庚賞識時,他又能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
李光前為謙益公司的事業盡心盡力,陳嘉庚也盡量讓他的才華得以充分發揮。他在謙益公司前後工作了11年,這期間,他學到許多工商貿易及經營管理的知識,積累了大量經驗,並與中外貿易界保持著良好的關係。這一切,為他日後開創自己的事業鋪平了道路。
1927年,李光前終於在麻坡創辦了第一家企業——南益橡膠公司。公司開業的第3年,正逢世界經濟大蕭條,生意很艱難。在資本薄弱、慘淡經營的情況下,李光前憑著他在謙益公司時與工商界建立的良好關係,勉強支撐,始終沒有在同行的激烈競爭中被擠垮。
1931年,他看準各國經濟開始復甦的機會,擴大資金,將公司改為南益橡膠有限公司,並出任董事長。他一面不斷擴大經營渠道,發展對外貿易;一面又不失時機地開展多種經營,除經營橡膠製造、種植、運送膠片和膠液外,還進行黃梨的種植與生產。幾年後,李光前的企業擴展到泰國(時稱暹羅)和印尼。到30年代末,他已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家喻戶曉的橡膠與黃梨大王了。
李光前在事業處於蓬勃發展階段的時候,不滿足於在商界取得的輝煌業績,開始涉足金融界。他投資與人合辦華商銀行。1933年,華商銀行又與華僑銀行、匯豐銀行合併,以華僑銀行命名。合併後的華僑銀行是新加坡4家華資創辦的銀行中最大的一家。李光前任該銀行董事會副主席,後又接任主席。
李光前經營銀行也井井有條,得心應手。在他的主持下,華僑銀行業務得到空前的發展,先後在新加坡設立了20多家分行,東京、大阪、馬來西亞、香港、上海等地也設有分行。華僑銀行成為東南亞地區最重要的金融機構之一,也成為李氏集團最重要的企業。如今,新加坡華僑銀行更是國內銀行業的龍頭,在新加坡設有25家分行,在馬來西亞設有30家分行,在全世界共有60家分行。
日本侵略軍佔領新加坡期間,新加坡的經濟受到嚴重的破壞,華僑的產業損失巨大。大戰結束後,李光前從美國回來,看到的幾乎是一片廢墟,滿目瘡痍。他立即著手進行南益橡膠企業的恢復與重建,使之適應戰後市場的巨大需求;與此同時,他也竭盡全力協助當地恢復經濟,為重建戰後新加坡作出了貢獻。
李光前不斷地挖掘潛在的市場,兼併、創辦了一個又一個企業。到60年代末期,他的橡膠園總面積已達1.85萬畝,南益橡膠有限公司附屬機構多達35家。除橡膠企業外,他還先後經營了黃梨廠、油廠、彩色印刷廠、火具廠、木材廠等,共23家有限公司。
沒有人知道李光前到底有多少財產,僅以他個人名義設立的"新加坡李氏基金"和"馬來西亞李氏基金"就約值2億叻幣(新加坡幣)。
李光前並非只知道賺錢,他在興辦文化教育事業、從事公益福利方面同樣傾注了大量心血。在李光前心中,始終有一位值得尊敬的師長,這就是陳嘉庚先生。他在陳先生身邊工作10年,親眼目睹、親身感受陳先生崇高的愛國精神:不顧個人安危,為華僑抗日運動奔波勞累;關注家鄉和當地文化教育狀況,投資社會福利事業。陳先生的行為和他的古道熱腸深深地影響了李光前。
在中國求學的3年中,李光前目睹了晚清的沒落衰敗,也經歷了那場令國人振奮的辛亥革命,對孫中山先生十分敬仰。
李光前一生好學,尤其推崇具有悠久歷史的中華傳統文化,對於傳播中華文化和興辦教育等工作總是不遺餘力,給予支持。1932年,《南洋商報》從陳嘉庚的公司裡分離出來,改組為有限公司,李光前與他的弟弟李玉榮等人任公司董事。李氏兄弟齊心協力,陸續增加對該報的投資,擴大報紙的版面。《南洋商報》既報道世界各地和當地經濟貿易情況,提供信息,幫助華僑商人經營,同時又積極宣傳中華文化。國難當頭之際,他號召僑胞抗日救國,有力地配合陳嘉庚領導的南僑總會的工作。
新中國成立後,《南洋商報》客觀地報道國內經濟建設的實際情況,注重維護華僑的利益。1953年,李光前的一位族侄提議建立東南亞第一所華文大學——南洋大學,李光前馬上積極響應並給予贊助。他一再強調南洋大學辦學的目的是為了繼承和發展優秀的中華文化,給馬來西亞青年提供更多的享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在辦學過程中,困難重重,流言頗多,李光前全不理睬,繼續給予強有力的支持。
為鼓勵優秀學生,培養更多優秀青年,他專門撥款作為優秀生的獎金。他捐資擴建的中學更是多不勝數,如1934年他接任南洋中學董事長職務後,負擔該校每年的經費、建築費等,修建校舍和圖書館。他還是南益學校、道南學校、導僑學校、光華學校、僑南學校等9所中學和十幾家會館的董事,出錢出力的事,他從來都是毫不猶豫。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李光前人在海外,心中仍牽掛祖國的經濟、文教發展。1952年,他為家鄉捐資數百萬元,用於擴建梅山學村。除了恢復他於1939年創建的國專小學外,又擴建國光幼兒園、國光中學、國專醫院和國專影劇院。梅山學村由此一躍成為名聞中外的學村,擁有幼兒園、小學和中學,建築面積達5萬多平方米,各種福利設施齊全。令他感到欣慰的是,國專中學和國專小學先後成為福建省重點學校,國專醫院也已成為福建晉江地區著名的腫瘤醫院。1965年,李光前專程回到家鄉,親眼看見這裡的變化,為自己興資辦學的努力沒有白費而感到高興。
李光前身為華人,對在海外的華僑懷著真摯的情意。1951年,他注意到由華僑創辦的歷史悠久的同濟醫院設備落後,建築也狹小破舊,於是組織了"同濟醫院購地建屋委員會",捐款添置先進的醫療設備,將醫院規模擴大。
1952年,李光前用他的大半財產設立了"李氏基金會",積極捐助文教及社會公益事業。1967年,李先生逝世後,基金會依然遵照他"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意願,捐款支持各項科技文教活動。
由於戰爭的破壞,戰後新加坡廣大貧苦僑民都居住在木屋或樹葉搭的房屋裡,很容易引起火災。為此,新加坡當局成立福利局,專門處理這方面的救濟工作。李光前雖然業務和社會工作繁忙,仍義不容辭地出任福利協會主席和福利局主任,一出現災情,他馬上趕到現場視察,慰問受災僑民,並及時給予大量捐助。
李光前對當地教育、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進步所作的貢獻,博得當地政府和人民的高度稱讚。1957年,馬來西亞柔佛蘇丹授予他"拿督"榮銜。次年,馬來西亞大學授予他名譽法學博士學位。1962年1月,新加坡政府《憲報》正式公佈聘任李光前先生為新加坡大學首任校長。這是他一生中最高的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