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為官鐵面無私

包拯為官鐵面無私

包拯,北宋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一生為官清正無私。《宋史》記載,京城開封府流傳諺語:“關節不到,有閻王老包”。

廣東端硯為百硯之首,北宋時已成為朝廷貢品,端州地方官每年都要乘機從百姓身上無償地斂取幾十倍於貢品數額的端硯,拿到京城去,為陞遷拉關係、疏關節、賄賂高官顯貴。百姓們一年的勞動被他們奪去,生活苦不堪言。包拯調任端州知州,很快下了一道佈告,命令地方官吏必須按朝廷規定的數額收取端硯貢品,不得多收。任意搜刮百姓端硯的嚴辦。包拯以身作則,在端州為官數載,離任時連一方端硯都沒有帶走。

包拯到家鄉廬州做知州,由於他的堂舅平日橫行鄉里,到任後接到告他堂舅的狀子雪片般飛來,而他的堂舅卻以為有外甥做靠山,惡行更加有恃無恐。包拯將堂舅抓到府衙,親自審問,依法處以鞭刑。堂舅疼熬不過,死在鞭下。在堂外觀望的包拯親戚心驚膽戰,從此再無一人敢依仗包拯的權勢胡作非為了。

包拯做京城開封府知府時,為使百姓告狀順暢,大開府衙正門,讓告狀者可以直進官衙遞狀訴情,避免了官吏從中作梗索賂。由於包拯為官清正,加之性情剛毅,皇親貴戚、內廷宦官仗勢欺人的行為收斂了不少。

包拯到開封上任不久,天降大雨,沖毀房屋上萬間,開封城內汪洋一片。水退後,包拯立即帶人查看災情原因。原來貫通開封城的惠民河,由於流經城郊的兩岸風景秀麗,被京城的達官顯貴圈起來蓋成一座座典雅的園林別墅,然後在河中修堤,將河水圍成私家的花園小湖,供其享樂。惠民河由此被完全堵塞起來。水害原是人害,百姓對此深惡痛絕,可又敢怒而又不敢言。

包拯不畏權勢,明知兩岸的園林別墅是朝中顯貴所建,仍張貼告示,命令惠民河上的亭台樓榭、圍湖堤埂全部拆毀,疏通河道,拖延不辦者懲。權貴們慌亂起來,有的公開對抗,有的坐岸觀望,有的挖門子托關係,有的甚至私改地契上的步數,以證明所佔河段是他的私產。包拯絲毫不為所動,分別查清了地契的造假者,上奏朝廷,嚴懲了這幫傢伙。包拯對違法官吏嚴厲的懲處震驚了那些企圖頑抗的顯貴們,紛紛拆掉了建在河上的亭台樓榭,平毀了堤壩,使惠民河又變成了一條通暢的河流。

包拯一生清正廉潔,雖身居高位,但他的衣服、器用、飲食與沒有做官時一樣。他在晚年訓誡後世子孫:“凡有作官者,如貪髒枉法,不准進包家門,死後也不准葬在包家墓地。如不遵照我的話做,就不是我的子孫。”

包拯為官廉潔奉公、鐵面無私,成為我國歷史上“清官”的化身,被編成膾炙人口的故事,千百年來為人民所傳頌。廉潔、清正、奉公、守法、不徇私情也就成了中華民族為官者應遵循的美德。

《道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