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冕之王克倫威爾

1628年,在英國議會下院,一位約莫30歲的新議員的到來,引起了議員們的注意。他身材不高,紅臉膛,穿著一身裁剪得極不合身的粗毛衣服,說起話來不講究辭令,帶有濃重的土音。同那些穿著入時、談吐文雅的議員站在一起,顯得十分土氣和寒酸。但是,他對查理一世反動統治的抨擊,卻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他就是日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領導者、虔誠的清教徒奧列弗·克倫威爾。

克倫威爾1599年生於英國亨廷頓。他年輕時期,英格蘭處於宗教分裂狀態,統治它的國王希望實行絕對的君主制。克倫威爾原是一名農夫、虔誠的清教徒。1628年,他當選為國會議員,但為期很短,因為翌年,國王查理一世宣佈解散國會。由於與蘇格蘭交戰需要資金,1640年,國王再次召集國會,克倫威爾又任議員。新的國會激烈抨擊宗教迫害、濫徵稅收等暴政,國王無意服從國會,於是,效忠國王的軍隊與效忠國會的軍隊之間的戰爭,在1642年爆發了。

克倫威爾站在了議會一邊。他返回亨廷頓,組織了一支騎兵隊同國王作戰。在歷時4年的戰爭中,他那傑出的軍事才能使之聲望日隆。在使戰爭出現轉機的關鍵性的馬斯頓荒原戰役中,克倫威爾都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1646年戰爭結束,查理一世成了階下之囚,而克倫威爾則被認為是議會方面最成功的將軍。

但是和平並沒有到來。議會派內部發生了分裂,各派別間在很多問題上達不成共識。這一點被國王知道了,於是轉而求和。但沒過一年,國王潛逃了,企圖東山再起。國王重新糾集了他的軍隊,在保王黨勢力的擁護下挑起了新的戰爭。就這樣第二次內戰爆發了。這場戰爭繼續的結果是克倫威爾擊敗了國王的軍隊,從議會中解除了佔多數的溫和派議員,並於1649年1月30日把國王推上了斷頭台。1649年5月,英國宣佈為共和國。

共和國臨時由一個國務委員會來領導,克倫威爾任國務委員會主任。但是保皇黨分子不久就控制了蘇格蘭和愛爾蘭,支持已被處死的國王的兒子——未來的查理二世叛亂。結果克倫威爾的軍隊成功地佔領了愛爾蘭和蘇格蘭。長期連綿不斷的戰爭最終在1652年以保皇黨軍隊被徹底擊敗而告結束。

戰爭結束,該是建立新政府的時候了。然而新的問題出現了,那就是這個政府應當採用何種憲法形式。這個問題在克倫威爾有生之年始終沒有得到解決。按理說這個清教徒有能力粉碎任何一種反對他建立獨裁統治的勢力,但是無論他的權力還是他的聲望,都沒能使他消除他與支持者之間的分歧,說服他們贊同新憲法。原因在於錯綜複雜的教派爭端,使新教如同當年羅馬天主教一樣四分五裂。

1640年克倫威爾掌握政權以後,國會始終處於一種規模小、不具有代表性的非主流地位,史稱「殘闕國會」。起初,克倫威爾試圖與之達成協議,舉行新的選舉。協議未成,克倫威爾於1658年4月20日宣佈解散國會。在克倫威爾去世前,國會曾幾度組成,又幾度被解散。曾有兩種不同的憲法被採用,但執行得都不成功。在任期間,克倫威爾依靠軍隊進行統治。實際上,他是一個軍事獨裁者。但是,他曾幾次進行民主實踐,甚至拒絕加冕。這表明,實行軍事獨裁併不是他的初衷,其實他是想建立一個有效率的政府。

從1653年到1658年,克倫威爾使用護國主的頭銜統治著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在這5年期間,他在不列顛建成了大體完好的政體和井然有序的行政機構。他改善了粗暴的法律,扶持文化教育。他提倡宗教信仰自由,允許猶太人再來英格蘭定居,在那裡實行他們自己的宗教(他們在三個多世紀以前被國王愛德華一世驅逐出境)。克倫威爾推行的外交政策是成功的。他於1658年因患瘧疾在倫敦去世。

克倫威爾的長子理查德·克倫威爾繼承了父位,但是他統治的時間極為短暫。1660年查理二世恢復王位。奧利弗·克倫威爾的遺體被掘出來吊在絞刑架上。這種報復的行徑並不能掩蓋實行君主專制主義的鬥爭已經失敗的事實。查理二世充分認識到了這一點,並不想同議會至高無上的權力相抗衡。當他的繼承人詹姆斯二世企圖恢復君主專制主義時,頃刻間就被1688年的不流血革命給廢除了王位。革命的結果與克倫威爾1640年的期望恰好相同——一種君主立憲制,國王明確地服從議會,實行宗教信仰自由。

自從克倫威爾去世以來,他的品格成為了人們爭論不休的對象。許多評論家指責他是偽君子,指出他雖然總是在口頭上贊成議會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反對獨斷專行的統治,但是在事實上卻建立了一種軍事獨裁統治。大多數人卻認為,雖然克倫威爾在局面失控的情況下不得不實行獨裁統治,但他對民主政體的獻身精神是十分真誠的。據人們評述說,他從不偏激,從未曾接受王位和建立永久性的獨裁統治。

如同美利堅的形成歸功於哲學家洛克一樣,克倫威爾是英國民主制的奠基人。克倫威爾是一個實幹家,洛克則是一個思想家。按當時的狀況來看,即使沒有洛克,與之近似的政治思想也會有人提出來。但是假如沒有克倫威爾,議會很可能在英國內戰中失敗。

《世界名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