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制「警枕」

司馬光從小就喜歡讀書,特別是酷愛歷史著作。在他六、七歲的時候,有一回到鄰居家去玩,恰巧趕上那家的大人正在給孩子們講書。司馬光站在一旁安靜地聽,不知不覺聽得入神。回家以後,司馬光興沖沖地把自己聽來的故事講給家裡人,大人們誇獎他能懂得書的大略意旨。從此,司馬光對讀書就來了勁頭,他最先閱讀的史書就是那天他聽過的《左氏春秋》。

司馬光雖然喜歡讀書,理解能力也比較強,但是記憶力遠不如他的兄弟們。古時候讀書非常注重背誦,在誦讀的過程中來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領會寫作的技巧。家中請來的老師也要求司馬光他們背誦。司馬光的兄弟們只需要背誦一二遍就會了,可是司馬光往往需要背上十多遍。

又要多讀,又要熟讀,司馬光就把自己的全部時間都花在讀書上。但他畢竟是個十幾歲的少年,免不了有讀書睏倦的時候。怎麼辦呢?他想起戰國時期「錐刺股」的蘇秦,又想到東漢「頭懸樑」的孫敬。在刻苦讀書的精神上,司馬光覺得蘇秦、孫敬的榜樣是可貴的,值得傚法。但是他自幼受儒家思想熏陶很深,想起「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他又不願採用蘇秦、孫敬的苦讀方式

在一天的午飯後,司馬光沒有像往日那樣忙著讀書。他到柴房找來鋸子和砍柴刀,精心挑選幾段圓木,每段圓木的直徑都有碗口那麼粗細。他把這些都拿到院子裡,然後在大樹蔭下擺上凳子,開始幹起「木匠」活。他把圓木外表的樹皮用砍柴刀剝掉,長一塊、短一塊的樹皮剝了一地,總算把圓木外表弄的光滑些了。他擦了擦頭上的汗,又開始用鋸來鋸圓木。盡避他事先挑選餅一遍,但還是有幾段圓木不理想,遇到有樹突的地方就鋸不下去,再加上他沒幹過這種活,拉鋸很費勁,而且用力不均勻,弄斷了不少鋸條,人也累得大汗淋漓。但他到底把一段圓木截短了,像枕頭那樣長短的一段。

司馬光做了一個木枕頭。這是他動腦筋想出來的一個辦法:夜間若是睏倦了,枕著這段木枕頭就睡不安穩,睡一小會兒就會感到不舒服。若想抬起頭來換個部位再睡,圓木枕頭就會滾動……枕這樣令人不舒服的枕頭,就等於隨時提醒司馬光趕快起來讀書。

這只木枕頭伴隨司馬光許多年,他自己給它起了個名字,叫「警枕」。

由於司馬光勤奮攻讀,終於成為一位學識淵博的大學者。他20歲就考中進士,進入仕途。後來又用19年時間主編了《資治通鑒》。

【大視角】

爭分奪秒,只爭朝夕者,決不多存安逸之心。人多知曉,梅花香自苦寒來。人多畏懼,寶劍鋒置磨礪處。

《教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