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守時

1779年,德國哲學家康德計劃到一個名叫瑞芬的小鎮去拜訪朋友威廉·彼特斯。他動身前曾寫信給彼特斯,說3月2日上午11點鐘前到達他家。

康德是3月1日到達瑞芬的,第二天早上便租了一輛馬車前往彼特斯家。朋友住在離小鎮12英里遠的一個農場,小鎮和農場中間隔了一條河。當馬車來到河邊時,車伕說:「先生,不能再往前走了,因為橋壞了。」

康德下了馬車,看了看橋,發現中間已經斷裂。河雖然不寬,但很深,而且結了冰。

「附近還有別的橋嗎?」他焦急地問。

「有,先生,」車伕回答說,「在上游6英里遠的地方。」

康德看了一眼懷表,已經10點鐘了。

「如果走那座橋,我們什麼時候可以到達農場?」

「我想要12點半鐘。」

「可如果我們經過面前這座橋,最快能在什麼時間到?」

「不用40分鐘。」

「好!」康德跑到河邊的一座農舍裡,向主人打聽道:「請問您的那間破屋要多少錢才肯出售?」

「您會要我簡陋的破屋,這是為什麼?」農夫大吃一驚。

「不要問為什麼,你願意還是不願意?」

「給200法朗吧。」

康德付了錢,然後說:「如果你能馬上從破屋上拆下幾根長的木條,20分鐘內把橋修好,我將把破屋還回給您。」

農夫把兩個兒子叫來,按時完成了任務。

馬車快速地過了橋,在鄉間公路上飛奔,10點50分抵達農場。在門口迎接的彼特斯高興地說:「親愛的朋友,您真準時。」

【大視角】

守時非是小事,它必折射人們生活的一貫作風與行事的一貫方式。倘能於細處一絲不苟,即能於大處精益求精,亦能於高處游刃有餘。智慧之大,其實從點滴開始。

《教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