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第一位封建王朝的君主,秦始皇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橫掃六國,一統宇內,修建皇陵,極盡奢華。他用自己的一生書寫了一部傳奇,令人心馳神往。下面,一起來看看秦朝十大神奇事件。
10.秦始皇陵兵馬俑
秦始皇陵兵馬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聞名遐邇。每個陶俑都具有獨特的風格與迥異的武器配備。事實上,秦始皇陵兵馬俑規模之宏大遠超大家想像,這點從其修建時間便可見一斑:秦始皇陵始建於公元前246年,修建時間共持續37年。
秦始皇陵至今尚未全部發掘,考古學家認為該陵墓綿延56平方千米,共包含各類陪葬坑約有600處。秦代主張以武力強國,因此秦始皇陵中有大量配備馬車與雙輪戰車的陶俑,富有“戰國主義”色彩。除此之外,陵墓中還有代表不同風格的陶俑,比如:朝中大臣、演奏樂器的伶官、翻滾跳躍著的雜技演員,甚至用陶俑再現了秦代法庭的模樣。
秦始皇自13歲即位,就開始在驪山修建大型奢華陵墓。全國各地的精兵巧匠參與了這場浩大的工程,有72萬人被徵募參與了陵墓的修建。
盡避秦始皇的“寢宮”陵墓至今尚未發現,但據說其“寢宮”比已發現的陵墓更奢華百倍。傳說秦始皇驪山陵有象徵汪洋大海川流不息的“水銀之河”,是用機械灌注水銀而成。唯一令人擔憂的是,秦始皇陵附近的土地被檢測水銀含量超標。為了確保秦始皇的“寢宮”驪山陵的位置能成為永久的秘密。秦二世將參與修建的工人全部埋葬在陵墓之中,無人逃脫陪葬的命運。
9.秦朝統治僅持續了15年
公元前221年,戰國時代結束,中國步入封建大一統.秦國嬴政一統六國,建立秦朝,自稱”始皇帝“.今天,我們通常稱他為“秦始皇”或“秦朝第一位皇帝”.盡避秦始皇一統中國,功勳卓越,但秦代統治在歷史上僅延續了15年,是名副其實的短命王朝.換句話說,秦朝統治時間竟比秦始皇陵兵馬俑的修建時間還要短。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還來不及指點秦代未來江山社稷,就在第5次東巡途中暴斃死亡。令人疑惑的是,秦始皇即位後未立太子,直到死前才在病榻上宣佈其繼承人。遺憾的是,秦始皇死前宣佈的繼承人並不符合秦代丞相趙高與李斯的心意。為了幫助秦二世胡亥篡權,他們需要隱瞞秦始皇死亡的事實,於是趙高與李斯將秦始皇的屍體丟在放死魚的馬車上,以死魚的腐屍味道掩蓋秦始皇屍體的氣味。
秦二世繼承皇位後實施殘虐暴政,自然災害頻發,百姓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隨後人民奮起反抗,陳勝吳廣揭竿而起。直到公元前202年,漢朝建立,人民才能安寧地生活。秦始皇即位後,曾多次宣稱秦朝統治將延續千年,如今想來,不禁有幾分諷刺。
8.私生子的傳言
據正史記載 ,秦始皇是秦莊襄王與其小妾趙姬之子 。莊襄王薨逝後(譯者註:指王侯之死) ,趙姬又有了一個情夫,還給秦始皇生了兩個惹事生非的弟弟。為了確保他們不會威脅皇權,秦始皇把兩個弟弟都殺了,另外他還處死了母親的情人並軟禁了自己的母親。
另一方面,秦始皇早期的生活及身世不為世人所熟知。而這些情況表明,秦始皇實際上可能是個私生子。盡避這種說法現在廣受質疑,但這一說法由司馬遷所著的著名史書《史記》所載。司馬遷襲父職繼任太史令,由於觸怒繼任的皇帝,在處死和Yan割兩種刑罰中,他選擇了後者。
受Yan割之刑後,司馬遷繼續完成他的著作,其中就有關於秦始皇真實身世的故事。據《史記》所載,秦始皇的生父是一個名叫呂不韋的男子,而呂不韋也是他的臣下之一。呂不韋曾是富商,有一次莊襄王看上了他的小妾趙姬。盡避那時趙姬已經身懷六甲,呂不韋也只能主動進獻。呂不韋很清楚趙姬懷孕這一點,他只能自我慰籍他的兒子以後會繼位成為諸侯王。
7.泰山
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的世界遺產,泰山也是中國最重要的文化景點之一。莊嚴雄偉的泰山自從新石器時期就是一處聖地。某種程度上泰山一直在扮演這種神聖的角色,甚至延續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
直到今天,山上還能看見大量的岩石城牆的廢墟,這些僅存的防禦工事是秦國修築的。統一六國後,秦始皇親登泰山,以昭示他的豐功偉績。他的封禪儀式開創了後世皇帝即位必登泰山的先河,由此牢牢樹立了泰山是中華文化中心的形象。6600級石階蜿蜒而上,泰山擁有眾多歷史悠久的古跡,包括1800塊碑碣和數不清的碑文。
後來泰山及其餘四座大山並稱為家喻戶曉的“五嶽”,共同代表著中國最初的統一。
6.法家的奇怪誕生
秦始皇以法家學說治國。法家學說施行雖簡單,卻規定了勞有所得、有錯必罰;提出“功當其事,事當其言,則賞;功不當其事,事不當其言,則罰”;要求法律規定明確、公佈於眾,而人們晉陞的唯一道路就是遵紀守法。商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第一個向秦孝公提出法家的理論的人。傳說商鞅三見孝公,暢談變法治國之策。在前兩次見面中,秦孝公都在討論中昏昏欲睡。第三次,商鞅嘗試了用不同的遊說方式,他談論了關於法律在軍隊中應用的問題。這勾起了秦孝公的興趣,於是在第四次和商鞅的會面中,律法實施的細節問題在反覆討論中被敲定。
在理論上,商鞅的一些主張並沒有聽起來那麼糟糕。他提倡廢除舊貴族,取而代之的是那些對朝廷忠心的臣民,提出朝廷作為集權的中心,倡導有功必賞,建議家庭人口以更細的單位劃分,每個家庭5個或10個人,同時附帶一個規則:當一個成員做錯了事,另外的人需要向官衙報告,否則就會被處以腰斬的刑罰。諷刺的是,商鞅最後是被一些貴族密謀陷害,五馬分屍而死。
5.古老的長城
中國的長城綿延超過20000千米,它是人類工程中的結晶之一。但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長城並不是最早期的長城。
戰國時期,秦王為了保護自己的疆土開始建造長城。雖然工程浩大,但是早期的城牆和我們現在看到的的石結構相去甚遠。當時的建造者採用了一種稱作版築夯土牆的方法。他們將泥土拉到建築物邊上,混上一種黏合劑,然後壓緊。等泥土干了,就形成了萬里長城的最初的構造。
在一些地方,城牆高達4.5米(15尺),這讓長城成為當時難以跨越的雄關。與後來修築的長城一般,秦長城依山就險,這意味著任何向秦國進攻的軍隊在需要攀登山脈和山脊的同時,還要對付這巍峨的城牆。後來,當秦始皇一統六國需要保護全國疆域時,他開始連接長城的各個部分,最終修築成最原始的長城。
4.端午節
延續至今的端午節是一個古老的節日,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也有人認為這個時間可能還要早一些)。相傳,這個節日的出現為了紀念中國的詩人和哲學家屈原。屈原是楚國變法派的主要成員之一,他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然而,魯莽的個性最終使他被放逐,不過,這無法停止這位浪漫主義者創作的步伐。最終,他成為春秋戰國時期最富影響力的詩人之一。據說,在秦王攻下楚國後,絕望的屈原選擇了在汨羅江投江自盡。
傳說中,得知他們深愛的詩人的死訊後,人們紛紛趕到江邊尋找他的屍體,賽龍舟也成為了每年人們祭奠屈原之死的儀式。
除了賽龍舟,在端午節當然少不了要吃粽子。粽子,也是一種與屈原之死有關的食物。當時的人認為,人死後,只有保持屍身的完整才能夠進入輪迴。據說,在江中尋找屈原的屍體同時,人們把粽子丟入河中,這樣,江中的生物在吃飽粽子以後,就不破壞屈原的屍體。
3.大澤鄉起義
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胡亥即位,起義軍揭竿而起。當時,遵守規則的人確實會獲得一些好處,比如說他們會因為辛勤的工作而獲得獎賞、有經驗的人甚至會被授予官職,可是,這樣的制度設計也是極為殘忍的。因為人們會因為沒有完成工作而受到嚴厲的處罰,而此時,客觀因素是不會被統治者考慮的。
錯過了規定的期限的行為會被認為不守信,在秦律中,這是要被處死的行為。公元前209年(秦始皇死後一年),九百名民夫被押解到淮河流域(現在的北京)去駐守。天遇大雨,道路不通,眾人被困。隨後,他們意識到他們已經不可能按時到達目的地。發現自己必死無疑,於是這些民夫殺害了看守他們的軍官,然後建立了自己的王國。
陳勝和吳廣兩個人成為這次起義的首領,他們帶領農民起義軍隊伍去反抗強大的秦朝軍隊。很自然地,起義軍被秦軍打得土崩瓦解,最終都被秦軍殺害。然而,其他的起義軍如雨後春筍一般出現,這場短暫的起義開啟了秦王朝覆滅的進程。
2.焚書坑儒
除了宏偉的秦始皇陵,秦始皇最出名的要數焚書坑儒了,他曾下令活埋460名儒家學者。1958年,連毛澤東都提到了這一著名事件,他說:“人們常因焚書坑儒批評秦始皇,將該事件列入其罪狀之中,我卻覺得,他殺得還不夠多”。據稱,秦始皇曾規定:所有先秦書籍都必須上交銷毀,這常被渲染為官方扼殺先秦歷史文化作品的大規模審查。其實,這麼說有點過了,但的確有證據說明秦始皇曾下令焚燒書籍,以防學者針砭時弊。
然而,直至幾百年後,焚書坑儒才被記入歷史,記錄者卻是儒家學者們,他們可以肆意抨擊這個以法學為尊的朝代。正因為這個原因,史學家們哪怕沒辦法完全推翻這一史實,也始終對此持懷疑態度。
1.兵馬俑可能源自真人
出土的幾千個兵馬俑都十分獨特:他們有不同的面部表情,所持兵器各異,連兵器上的細節都各不相同。長時間以來,人們都以為兵馬俑都是用一塊塊陶土批量生產出來的,況且,以陶土為材料,批量生產也很容易:一組工匠做睫毛,一組做頭套,另一組負責組裝。
即使像這樣生產,這也夠令人震撼了。但最新研究發現:秦兵馬俑是以真人為藍本的。取得這一突破的是倫敦大學學院,學者發現:耳朵和指紋一樣,因人而異,所以他們開始關注兵馬俑耳朵的輪廓。
每個兵馬俑耳朵的輪廓都不一樣!這一結論令人震驚。似乎完成一個軍隊陶像的生產流水線還不夠令人驚歎,而以活生生的秦始皇時代的士兵為藍本的兵馬俑才算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