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的梁祝讀書處杭州萬松書院
萬松書院位於鳳凰山北麓,萬松嶺南坡,因取自白居易「萬株松樹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的詩意而命名。在梁祝故事中,梁山伯與祝英台曾在杭州城外的崇綺書院同窗三年,並由此相識、相知、相慕,並演繹了流傳千古的「梁山伯與祝英台」 這一哀怨淒美的民間傳說。相傳這個地方就在後來的萬松書院,故而,百姓又將此地稱為梁祝書院。
萬松書院原為宋代報恩寺舊址,明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浙江右參政周木始建萬松書院於萬松嶺,書院是中國古代文化研習、教育講學和藏書閱覽的機構,在明清兩代是當時杭州規模最大、歷時最久、影響最大的書院,曾是浙江文人彙集之地,與當時的崇文書院、紫陽書院、詁經精舍並稱杭州四大書院。明代王陽明、清代齊召南等大學者曾在此講學,「隨園詩人」袁枚也曾在此就讀。清康熙十年(1671),巡撫范承謨重建,改稱「太和書院」。五十五年(1716),康熙帝賜「浙水敷文」額,後更名為敷文書院。雍正十一年(1733),被賜為省城書院。萬松書院辦學歷時400多年,以齊備的祭田祭器、完備的學規章程、豐厚的藏書而位居杭城四大書院之首,成為浙江最高學府。
萬松門樑祝傳說浮雕
清末,萬松書院逐漸由盛轉衰直至荒廢。咸豐十一年(1861),萬松書院毀於兵火。後雖有幾次重建、重修,終因清政府日漸衰落而衰敗。光緒十八年(1892),萬松書院遷至葵巷,改稱「敷文講學之廬」。萬松書院從其始建之日(1498年)算起,在漫長的500多年歲月中,幾經興衰毀建,至此已湮沒殆盡,遺址只剩一座「萬世師表」石牌坊,一對石獅和一塊刻有孔子像的照壁了。
復建後的萬松書院,主體建築以清乾隆《南巡勝跡圖》中的《敷文書院圖》為藍本,採用中軸對稱、縱深多進的院落形式,按明代建築風格樣式修復,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書院主體建築包括仰聖門、明道堂、大成殿、毓秀閣和孔子「德侔天地」的品字型牌坊等建築。環境佈置上,保留原有參天樹木、補植名貴松樹,片植修竹,杏、楓香的等秋葉樹種,形成「歲寒三友」 和「染霜林醉」的造景。
重建後的萬松書院,還將「梁祝」傳說與書院文化結合在一起,既體現了古代書院教育的歷史及文化內涵,又處處體現「梁祝」傳說這一不可多得的民間文化遺產。在萬松書院毓秀閣一樓的「梁祝書房」中,以東陽木雕、壁畫、衣飾、多媒體等藝術表現手法,將與書院相關的故事情節——草橋結拜、三年同窗、十八相送一一再現,虛擬出「梁祝」在萬松書院同窗共讀的場景,使人們可以身臨其境地體會當年梁山伯與祝英台浪漫愛情故事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