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價格的不是成本而是市場。
我外公是一位商人,他有一個原則,就是堅持成本定價策略。如果進貨價是1元,他就按照20%的毛利潤準則,從而定價1。2元。他不會根據市場需求變化進行靈活定價,所以,他沒賺到什麼錢。
要知道,歷史成本不是成本。
進貨價格是1元的商品,這是商品的成本,進貨完成了,不再是成本。產品定價的準則,就是“能賺多少就賺多少”。如果市場需求減少,應該果斷降價出售,哪怕是低於進貨價。
上世紀90年代,我還是一名小學生,就開始做生意。當時,春節時非常流行在家裡張貼明星相、風景畫。這些畫,進貨價格分別是0。11元、0。22元、0。55元等。進貨0。11元的那種畫,我通常開價0。4元,經過討價還價,一般可以賣到0。3元。進貨0。55元的那種畫,通常可以賣到1元,少數是0。9元。如果顧客買得比較多,價格方面可以優惠一些。同時,不同時段的價格都有差別。一般情況下,下午3點之後,價格比上午10點到下午2點要低一些。
那年寒假,我賣了12天畫,賺了700元。我母親擔心別人妒忌,要求我對外公佈數據是200元。
那時,我對人家說,做生意賺了200元,人家都說我不簡單。
當年,很多人工資都不超過300元,所以,我很有成就感。
除夕那天下午,我也是拚命賤賣。我很清楚,要是賣不掉,就留到來年,這是有成本的,包括保管成本、利息成本等因素,同時,還要面臨產品過時的風險。之前賣0。4元的畫,顧客還價0。2元,我也答應賣給他們。
事實上,從來都不是成本決定價格,而是需求決定價格。地價之所以高,那是房價高決定的。如果房價暴跌的話,開發商願意出高價拿地嗎?你之所以願意付出很高的成本追求一個女孩,並不是因為你付出高成本,收益就高,而是你看到高收益,所以願意付出高成本。
一些大學生抱怨社會,說自己付出這麼多成本去讀大學,結果工資這麼低。經濟學告訴你,這種想法是完全錯誤的。成本從來都不能決定價格,並不是成本高了,價格就賣得高。道理是一樣的,工資高低並不是取決於付出多少成本,而是自己的付出是否創造價值。只要個人價值得到市場的認可,自然就有所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