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當之戰

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各邦中,普魯士和奧地利之間的戰爭,到1866 年6月17 日薩多瓦戰役後,便可以說是以奧地利的失敗而「劇終」了。

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正打算乘勝向維也納進軍,普魯士首相奧托·馮·伸斯麥卻對國王說:「我們普魯士和奧地利之間雖然動了武,但我們同屬德意志;我們固然要統一德國,然而真正的勢不兩立之敵不在內部,而是法國;況且,我們德意志還有南方的巴伐利亞、巴登、符登堡、黑森一達姆斯達特沒有統一起來,如果再輕燃戰火,就可能給法國以可乘之機。」

威廉一世點點頭,問:「首相看應怎麼辦呢?」

俾斯麥說:「我認為,我們必須在法國還沒有來得及對奧地利採取外交行動,施加其影響之前,迅速結束對奧地利的戰爭。這樣,我們就可以騰出兵力來,佔領法國的亞爾薩斯和洛林..」

普魯士國王連聲說「有理」,一抬手說:「首相不必再多作解釋了,我隨即下令停止向維爾納進攻。」

再說此時法國的君王是拿破侖三世,即路易·波拿巴,他作為「法蘭西第二帝國」的皇帝,不希望看到東鄰德意志成為一個強大而統一的國家,因此,一直推行阻礙德國統一的政策。他控制著德國南部四邦,並想奪取萊茵河西岸的土地。路易·波拿巴曾在國會上說:「我們是不會允許德意志統一的,德意志應當劃為三塊,永遠不得統一。」在奧地利戰敗後,實際上普魯士已經崛起,對法國非常不利,法國政客梯也爾在薩多瓦戰役後哀歎道:「奧地利的失敗,意味著法國四百年來遭到的最大災難,從此,失去了一張阻止德國統一的王牌」。

法皇拿破侖三世趕在普魯士和奧地利舉行和議之前,命令法國駐德國柏林的大使向普魯士傳遞信息。法國大使約見了普魯士首相俾斯麥,說:「首相閣下,我奉吾皇之命,特來向您傳達我國的友好意圖,即:貴國如果同意我國領土的東北部分能有所擴展的話..」

俾斯麥是一個主張實行「鐵血政策」的凶詐之徒,早已料到法國大使此次的打算,這時,便把長著濃密上髭的嘴唇一動,從牙縫中擠出一句話:「擴展——到什麼地方?」

法國大使說:「按吾皇指示,那是要擴展到萊茵河西岸。」

俾斯麥眼珠一轉,「唔」了一聲。

大使說:「只要這樣,我們就對普魯士在德意志境內的領土兼併不表示異者。我們就是友好鄰邦了。」

俾斯麥把頭一昂,說:「啊,這當然是一種美妙的設想。然而,如此重大的事情,倘若只有口頭的承諾,恐怕彼此都會感到未必十分恰當。大使先生,您是否可以將此意圖用文字敘述一下,即形成書面照會呢?」

大使以為俾斯麥竟然要同意了,便答應向拿破侖三世請示,好正式向德國發出照會。

時隔不久,法國大使帶著照會,再次約見俾斯麥,大使把照會交給俾斯麥,俾斯麥一看,說:「統一德意志是我們德國人自己的事,與你們法國有什麼相干?至於貴國要把領土擴展到萊茵河西岸,這種想法恐怕太危險一些了。」俾斯麥說罷,望著法國大使冷冷一笑。法國大使頗為驚愕,但又不便收回照會。

俾斯麥抓住這個機會,向新聞界披露了法國的無理要求,使法國在外交上大大地丟了一次臉。

拿破侖三世雖然也自知不是俾斯麥的對手,但為了挽回自己的面子,又讓駐德大使向俾斯麥提出法國吞併比利時和盧森堡的設想。俾斯麥回答法國大使說:「比利時的獨立,是得到包括你們法國在內的許多歐洲國家保證的。

你們既已保證比利時獨立,為什麼又想吞併它?難道你們的『獨立』就是『吞併』的同義詞嗎?你們去問問那些保證比利時獨立的歐洲國家。看他們會不會同意你們去吞併。至於盧森堡嘛,它與我們北德意志同盟的密切關係,是人們都知道的,怎麼你們法國不知道?試問,你們願意把與你們關係密切的國家讓別人吞併馮?總而言之,我們普魯上反對貴國吞併這兩個國家的打算。

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見自己的企圖一再被俾斯麥打破,十分惱怒,言談之間流露出對德國的戰爭威脅。拿破侖三世以為法國的力量並不弱於德國,同時,戰爭也是穩定他那搖搖欲墜的統治的一種手段。

但戰爭威脅並未嚇住普魯士,普魯士的參謀總長毛奇高興他說:「戰爭?

沒有什麼比戰爭更受歡迎的了。我想,我們期待已久的戰爭,有一天終將到來。」俾斯麥也很高興,因為陸軍人臣房隆伯爵全力支持他,房隆伯爵對俾斯麥說:「如果打起來,我們就去掃平法國。」不過,戰爭一下子並未爆發起來。

1870 年夏,平靜的歐洲卻因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飄浮出一片戰爭陰雲。

原來,在1868 年9 月,西班牙女王伊薩伯娜,因遭陸軍和海軍反對而流亡於國外,西班牙王位虛懸。西班牙準備實行君主立憲制,但合適的君王卻未找到。在一兩年間,考慮了七個候選人,均未選定,最後,在1870 年6月,找到了利奧波爾德,準備讓他任西班牙國王。

對利奧波爾德,法國人是不歡迎的,因為他本是普魯士霍亨索倫王族的一個親王。於是,法國把抗議發到柏林,表示不能讓普魯士的代理人在西班牙擔任國王。西班牙國王至少應當是西班牙人,否則,法國也可以派一個人到西班牙會任國普魯士方面接到抗議後,首相俾斯麥說:「利奧波爾德任西班牙國王的問題,是慎重選擇的結果,法國有什麼權力干涉西班牙的事務?」

但法國外長格臘蒙抓住這件事不放,在議會發言中說:

「普魯士親王無論如何也不應當成為西班牙國王,否則,西班牙就變成了普魯士的臣屬。如果普魯士不撤銷他的親王的西班牙國王候選人資格的話,法國將把這個問題視作戰爭的原因。」法國總理奧利維亞接著說:「我們法國政府希望和平,衷心地希望和平,但必須是體面的和平,決不是屈從於別國的所謂和平。」

法、德兩國劍拔弩張,戰爭有一觸即發之勢。但是,利奧波爾德卻在一些人的勸說下,於7 月12 日宣佈,放棄作為西班牙國王候選人的資格,他說: 「我作為普魯土親王,到西班牙去任國王,雖然也未嘗不可,只要西班牙人擁戴就行;但是,也不必因為我去繼承王位而引發歐洲戰火。既然我們的近鄰法國希望我別去,我放棄候選人資格並非難事。」

法國拿破侖三世認為自己的目的達到了,以為普魯士不過如此,因此命令駐柏林大使向威廉一世提出新的要求,就是:今後不再支持霍亨索倫王族的人去繼任西班牙國王。

1870 年7 月13 日,威廉一世在休息地埃姆斯彬彬有禮地接見了法國大使,說:「大使先生,西班牙讓誰去當他們的國王是西班牙人的事,和我們有什麼關係?我們普魯上霍亨索倫王族的親王利奧波爾德,去不去西班牙當國王,最後決定權在他自己,他不願意去了,也就不去。至於今後。西班牙請什麼人去當他們的國王,誰能保證?請大使先生轉告貴國政府,並轉告你們皇帝,你們的要求是不合外交禮儀的,因而,很抱歉,我也只好說那種要求是無理的,不可接受的。」一席話說得法國大使啞口無言,只好告辭出來,準備把情況向國內報告。而就在當天下午,威廉一世接到利奧波爾德親王的正式放棄西班牙國王候選人資格的報告,便立即派人通知法國駐柏林大使,說:「事情已經結束了。」

德國首相俾斯麥對此種結局深為不滿,聲言要辭職以示抗議。俾斯麥說:

「我們普魯士向來不願受別國挾制,而今為什麼要屈從於法國?如果法國真值得害怕,我就辭去這首相職務,讓我們普魯士向拿破侖三世稱臣好了!」

俾斯麥滿腹怨氣地與陸軍部長房隆及參謀總長毛奇共同進餐的時候,收到了威廉一世從埃姆斯發來的電報。電文中有如下諸點:一、法國大使提出的要求不能接受;二、已將利奧波爾德放棄西班牙國王候選人資格的事通知了法國大使,因而由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而引起的矛盾已經過去,不準備再接見法國大使了,三、此事原委可以通知新聞界。俾斯麥把電報看了幾遍,越看覺得越有意味,便把電報給房隆與毛奇二人看了。俾斯麥對他們二人說:

「如果我們同法國打起來,能不能確保勝利?」兩人不約而同地回答:「肯定勝利。」於是,俾斯麥提筆把電報作了一些文字上的處理,不僅使電報變成了一條新聞,重要的是加進了一些使普、法雙方看了都會激動的語句。

消息在報上公佈後,普魯士人認為法國提出了無理要求,使普魯士受到侮辱;法國人則認為普魯士國王傲慢無禮,居然不準備接見法國大使了,使法國受到侮辱。

法國總理奧利維耶認為,為了維護法國的尊嚴,必須對普魯土交戰。在得到議會支持的情況下,於1870 年7 月19 日,法國對普魯士宣戰。

法國總理奧利維耶說:「我們法國軍隊是歐洲第一流的軍隊,訓練有素,具有極強的戰鬥力。說句老實話,我是以輕鬆的心情來宣佈對德作戰的。」

法國陸軍部長也在議會中吹噓:

「我們的軍隊什麼都準備好了,就等一聲令下,便可開赴戰場去奪取勝利。也許大家以為我是說笑話吧,我們的士兵連綁腿上的最後一顆紐扣都已扣好了。」

法國主力部隊「萊茵軍團」以進攻姿態部署在法、德邊境上。拿破侖三世自封為「總司令」,攜帶幼子於7 月28 日來到洛林的戰略要地麥茨。第二天,他接過全局指揮大權。令巴贊元帥統領法軍的北路和中路,令麥克馬洪統領南路法國軍隊。

7 月30 日,拿破侖三世指揮東進,一舉攻佔了德國的薩市爾呂肯(一譯「薩布爾魯根」)。這本是德國的一個沒有設防的城市,拿破侖三世拿下此城後非常高興,對自己的幼子說:「將來就讓你到德國去當國王。」

此時,德軍集中遠未完畢,有人勸拿破侖三世渡過菜茵河作戰,直搗法蘭克福等地,以便切斷德意志的南北聯繫,打亂普魯士的動員工作,從而各個擊破開到戰場來的德軍。拿破侖三世笑道:「這不是好辦法。我們若一下太過分深入德國國境,那麼,敵人就不僅僅是一個普魯士,而是整個德意志民族了。我們的兵力就會不足了,給養也會跟不上的。」

此時,法國軍隊的實際情況的確不像他的陸軍部長吹噓的那樣,而是指揮混亂,有的將軍找不到自己的部隊,彈藥供應普遍不足,將領手中只有法國地圖,而無德國地圖。

到8 月初,到達前線的德軍,在總兵力上已處於優勢,而且,他們的炮兵、偵察工作以及地理知識,也都超過法軍。加之德意志民族感情的爆發,戰士們與人民群眾同仇敵愾,為保衛德意志而戰。

8 月4 日,德軍攻擊法軍右翼前哨維桑堡,凌厲的攻勢,使法軍抵擋不住,從維桑堡敗退出來。拿破侖三世大怒,說:「一定要奪回維桑堡,否則德軍就打開了通向我國亞爾薩斯的門戶。」於是,電令菜茵軍團右翼指揮官麥克馬洪將所屬部隊調往維桑堡去戰鬥。

8 月6 日,當麥克馬洪的軍隊開到維桑堡西南的維爾特時,被德軍攔住, 一陣鏖戰,法軍又被擊敗。

同一天,德軍在洛林的福爾巴赫戰役(又稱「施皮歇恩之戰」)中,又擊敗了法國巴贊元帥的中路主力。

法國萊茵兵團被迫退卻,德軍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兵團分三路跟蹤追擊,戰爭從德國境內轉入法國境內。

法軍在邊境的三次失敗,導致以法國總理奧斯維耶為首的內閣倒台,代之而起的是八里橋伯爵。而掌握實權的卻是皇后歐仁尼。

法軍在三路德軍的攻擊下,其右翼麥克馬洪所部之法軍,匆匆向夏龍撤退,其中路與北路巴贊元帥所部之法軍,匆匆向麥茨退卻。然而,法國軍隊究竟退至何處為宜,卻決定不下來。軍事家們主張把前線軍隊撤到巴黎附近,在此地區與入侵德軍決戰,而皇后歐仁尼卻怕把軍隊撤至巴黎附近會引起革命,危及第二帝國的統治,於是決定讓拿破侖三世和巴贊把法軍撤至麥茨。

拿破侖三世此時已感到自己的指揮能力有限,於是把中路與北路的指揮權交給巴贊元帥,自己到了離邊境較遠的夏龍。

當時,德軍第一、第二軍團,尾隨法國巴贊元帥的部隊,並迂迴到麥茨西南。而德國第三軍團,則楔入巴贊與麥克馬洪兩支法國軍隊之間,使兩支法國軍隊無法會合。德國第四軍團向巴黎方向突進,以切斷法國首都與前線的聯繫。

8 月16 日,被圍困於麥茨的巴贊元帥派出突圍的一支法軍,在馬爾斯一拉一土爾,被德軍擊敗。8 月18 日,巴贊元帥派出突圍的另一支法軍在格臘維洛特被德軍擊敗。巴贊元帥幾次突圍均未成功,而他們與巴黎的聯繫又被切斷,二十萬法國軍隊被困於麥茨。

節節敗退的麥克馬洪,在夏龍得到不少增援部隊,把軍隊重新組建起來,然而士氣十分低落。拿破侖三世是個平庸的人,他按皇后歐仁尼的指示,讓麥克馬洪率軍去解麥茨之圍。但楔於麥克馬洪與巴贊之間的德軍第三軍團,卻使麥克馬洪不能直接東進,只好從北路繞行。此時,德軍集中了優勢兵力,採取圍麥茨城而打麥克馬洪之援兵的戰術,來打擊法軍。

8 月30 日,麥克馬洪部到達色當一帶,拿破侖三世電令巴贊元帥率部突圍,但麥茨的法軍苦戰三十多小時,直到9 月1 日,突圍法軍無法衝破德軍包圍圈。而麥克馬洪部則由於德軍從兩翼包抄,既不能開往麥茨去解巴贊元帥之圍,又不能向巴黎方向撤退,終被壓縮到色當城內。

9 月1 日,二十萬德軍全面進攻,680 門大炮向怯軍猛轟,十二萬法軍無處躲藏,麥克馬洪自己幾次負傷,法軍臨時安排人來指揮,到午後三時,法軍全線崩潰,舉起白旗表示投降。

9 月2 日,拿破侖三世會見了德國首相俾斯麥,法國正式宣佈投降。那些隨同麥克馬洪部開發的將領與士兵,包括皇帝本人,共十萬四千餘人,通通做了德軍的俘虜。

9 月3 日,拿破侖三世打電報給八里橋伯爵:「軍隊已被擊敗,軍隊和我本人均已成為戰俘。」

後來,德法兩國媾和,德國釋放了拿破侖三世,他僑居英國,死於1873年。

(吳恆)

《戰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