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元朝開國皇帝,成吉思汗之孫
元世祖忽必烈(1215年9月23日-1294年2月18日),名字全稱忽必烈,蒙古人,拖雷第四子,母唆魯禾帖尼。1260年5月5日在部分宗王和大臣的擁立下,登基成為大蒙古國皇帝(蒙古帝國大汗),但未獲普遍承認。1271年12月18日,忽必烈將國號由“大蒙古國”改為“大元”,從大蒙古國皇帝變為元朝皇帝,正式建立元朝,成為元朝首任皇帝,漢文廟號世祖,謚號聖德神功文武皇帝、蒙古語謚號薛禪可汗。
1251年總理漠南漢地軍庶事,1253年率軍滅大理國。
1259年(元憲宗九年)攻打來鄂州(今湖北武昌)時,得蒙古汗(元憲宗)死於台州的消息,決策北還。
1260年忽必烈在開平(今內蒙古正藍旗東閃電河北岸)即大汗位,年號中統。1271年定國號元。
1279年(至元十六年)滅南來,統一全國。在位期間,注意吸收漢族歷代的統治經驗,建立了包括行省制度在內的各項制度,並加強對邊境地區的控制,注重農桑,興修水利,使社會經濟得以恢復發展。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奠定了基礎。
1294年2月18日(元至元三十一年正月二十二日)病逝。
統一天下
元朝畫家劉貫道於至元十七年(1280年)二月繪製的《元世祖出獵圖》,其中騎著黑馬、身穿白裘的男子是元世祖忽必烈。1268年秋天,元軍開始圍困襄陽,將襄陽和樊城分隔開來進行圍困,至元十年正月九日(1273年1月29日),在回回炮的助攻下,元軍將領阿里海牙攻克樊城,襄陽徹底成為孤城,元世祖降詔諭襄陽守將呂文煥,阿里海牙親自到城下勸降呂文煥,保證呂文煥和城中軍民的安全,呂文煥猶疑未決。於是阿里海牙和呂文煥折箭為誓擔保,呂文煥感泣,至元十年二月二十四日(1273年3月14日),呂文煥和兒子出城投降,歸順元朝。元軍經過接近五年時間包圍,最終取得襄陽。但是以後的進展則相當順利。
至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1274年7月20日),忽必烈向行中書省及蒙古、漢軍萬戶千戶軍士發佈問罪於宋的詔書《興師征南詔》。
至元十一年(1274年)農曆七月,忽必烈發佈《下江南檄》,派伯顏統率大軍討伐南宋,並告誡伯顏要學習曹彬不殺平江南。伯顏後來取臨安,的確做到了忽必烈的要求。
至元十三年正月十八日(1276年2月4日),伯顏率領大軍攻陷南宋首都臨安(今杭州),宋恭帝派遣使者給元軍統帥伯顏奉上傳國玉璽和降表,在降表中宋恭帝為忽必烈上尊號大元仁明神武皇帝,元軍俘虜5歲的宋恭帝和謝太皇太后,以及南宋宗室和大臣,滅南宋,元朝成為全國性政權。
至元十三年二月十一日(1276年2月27日),忽必烈發佈《歸附安民詔》,詔諭江南一帶新附府州司縣官吏士民軍卒人等,穩定江南社會秩序,安定江南士人和百姓之心。
逃離臨安的部分大臣陸秀夫等人,先後扶持宋端宗,宋帝昺,建立海上流亡政權,在東南沿海一帶繼續和元軍對抗。至元十六年二月六日(1279年3月19日),在崖山海戰中,元軍將領張弘范擊敗南宋海軍,南宋丞相陸秀夫挾8歲的小皇帝“宋帝昺”跳海而死,南宋殘餘的最後一支抵抗力量被消滅,至此,天下一統,元朝結束了中國自安史之亂以來520多年的分裂局面,全國有一個統一的首都大都(今北京)。
遼闊疆域
1294年元朝疆域元世祖忽必烈統一天下後,元朝疆域空前遼闊,遠超漢唐盛世。“自封建變為郡縣,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鹹不逮元。漢梗於北狄,隋不能服東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則起朔漠,並西域,平西夏,滅女真,臣高麗,定南詔,遂下江南,而天下為一,故其地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蓋漢東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萬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東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萬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東南所至不下漢、唐,而西北則過之,有難以裡數限者矣。”
元朝不僅在疆域面積上遠邁漢唐,而且在東北、西北、西南等邊疆地區的控制程度上也遠超漢唐盛世。“蓋嶺北、遼陽與甘肅、四川、雲南、湖廣之邊,唐所謂羈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賦役之,比於內地;而高麗守東藩,執臣禮惟謹,亦古所未見。”
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元朝的疆域範圍:東北至外興安嶺、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包括庫頁島,並到達朝鮮半島中部的鐵嶺和慈悲嶺一帶,北到西伯利亞南部(譚其驤版地圖認為北到北冰洋),到達貝加爾湖以北的鄂畢河和葉尼塞河上游地區,西北至今新疆大部分地區,西南包括今西藏、雲南、以及緬甸北部,南到南海,東南到達東海中的澎湖列島。
忽必烈在位時期和中亞的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多次交戰,雙方互有勝負,1289年,窩闊台汗國奪取元朝控制下的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大部分地區,元朝只控制塔里木盆地東部的且末、焉耆等地區。終忽必烈一朝,元朝始終控制新疆北部的別失八里(今烏魯木齊東北)一帶和新疆東部的吐魯番、哈密等地。
歷史點評:馬可·波羅將忽必烈尊崇為“諸君主之大君主或皇帝”,稱讚忽必烈是“人類遠祖阿丹(Adam)以來迄於今日世上從未見廣有人民、土地、財貨之強大君主”,並認為這是“彼實有權被此名”。 忽必烈作為一個征服者給被征服地區的人民帶來了浩劫,但在歷史上仍能獲得不錯的評價,原因在於他不但是個舊秩序的破壞者,也是一個比較成功的新秩序建立者。
忽必烈晚年不幸生活
在忽必烈的晚年,他的個人生活也遭遇了一連串的挫折和不幸。他最鍾愛的妻子察必在1281的去世使忽必烈陷入孤獨和痛苦之中。察必所生的兒子真金早已被立為皇太子。察必還是忽必烈妻子當中唯一在太廟中立有牌位的女人。在忽必烈統治初期,察必是一位不可或缺的助手。也許是純粹的巧合,但是不可否認,在她死後,忽必烈個人,乃至整個中國都遭受了一系列的激烈變故。察必或許不能防止這些災難的發生,但是她也許能夠發揮自己的影響力,遏制忽必烈當時做出的一些稀奇古怪的決定。
南必在察必去世後成為忽必烈的正妻。她是察必的一個遠房親戚。可能是察必知道自己的健康狀況惡化後,親自選定她做自己的繼任者。遺憾的是,我們對她的繼任者的瞭解遠不如對她的那麼多。據說,在忽必烈日漸衰老的時候,南必曾自己做出重要的政治決定。可能因為對察必和其他親屬去世感到憂傷和失望,忽必烈晚年很少見人,他的朝臣不得不通過南必向他呈送報告,而她則把忽必烈的決定和命令轉告給他們。漢文史料顯示,忽必烈在病重時,曾允許她以他的名義發佈詔令,但他們並沒有指出哪些具體決定是由南必做出的。和當時其他許多蒙古皇后和貴族一樣,她個人是非常自信的,在政治上是很有影響力的。
關於忽必烈其他妻子的記載很少。傳統上,蒙古可汗有四個斡耳朵,忽必烈也不例外。他的第一個妻子帖古倫,在他1260年成為大汗之前就去世了。他的最著名、最有影響力的妻子,察必和南必,同屬於第二斡耳朵。察必給他生了四個兒子,南必給他生了一個兒子。察必的兒子真金被選定為忽必烈的繼承人,另一個兒子朵兒只,先於他父親而死。其他兩個兒子,忙哥剌和那木罕,都未被選定為繼承人。但是,我們看到,忽必烈對他們有足夠的信任。忙哥剌被立為安西王(今陝西省),那木罕則是北安王。忽必烈曾派遣他們參加了幾次重要的軍事遠征。他的其他幾個兒子,其中包括脫歡,也承擔了重要的軍事任務,但是他們也受到了被征服地區文化的影響。例如,忙哥剌的兒子和繼承人阿難答,就是在一個穆斯林家庭中被撫養長大的。而且,根據拉施都丁的記載,在他成年以後,他使自己率領的十五萬軍隊中的大多數人皈依了伊斯蘭教。對於南必的兒子,我們一無所知。同樣,對忽必烈第三和第四斡耳朵的妻子,除了她們生了另外七個兒子外,其他方面的情況我們也是一無所知。
察必無疑是忽必烈最鍾愛的妻子,她的去世和皇太子真金在1285年的英年早逝,不僅令忽必烈心碎,而且破壞了他的皇位繼承計劃。察必的突出地位可以由下列事實證實:在忽必烈所有妻子中,只有她的畫像留存了下來,這幅畫像是由漢人和蒙古畫家聯合繪製的。這無疑部分解釋了為什麼忽必烈晚年在決策方面會反覆無常,那是因為他對察必的去世感到深深失望。
同樣使他感到悲哀的還有他最喜愛的兒子真金的去世。真金是他親自選定的繼承人,他曾精心培養他,以便將來承擔大汗和中國皇帝的重任。真金的老師由當時一些最著名的人物擔任,他所學習的科目從中國歷史到佛教,無所不包,這一切使他完全有能力承擔統治帝國的重任。然而他剛過四十歲便去世了,這場變故使忽必烈心灰意冷,並使整個朝廷充滿陰鬱的氣氛。真金的兒子鐵穆耳後來被選定為忽必烈的繼承人,並於1294年成為中國皇帝,號成宗。
忽必烈的女兒只有兩位在歷史上被提及過,我們不清楚他到底一共有幾個女兒。不過,這一代年輕的蒙古宮廷女性對政治的影響微乎其微。從成吉思汗的母親訶額倫開始,一直到察必,蒙古女性都是很強有力的。然而,忽必烈的女兒在政治上沒有發揮過任何作用。或許她們受到了漢文化的影響,而漢文化嚴禁婦女參政,並極力限制她們的政治影響。另一方面,也許忽必烈的女兒根本就對政治缺乏興趣。不管最後的解釋是什麼,中國史學家只記載了忽必烈兩個女兒的名字。據記載,妙嚴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她成了一位尼姑,住在北京西山的潭柘寺,死後葬在那裡。她拜觀音菩薩,“日夜熱心事佛,虔誠地叩頭,以至於石階上她的額印和腳印清晰可見”。她的畫像曾懸掛於這所寺廟的殿堂上,一本印刷於1935年的北京指南說,當時她的畫像還原封不動地掛在那裡。忽都魯揭裡迷失是忽必烈的另一個女兒,她也在歷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正如前文所述,她父親用她達到了自己的政治目的。他把她嫁給了高麗國王,這場婚姻加強了元廷和它的高麗屬國的聯合。對忽必烈女兒的其他故事我們知之不多,但是可以肯定,她們無法和忽必烈同時代以及以前的那些自信且富有個性的其他女性相比。
個人的不幸加上國內外決策的失敗,使忽必烈感到沉重的壓力,也使他越來越轉向窮奢極欲,尋求安慰和滿足。宮廷宴會變得越來越奢華。宴會菜餚是以肉食為主的蒙古菜。為了使忽必烈感到舒心,日常飯食也是精心製作且相當奢侈。煮羊肉和烤全羊是兩道必上的菜,再加上其他肥膩食物作為肉食的補充。一頓典型的膳食可能包括烤羊羔肉、雞蛋、藏紅花拌生菜、烤薄餅、糖茶、忽迷思(馬奶酒)以及一種用小米做成的啤酒等。宴會飲食自然更加精緻。蒙古人從不在乎暴飲暴食,特別在正式場合更是這樣。暴飲暴食成了一種習慣而不是例外。蒙古可汗歷來都酗酒,而此時忽必烈也養成了這種惡習。他暴飲忽迷思和葡萄酒,使他更無法解決面對的政治危機。
他的飲食習慣也造成了健康問題。在他最後十年的生活中,他一直被肥胖病和由此帶來的其他疾病所困擾。1280年劉貫道為他畫的像已經顯露出他的肥胖體態,但在13世紀80年代末,他的飲食習慣真正使他陷入了麻煩。他胖得不成樣子,並開始遭受痛風和其他疾病的折磨。他的酗酒習慣更加重了他的身體疾病。馬可·波羅是曾親眼目睹蒙古宮廷無節制宴飲場面的人之一。忽必烈和其他許多蒙古人一樣,無法節制他的酗酒習慣,特別是當他被悲痛和衰老控制的時候,更是如此。他用了各種各樣的方法治療他的病症,從東南亞的藥物和醫生到高麗巫師,什麼都用過了,但是都沒有解決問題,而他暴食暴飲的習慣依然如故。
衰老、倦怠、失望和酗酒無度終於敲響了他的喪鐘。漢文資料顯示,早在1294年以前,他就極為沮喪消沉。他甚至拒絕接見那些按慣例來向大汗拜年的人們。他的軍中老友伯顏到元廷拜訪他,希望使他振作起來,但是沒有成功。忽必烈的健康狀況迅速惡化,在他八十歲那年的2月18日,他死在他宮中的紫檀殿。親王和高官紛紛來到元廷表示哀悼,向忽必烈的孫子和繼承人鐵穆耳即後來的成宗問安。蒙古汗廷接著召開了忽裡台選舉繼承人,但它實際上只不過認可了忽必烈的選擇而已。忽裡台開始逐漸被中國式的選立皇位繼承人的方法所取代,再次顯示出忽必烈逐漸適應漢族習慣的努力。
四位皇后 每年從翁古特選的妃子
號稱大汗或眾王之王的忽必烈是一個中等身材,不高不矮,四肢勻稱,整體諧調的人。他面貌清秀,有時紅光滿面,色如玫瑰,這更使他的儀容增色不少,他的眼睛黑亮俊秀,鼻子端正高挺。
也許是對大汗十分崇敬的原因,馬可筆下的忽必烈似乎與我們熟知的忽必烈有些差距
他有四個合法的皇后,她們四人中任何人的長子在大汗駕崩後,都能繼承大位。她們享有同樣的皇后稱號,各居一座宮殿。每個皇后所擁有的美麗的少女侍從,都不在三百人以下。此外,還有內寢侍女、大批的青年男僕和其他宦官,所以每個皇后的侍從人員都在萬人左右。
當大汗陛下想要她們四人中的某人陪伴的時候,或是親自前去,或是召她進宮。除她們以外,大汗還有許多妃子,她們都是從一個叫翁古特的地方選來的。翁古特的居民以面貌秀麗,膚色光潔著稱。大汗每兩年或不到兩年——隨他高興——派人到那裡,按照一定的標準,挑選一百名或一百名以上最美麗的妙齡女子。
關於選美的程序如下:當挑選大臣到達之日,就命令該地全部的青年女子集合起來,指派適當的人加以考察。他們經過精心的觀察後,也就是說將頭髮、面貌、眉毛、口、唇和其它部位以及相互間的搭配一一觀察後,按照美麗的程度將女子們,分為十六、十七、十八、二十或二十一K等幾種類型。大汗所要求的大約是二十至二十一K的美人。挑選大臣的使命也就到此為止。凡當選的美人都立即送往大汗的宮廷。
當她們入宮後,大汗又另外任命一組人再次進行考察,從中選擇大約三、四十人留在他的臥室聽用。這些人都是十分尊貴的。她們由一些年長的宮娥分別照顧監護。這些宮娥的主要任務是在夜間確定她們有無隱秘的缺點,睡後是否安靜而不打鼾,全身各處有無不好的氣味。她們經過這樣嚴格的考核後,才被分成五組,每一組在大汗陛下的內室侍奉三晝夜,要她們做什麼就做什麼,他要怎樣支配她們就怎麼支配她們。
她們在服侍期滿後由另一組接替,這樣輪流下去,一直到全部輪完為止,然後再從第一組的五人開始侍奉。而且當一組在內室服侍時,另一組就住在相鄰的外室。大汗陛下如有什麼需要——如飲食之類——內室的一組可傳令外室的一組辦理,於是馬上就可以得到所需之物。所有侍奉大汗陛下的責任全由這些青年女子擔負。至於姿色次一等的女子就被分派到主持皇家家政的各王公處,教她們烹調、裁剪和其它合適的工作。凡朝廷中的任何人想要娶妻,大汗便在這些女子中選出一人賜給他,並且附上一分豐厚的嫁妝。如此大汗把她們都配給了貴族。
元世祖後弘吉剌氏,馬可覺得,一個女子被大汗娶去,她一定會認為這是大汗賜給自己的一種恩惠與光榮,盡避這種恩賜是強迫性的
現在要問,翁古特居民的女兒這樣被大汗強迫娶去,是否會感到委屈呢?決不會的,他們反而會認為這是大汗賜給自己的一種恩惠與光榮。凡是有漂亮女兒的父親,看見大汗來選擇他們的女兒,都非常高興。他們說:“我的女兒如果福星高照,大汗陛下選她為偶妃,這將是她最好的歸宿。這是我的力量所不能做到的。”反之,如果女兒舉止失當,或遭遇不幸,而不能獲選,父親就指責這是由於她的星宿的戾氣招致的。
忽必烈與涮羊肉的起源
涮羊肉在中國可是家喻戶曉的名吃,據說他的起源還與元世祖忽必烈有關。直到現在在日韓地區,還有人把吃火鍋叫做吃“忽必烈”
涮羊肉傳說起源於元代。七百多年前, 元世祖忽必烈統帥大軍南下遠征,經過多次戰鬥,人困馬乏,飢腸轆轆。忽必烈猛地想起家鄉的萊餚——清燉羊肉。於是吩咐部下殺羊燒火。正當火夫宰羊割肉時,探馬突然氣喘吁吁地飛奔進帳稟告敵軍大隊人馬追趕而來,離此僅有十里路。但飢餓難忍的忽必烈一心等著吃羊肉,他一面下令部隊開拔,一面喊著:“羊肉!羊肉!清燉羊肉當然是等不及了,可生羊肉不能端上來讓主帥吃,怎麼辦呢?這時只見主帥大步向火灶走來,廚師知道他性情暴躁,於是急中生智,飛快地切了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裡攪拌了幾下,待肉色一變,馬上撈人碗中,撤上細鹽、蔥花和薑末,雙手捧給剛來到灶旁的大帥。
忽必烈抓起肉片送進口中,接連幾碗之後,他揮手擲碗,翻身上馬,英勇地率軍迎敵,結果旗開得勝,生擒敵將。
在籌辦慶功酒宴時,忽必烈特別點了戰前吃的那道羊肉片。這回廚師精選了優質綿羊腿部的“大三叉”和“上腦”嫩肉,切成均勻的薄片,再配上麻醬、腐乳、辣椒、韭菜花等多種佐料,涮後鮮嫩可口,將帥們吃後讚不絕口,忽必烈更是喜笑顏開。廚師忙上前說道:“此萊尚無名稱,請帥爺賜名。”忽必烈一邊涮著羊肉片,一邊笑著答道:“我看就叫涮羊肉吧!眾位將軍以為如何?”從此,涮羊肉成了宮廷佳餚。
但直到光緒年間,涮羊肉才逐漸走向民間。
鐵馬冰河入夢來,面對蒙古帝國又一次的猛攻,宋,這個士大夫的樂園將會迎來怎樣的命運?
蒙哥汗攻宋命喪釣魚城(今四川合川東釣魚山上)後(參見釣魚城之戰),忽必烈於中統元年三月,在開平(今內蒙古正蘭旗東北閃電河北岸)繼汗位,是為元世祖。忽必烈重用漢人將帥、謀臣,依仿漢法,改革官制,確立中央集權,建立了蒙漢統治階級聯合的新王朝。四月,其弟阿里不哥於和林(今蒙古烏蘭巴托西南哈剌和林)稱帝。忽必烈為討阿里不哥,暫與南宋息兵修好。南宋因政治腐敗,致賈似道得以擅權。平章軍國重事賈似道為隱瞞開慶元年(蒙哥汗九年,1259年)乞和真相,網羅親信,極力打擊陷害有功將領。一批戰功卓著的將帥,或被罷官,或被治罪而死,致使民心相悖,將士離心,戰備鬆弛,坐失強兵固邊大好時機。忽必烈在平定阿里不哥之亂後(參見忽必烈與阿里不哥之戰),又迅速平定李璃之亂(參見蒙古平李璮之戰),政權得以鞏固,即著手整頓軍隊,督造戰船,組訓水軍,積極進行滅宋準備。在總結窩闊台攻宋及蒙哥攻宋得失的基礎上(參見窩闊台攻宋之戰、蒙哥攻宋之戰),制定了先取襄樊(今屬湖北)、實施中間突破、沿漢入江、直取臨安(今杭州)的滅宋方略,從而開始了攻滅南宋的戰爭。
突破襄樊
襄陽、樊城地處南陽盆地南端,居漢水上流,三面環水,一面傍山,西臨關陝,東達江淮,跨連荊豫,是控扼南北之要衝。南宋視其為朝廷根本,關係國家存亡的重地,遂開府築城,儲糧屯軍,經多年經理,建成為城高池深、兵精糧足的軍事重鎮。忽必烈早在開慶元年攻宋時,就知襄樊地位重要,後經商挺、郝經、郭侃等謀臣建策,逐漸形成了先取襄樊的方略。忽必烈平定內亂後,經過五年的戰爭準備,具備了進行大規模戰爭的條件。當宋降將劉整進獻攻宋方略,宜先從事襄陽時,即下決心,實施中間突破。至元五年,忽必烈命都元帥阿術、劉整率師攻襄樊,旋遣樞密副使史天澤、駙馬忽剌出督師襄樊。史天澤、阿術、劉整針對襄陽、樊城城防堅固,宋軍長於守城隘和水戰的情況,採取築堡連城、長期圍困、水陸阻援、待機破城的戰法,集兵10萬圍城,同時在萬山(今襄樊西)西訓練水軍7萬人,造戰船5000艘,以增強蒙古水軍力量。在蒙古軍嚴密包圍下,宋軍七次援襄樊均被擊敗,守城軍多次出擊未勝。經五年圍困,襄陽、樊城外援已絕,僅靠水上浮橋互相聯繫。至元十年,河南行省史天澤、參政阿里海牙等採納萬戶張弘范、水軍總管張禧建策,水陸夾擊,先破樊城,置襄陽於內無力自守,外無援兵的境地,在誘降和軍事壓力下,呂文煥以城降。元軍突破襄樊,宋廷朝野大為震動,急忙調整部署,把戰略防禦重點退移至長江一線(參見襄樊之戰)。
浮漢入江
忽必烈採納將、臣建策,增兵10萬,乘勝大舉攻宋。命駐蜀元軍進攻兩川要地,以阻宋軍東援;命合丹、劉整行淮西樞密院,博羅歡為淮東都元帥,分別進攻兩淮,牽制宋軍,配合主力攻宋(參見淮西之戰);命荊湖行省左丞相伯顏、平章政事阿術率軍20萬,自襄陽順漢水入長江,直取臨安。並告誡伯顏勿妄殺,以爭取人心。十一年九月,伯顏與阿術率軍進至郢州(今湖北鍾祥),遭宋黃州武定諸軍都統制張世傑頑強阻截,為減少損失,早日入江,伯顏令軍捨郢經黃家灣、籐湖(今湖北鍾祥東、東南)迂迴而進(參見郢州之戰)。十月,元軍集兵強攻破沙洋、新城(今湖北鍾祥南)(參見沙洋、新城之戰)。十一月,進至蔡店(今武漢漢陽西),欲渡江攻取鄂州(今武漢武昌)。鄂州地處漢水入江口,為長江咽喉,南北要衝,是南宋的江防重鎮。宋廷為阻止元軍浮漢入江,命淮西安撫制置使夏貴率戰船萬艘,控扼漢水入江口,權知漢陽軍王儀守漢陽,權知鄂州張晏然守鄂州,都統王達守陽邏堡,荊湖宣撫使朱祀孫以游擊軍扼大江中流。十二月,伯顏以聲東擊西之策,使元軍進佔沙蕪口(今武漢漢陽東),屯駐江邊。繼而避實擊虛,強渡長江成功。遂分割包圍破陽邏堡、漢陽軍,攻佔鄂州,完成了滅宋戰爭的重大轉折。(參見鄂州之戰) ,
進佔建康
十二年正月,伯顏鑒於四川、湖南、江陵(今屬湖北)等地未下,為保障後方安全,命右丞阿里海牙領兵4萬鎮守鄂州。自率10餘萬大軍,令降將呂文煥為先鋒,以戰撫兼施之策,沿江東進。因沿江諸郡多系呂氏舊部,元軍所至皆紛紛歸降。二月,宋賈似道奉命督師13萬,戰艦2500艘,於丁家洲(今安徽銅陵北)至魯港(今安徽蕪湖西南)進行阻擊。因將帥各懷異志,臨陣先遁,諸軍一觸即潰,致使宋軍精銳損失殆盡(參見丁家洲之戰)。元軍東進至太平州(今安徽當塗),江東運判孟之縉以城降。三月,元軍至建康(今南京),宋沿江制置使趙溍棄城遁,都統徐王榮等以城降。鎮江知府洪起畏遁,總管石祖忠以城降。偏師取饒州(今江西波陽)、寧國府(今安徽宣城)。廣德軍(今屬安徽)、溧陽、常州(均屬江蘇)等地相繼歸降。忽必烈命伯顏行省於建康,阿剌罕為參知政事;阿塔海、董文炳以行樞密院駐鎮江(今屬江蘇),令其各守營壘勿進。命阿術率軍攻揚州(今屬江蘇),阻其南援。
宋廷為挽救危局,相繼發兵戍銀樹、東壩(今江蘇高淳東)、四安鎮(今安徽廣德東)、獨松關(今浙江安吉南)、吳江(今屬江蘇)等要地。命保康軍承宣使、總都督府諸軍張世傑自臨安發兵三路北進抗元,先後收復廣德、溧陽、常州等地。
阿里海牙率軍於荊江口敗宋湖北安撫副使兼知岳州高世傑,佔領岳州(今屬湖南)(參見岳州之戰)。旋破沙市鎮(今江陵東南),屠其城,征降江陵(今屬湖北),招降澧州(今湖南澧縣)、常德(今屬湖南)、峽、復(今湖北宜昌、天門)、郢等州。阿里海牙用兵荊湖的勝利,為伯顏進軍臨安解除了後顧之憂。
七月,張世傑與平江都統劉師勇、知泰州孫虎臣率戰艦萬艘,以十舟為一舫,連以鐵索,碇於江中,橫列焦山江面,欲與元軍決戰,被阿術以水陸協同進擊,配以火攻擊敗,損失慘重(參見焦山之戰)。長江防線徹底崩潰,臨安危在旦夕。
會攻臨安
忽必烈納建康行省右丞相伯顏建策,乘勝滅宋。命右丞阿里海牙攻湖南,都元帥宋都帶、左副都元帥李恆、漢軍萬戶武秀、張榮實取江西,以切斷南宋東西聯繫;命行省左丞相阿術率軍攻揚州,阻淮東宋軍南援;命伯顏率主力直取臨安。十月,伯顏於鎮江分兵三路南攻;參政阿剌罕、四萬戶總管奧魯赤等為右路軍,率步騎自建康經溧陽、廣德攻獨松關;同行中書省事董文炳、萬戶張弘范、兩浙大都督範文虎等為左路軍,率舟師經江陰軍(今江蘇江陰)、許浦(今江蘇常熟東北),由海路趨澉浦(今浙江海鹽南);伯顏與右丞阿塔海率中路軍向常州、平江(今江蘇蘇州)進發,並節制諸軍,會師臨安。
十三年正月,三路大軍會師皋亭山(今杭州北)。宋攝政太皇太后謝道清拒絕張世傑、文天祥背城一戰,以圖求存建策,一面送益王趙是、廣王趙昺南逃,一面遣使赴元請降。丞相陳宜中遁溫州(今屬浙江),張世傑、蘇劉義等各率所部離去。二月初五,宋恭宗趙顯率百官於臨安降元。伯顏取謝道清手詔,招降未附州縣(參見臨安之戰)。淮西制置使夏貴以淮西降元。淮東制置使李庭芝堅持抗元至七月,應流亡政權之召,欲訊海南歸,副將朱煥以城降元,李庭芝、姜才等被俘殺,淮東盡為元軍佔領(參見揚州之戰)。江西戰場,宋都帶、李恆等破隆興府(今南昌)後,招降十一城。旋於團湖坪(今江西萬年西南團湖山下)、龍馬坪(今江西進賢北軍山湖畔)擊敗宋軍抵抗。十三年二月,破建昌軍(今江西南城)、臨江軍(今江西清江西南)。吉、袁(今江西吉安、宜春)、贛(今屬江西)等州相繼降,江西平。湖南戰場,阿里海牙於十三年正月攻破潭州(今長沙)(參見潭州之戰),旋招降湖南未附州縣及韶州(今廣東韶關)、南雄(今屬廣東)等州,湖南平。
即便有文天祥這樣的忠臣,依然不能挽救大宋滅亡的命運。在蒙古大軍的彎刀面前,這個王朝顯得太過脆弱了。
追殲二王
十三年五月,陳宜中、張世傑、陸秀夫、文天祥等在福州擁立益王趙是為帝,改元景炎。封廣王趙昺為衛王,陳宜中為左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張世傑為樞密副使,陸秀夫為簽書樞密院事,文天祥為樞密使、同都督。遣將向江西、兩浙南部進兵抗元。六月,元軍為追殲南宋殘部,於鄂州、臨安設尚書省,下設諸路宣慰司。命諸路將帥繼續南進。張世傑被迫擁趙昺、趙昺逃往海上。十一月,平章阿里海牙進軍廣西,於靜江(今廣西桂林)擊敗守將馬暨,遣將招降廣南西路大部州縣(參見靜江之戰)。
十四年五月,文天祥率軍進攻江西,各地義軍紛起響應,收復除贛州之外所轄九縣,吉州八縣復其半。後因勢孤力單敗退廣東,旋於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參見文天祥反攻江西之戰)。
十五年二月,元西川行院使不花率重兵圍攻重慶,城破,守將張玨被俘(參見重慶之戰)。繼而征降夔州,八個月後,合州(今四川合川東)守將王立以城降。四川平。四月,宋帝趙是卒,張世傑、陸秀夫又擁立趙昺為帝,徙至崖山(今廣東新會南)。六月,忽必烈為徹底消滅南宋勢力,命張弘范為蒙古、漢軍都元帥,率水、步騎軍2萬由海道南下,都元帥李恆率步騎由陸路南下,會殲南宋殘部。十一月,張弘范由海道襲漳(今屬福建)、潮、惠(均屬廣東)三州。李恆率步騎越大庾嶺入廣東,取英德(今屬廣東),佔領廣州。
十六年正月,張弘范、李恆率軍會至崖山,首先控扼海口,斷宋軍糧道。二月初,巧妙利用海潮,南北對進,並用遮障防矢石,瀕宋艦奮勇拚殺,全殲宋軍。宋帝國,這個士大夫的樂園,建立三百二十年,到此滅亡。
:大元帝國最後的戰役
神風與失敗的東征
侵略擴張是沒有終點的,永遠不會自動停止。
蒙古帝國並不因已獲有廣大領土而滿足,滅掉宋帝國後,大汗忽必烈又列出一張狩獵名單,名單上是一些還沒有完全降服的鄰邦。干是,就在本世紀(十三)最後二十年中,他共發動了五次征伐:一、征日本。二、征緬甸。三、征占城。四、征安南。五、征爪哇。不過忽必烈並沒有動員蒙古帝國全部力量,而僅由於國之一的元帝國擔任主角。
蒙古帝國於一二五九年完全征服高麗王國後,聽說在更東方的大海上,還有一個日本帝國,便於一二六六年,派遣使節前往招降。日本當時是龜山天皇在位,根本不知道世界上有蒙古帝國這回事。對這種來歷不明的使節,自然不予理會。這種冷淡態度,引起兩次無妄的災難:
第一次,一二七四年,元兵團一點五萬人,在蒙古大將忻都、高麗大將洪茶丘率領下,乘戰艦九百艘,從朝鮮半島合浦港出發,攻陷對馬島,在日本肥前沿海登陸。日本集結十二萬人抵抗,死傷慘重,但堅守不退。後來元兵團的箭用盡,無法補充,只好撤回。
颱風中憤怒的大海,當初侵日的蒙古大軍便是在強烈的颱風中徹底毀滅。直至今日,日本人還將那一陣颱風喚作神風,視作守護國家的力量。
七年後的一二八一年,即宋帝國亡後第二年,大汗忽必烈在高麗王國首都開京(朝鮮開城)設征東司令部(征東行省),由蒙古大將阿刺罕擔任總司令(行省右丞相)、漢人大將範文虎擔任副總司令(行省右丞),分南北兩路,在對馬島上會師。會師之後,阿刺罕逝世。大汗忽必烈命副宰相(中書省右丞)阿塔海前往接替。可是範文虎企圖由他來完成這件英雄事業,沒有等阿塔海到達,即行進軍,在日本平壺島(長崎北)登陸。計戰士十萬人,戰艦四千四百艘,漫天遍海,旌旗蔽日。日本第一次面對著這麼強大的敵人,全國震怖,自知不能抵抗,唯有奔走呼號,祈禱上蒼拯救。這時候是陰曆七月,正逢西南太平洋上颱風季節(內陸人民不可能瞭解颱風所帶來的可怕破壞力,即令二十世紀,二十萬噸以上的船艦,得到颱風消息,都要躲避)。當日本慌張失措,朝不保夕之際,颱風適時而至。
八月一日,突然間海上風浪大作,暴雨傾盆,四千四百艘戰艦在怒風駭浪中,四處飄散,像鴨蛋殼一樣,互相被撞擊粉碎,或被波濤吞噬,幾乎全部沉沒。戰士屍體,漂滿海面。軍儲糧秣以及弓箭武器,都在艦上,也全部喪失。這次颱風歷時四天,八月五日,好不容易風雨停住,範文虎發現他已無法收拾這個殘局,就把已經登陸駐紮在五龍山下的約十餘萬人的部屬,全部遺棄。自己和一批高級將領,乘上殘餘的幾艘戰艦,悄悄逃走。十餘萬人的登陸五龍山部隊,當發覺被他們的統帥遺棄時,好像被遺棄的孤兒,相對大哭。但他們立即組織起來,推舉一位張百戶(營長階級)當司令官,伐木作舟,準備逃回。
但時間已不許可,八月七日,日本反攻,登陸五龍山部隊奮戰兩晝夜,箭已射盡,糧也食盡,結果是六七萬人被殺,未死的二三萬人,於八月九日被日軍驅到八角島,凡蒙古人、高麗人、中國北方人(漢人),全部處斬。只留下中國南方人(南人),日本稱為“唐人”的,免死,充作奴隸。登陸五龍山十餘萬部隊,只有三個幸運兒逃掉,分別偷乘破爛的漁舟,漂回中國。然而,最悲慘的是,這件全軍覆沒的悲劇,竟沒有引起責任問題。範文虎向忽必烈報告說:“我們到了日本,正準備攻擊太宰府時,不料暴風把船摧毀。我們仍然照原計劃行事,可是某將領某將領(這些人都被遺棄在五龍山下,死無對證),不聽指揮,率軍先退,大軍只好跟隨。全體戰士於回到合浦港後解散,已備回本鄉。”忽必烈相信他的話,逃回的三個人雖拆穿了他的謊言,死難者的家屬雖向政府申訴,但這聲音是太微弱了,忽必烈根本聽不到,蒙古帝國高階層已開始腐爛。
——這一陣颱風拯救了日本,日本感謝它,稱它為“神風”。二十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本組織自殺飛機,即稱“神風特攻隊”,希望神風第二次降臨。結果雖然失望,但可看出這次颱風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檢查蒙古帝國東征失敗的原因,我們認為可歸納為三項:一、將領們統大軍渡海作戰,卻沒有一個人對海洋氣候瞭解。二、任用人類渣滓範文虎當統帥。三、在出發時,忽必烈拒絕配備馬匹和回回炮,否則登陸五龍山部隊可能在巨炮掩護下,支持到撤退使用的新艦造成。
彎弓射鵰的蒙古勇士,他們象蒼狼一樣四處征伐,可他們的征途再不像以往那般順利。數次失敗的戰爭告誡他們,侵略者的鐵蹄不可能踏遍世界每個角落。
幾次失敗的征伐
東征失敗後第二年(一二八三),蒙古帝國的使節被緬甸王國驅逐,遂向緬甸攻擊,繼續作戰六年,到一二八九年,緬甸始告屈服,降為臣屬。而在進攻緬甸王國的前一年(一二八二),占城王國(越南南部地區)囚禁蒙古帝國的使節,元兵團在蒙古大將唆都率領下,乘戰艦一千艘,由廣州出發攻擊。占城王國堅壁清野,退人叢林山谷。元兵團攻陷它的首都,但歸路和糧道卻被切斷,狼狽撤退,幾乎全被殲滅。
明年(一二八四),蒙古帝國向安南王國(越南北部地區)借路,計劃縱穿安南,從陸道進攻佔城。安南王國拒絕,它不敢冒這個險。忽必烈命他的兒子脫歡親王當總司令,攻擊安南王國。安南是熱帶地方,森林連旦,密不見天日,又有地區性的瘴氣惡霧,以及北方戰士從沒有見過的毒蛇猛獸和致使的蚊蟲螞蝗。元兵團首先發生瘟疫,又加上安南軍不斷伏擊,以致死傷狼藉,大敗而還。
三年後(一二八七),脫歡親王對安南王國作第二次攻擊,這一次攻陷安南首都螺城(越南河內)。但安南軍切斷元兵團的糧道,節節反攻。元兵團只好放棄螺城,且戰且退,沿途毒蛇毒箭,雨一般落下,戰士將領,死亡殆盡,脫歡親王只剩下一條性命逃歸。不過安南國王陳日(火亙)是一個有遠見的政治家,他知道絕不能長期觸怒這個龐大的鄰邦,仍然派遣使節到大都(北京),獻出用黃金鑄成的自己的跪像,代替自己謝罪。占城王國也明智地請求和解,它也不願作為北方巨怪的長期敵人。
蒙古帝國最後一次擴張,是遠征爪哇王國(印尼爪哇島)。爪哇王國不過一個小島,比日本還要小而且還要遠。但蒙古使節也到了那裡招降;爪哇國王在他臉上刺字後趕走,以表示對蒙古的輕蔑。一二九二年,元兵團二萬人,戰艦五百艘,在蒙古大將亦黑迷失、漢人大將史粥率領下,從泉州(福建泉州)出發,越洋攻擊,次年登陸爪哇島。恰巧遇上爪哇國王被他的鄰邦葛郎國王所殺。爪哇國王的女婿土罕必(門者)耶是一個有謀略的領袖人物,他投降元兵團,引導大軍擊滅葛郎王國。然後,他再對元兵團發動奇襲,元兵團大敗,勉強撤回泉州,此役共三千餘人葬身在那個荒島。
征爪哇失敗之後,蒙古帝國那種像著了魔似的擴張狂,終於停止。熱帶土地是他們所不瞭解的,變化莫測的海洋他們也無法克服。從一二○六年鐵木真建立帝國,就一天都不停地對外侵略,到一二九三年爪哇兵敗,為時八十八年。蒙古人的擴張力量竟持續如此之久,使人歎為觀止,沒有一個國家和民族能夠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