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之謎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的女皇帝,她聰明機智,城府深厚,計謀出眾。在輔佐唐高宗李治近30年後,便親登帝位,自封“聖神皇帝”,改大唐為大周,成為中國封建史上空前絕後的正統女皇帝。然而她一生卻留給了世人8大謎團,無數後人“前仆後繼”卻始終無法解開。

1、面相之謎

武德七年(624年),武則天出生於今山西中部的文水縣。武則天執政後,因她生於此地之故,曾更名興武縣,還效仿漢高祖劉邦,免除了這裡人們的租賦。武則天遜位後,旋即恢復文水縣名。

關於武則天的相貌,《舊唐書》稱為“美容止”;《新唐書》說她“其有色”;《唐會要》稱謂“有才貌”;而《太平廣記》引《感定錄》則渲染她有“帝王之相”。

其父武士擭請益州著名相士袁天罡為全家人看相,言其全家人皆富貴也。武則天當時還在懷抱中,穿著男孩衣服,被乳母抱了過來,袁天罡“舉目一望”,大驚曰“龍睛鳳頸,貴之極也”。並預言若是女子,日後當為天下之主。

武則天面相之謎

《唐新語》中又說,袁天罡不僅看了武則天的面相,還讓她試著走了幾步,才確定“若是女,當為天子”。史書中的皇帝,不是有祥瑞之象,就是有靈異之貌,以此證明“君權神授”。那麼,武則天自然也是概莫能外的了。

2、男寵之謎

冷靜分析武則天的男寵問題,可從兩個角度來看:一個是從她是“人”,一個“女人”的生理需要的角度,一個從她是個政治家,一個女皇的角度。

作為一個女人,她需要男人滿足她,這個需要她卻永不滿足。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正式登基,改國號為周,成為名副其實的女皇帝。她那作為女人的需要也被激發了。她寵幸的薛懷義是因其身材高大、健壯有力,後因不“馴服”,而被她暗殺。

男寵之謎

她寵幸沈南蓼,因其中年體衰而遭到厭棄。她寵幸的張易之兄弟則面若桃花,侍寢有方,使她精神上得到了滿足,春情暫駐,她感謝二張的奉獻,授以高官,委以國政,成為她晚年最信任的人。

作為一個女皇,一個精明的政治家,武則天蓄養男寵應該說主要是為了顯示女皇的威權。二張入侍後,武則天已年滿73歲,就算生活優裕,養生得法,服用春藥,也難使一個老嫗返老還童。她這是在向眾人炫耀:既然男子為帝可以有成群的嬪妃,女子登基也應該有侍奉的男寵。翻開中國的歷史畫卷,女人為帝絕無僅有。

她一位女性政治家在男性皇帝專制時代,想立於不敗之地,可以說是“樹大招風”,面臨孤軍作戰的艱難。為使臣民信服,就要人為地、主動地樹立自己的絕對權威和尊嚴。她在所有的領域內都要行使同男性皇帝一樣的權力,都要享受同男性帝王一樣的利益。因此,在“性”的問題上,她也要效仿男性帝王了。即使不是為了“性慾”,她想擁有幾個可以安慰寂寞、稍解老來憂愁的年輕異性,對貴為天子的她也是可以理解的。

總之,武則天的一生是偉大的一生,是獨一無二的一生,在她的後半段生命裡充滿了“性福”的光輝。在眾多面首的鼎力陪伴下,作為一個大女人才從從容容的應對了作為一個帝國領導者的巨大工作壓力,完成了一個女人對男子主義沉重有力的致命一擊。

3、名字之謎

據史書記載,武則天一生用過媚娘、明空和曌三個名字。台灣學者考證,她在叫媚娘之前還有一個名字叫做“約”。

媚娘之名載於《新唐書·武後傳》:“太宗聞士擭女美,召為才人,方十四歲”,“既見帝,賜號‘媚娘’”。算起來,武則天用媚娘這個名字,大概只有20多年的時間。因為她自感業寺二度入宮後,其身份已經變成了唐高宗的昭儀。無論是從倫理出發,還是從政體考慮,繼續稱呼“媚娘”顯然是不合適了。可以明確的是,她在登基後,立即棄用了媚娘之名。

明空之名載於《唐大詔令集》中的《改元載初敕》:“朕又聞之,人必有名者……朕宜以‘明空’為名。”明,人世間;空,佛教用語。四大皆空。可能是剛剛登基,為了表示低調行事,故選用了這個略顯消極的名字。

名字之謎

曌之名載於《資治通鑒》:“太后自名‘曌’,改詔曰制。”很有可能,武則天叫“明空”不久,就改稱“曌”了。“明”字加“空”組成為“曌”字,音讀為“照”,彰顯光亮。在她獨創的十二個字中,第一個即為“曌”字。為了避諱,遂改詔書為制書,而其孫李重照也得改名為李重潤。此後,武則天名曌,一直用到她死。

據台灣學者考證,武則天還有一個叫做“約”的名字,主要是根據《舊唐書》中關於“孫處約者”因“尋避中宮諱,改名茂道”這條資料並引旁證而作出的結論。因無實證,只能存說立此。但是,她在叫做媚娘即十四歲之前還有一個名字的說法,應該說是有道理的。

4、“所生女暴卒”之謎

武則天為唐高宗生產四子、二女。其中,長女死於襁褓。對於這個嬰兒之死,武則天與王皇后都曾背上了“殺人”的罪名。然而,究其真相如何,眾說紛紜。宋人司馬光曾從“虎毒不食子”的倫理常情斷言“恐武後亦不至於輕淺如此”,可一般人則寧肯信其有而不願信其無。

在《舊唐書》本紀、列傳中都沒有記載此事,只是在史臣曰提到“振喉絕襁褓之兒”,詳情不明。《唐會要》記載:“昭儀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殺之。”

“所生女暴卒”之謎

《新唐書·武皇后傳》則做了詳盡記載:“昭儀生女,後就顧弄,去,昭儀潛斃兒衾下,伺帝至,陽為歡笑,發衾視兒,死矣。又驚問左右,皆曰‘後適來。’昭儀即悲啼,帝不能察,怒曰:‘後殺吾女,往與妃饞媢,今又爾邪!”

《通鑒》對此有簡略記載,並將此事記在永徽五年。總之,不管是出於不明原因而亡,抑或偶然為衾被窒息而死,或者真的就是武則天所“潛斃”,武則天有一女“暴卒”是事實,而此事也確實成為武則天打擊王皇后的一個利器。

5、“殺姊屠兄”之謎

駱賓王所撰《討武氏檄》批評武則天“殺姊屠兄”。“殺姊”當為不實之詞,因為在諸書中連其大姐韓國夫人的死因都沒有明確記載。但韓國夫人兩個女兒為武則天所害是實,而其中一女賀蘭氏之死,又與武則天“屠兄”一事有直接的關聯。

武則天“屠兄”是成立的,只是在情節上略有分歧。例如,毒死賀蘭氏的場合,《舊唐書》說是在武則天母親的府邸;而《通鑒》依據《則天實錄》說是在紀念封禪泰山的宴會上。

武則天大姐魏國夫人死後,其女賀蘭氏被封為魏國夫人,居於宮中,服侍唐高宗。當時,賀蘭氏年齡僅二十多,而武則天卻已四十七歲。因此,她嫉妒這個妙齡的外甥女。

於是,她在封禪泰山後百官向皇帝、皇后獻食的宴會上,密置毒藥於食物之中,讓始州刺史武惟良和淄州刺史武懷運二人向魏國夫人獻食,使其食後暴死。事後,又歸罪於武惟良兄弟,將他們殺死,並將他們改姓為“蝮”氏。蝮是一種毒蛇,與“武”字諧音,即綜合其諧音之姓和毒蛇之形以詆毀之。

“殺姊屠兄”之謎

武惟良、武懷運是武則天的堂兄弟,據新、舊《唐書》記載,武則天父親武士擭死後,他們“遇楊氏失禮”。楊氏,即武則天的母親。“失禮”,所指不明。

武則天參政初期,因為需要本家親戚的幫助,盡避對武惟良兄弟銜恨在心,還是把他們提拔起來做了官。可他們兄弟卻不領情,竟揚言說,如果是因為皇后的緣故陞官,我們是“引以為憂,不引以為榮”的。武則天於是新仇舊恨一塊算,“一石二鳥”,藉機先殺了自己的外甥女,接著殺了自己的堂兄弟。

6、陵寢之謎

如果問世界上那個皇帝的陵墓最難挖,那麼毫無疑問是武則天的“萬年壽域”——乾陵。她的陵墓被冷兵器時代的刀劍劈過,被熱兵器時代的機槍、大炮轟過,然而在這1200多年漫漫歲月裡,乾陵偏偏可以獨善其身。

陵寢之謎

難道說,盜挖乾陵的人沒有嗎?不,從武則天躺進乾陵的一刻,梁山就沒消停過。第一個光顧乾陵的是唐末造反大軍領袖黃巢,他率40萬農民起義軍,幾乎剷平了半座梁山,但因判斷錯了方向而一無所獲。

向乾陵伸出罪惡之手的第二個人是五代的耀州節度使溫韜,此人在乾陵之前已經挖掘了17座唐皇陵,只剩下乾陵。和黃巢一樣,他也興數萬人馬在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不料三次上山均遭風雨大作,人馬一撤,天氣立即轉晴,溫韜實在想不明白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遂此絕了念頭。乾陵至此逃過第二劫。

最危險的是第三次,民國時期的國民黨將軍孫連仲出動一個現代化整編師,用軍事演習作幌子,用黑色炸藥炸開墓道三層豎立石條,正準備進入時,突然冒出一股濃煙,盤旋而上,成為龍捲風,將整支部隊摧毀成七零八落。就這樣,乾陵終於躲過最後一劫。

7、年壽之謎

關於武則天年壽,在正史中有三種說法:八十一歲說、八十二歲說、八十三歲說。《考異》:“《舊則天本紀》崩時年八十三,《唐歷》、焦璐《唐朝年代記》、《統紀》、馬總《唐年小錄》、《聖運圖》、《會要》皆雲八十一歲,《唐錄》、《政要》貞觀十三年入宮。據武氏入宮年十四,今從吳兢《則天實錄》為八十二,故置此年。”

十四歲入宮,是確定武則天年壽的參照年份和事件。筆者就此有專門考證:貞觀十一年(637年)底至十二年(638年)初,唐太宗出巡在今河南、山西兩省境內。

他在十二年二月離開東都洛陽,車駕西還。唐太宗當在此時“聞其美”而將武則天納入後宮為才人。據此推斷,武則天生於武德七年(624年),死於神龍元年(705年),按我國虛歲的傳統算法,享年八十一歲。

年壽之謎

8、“無字碑”之謎

神龍元年(705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則天死於東都洛陽仙居殿。唐中宗與群臣商量,要將母后合葬於其父乾陵,遭到給事中嚴善思的反對,他引用風水之說及男尊女卑的倫理,主張“於乾陵之旁,更擇吉地,取生墓之法,別起一陵”,就是另建一座墓。唐中宗敕令百官詳議,最終還是遵從武則天“歸陵”遺詔將其祔葬於乾陵。

乾陵,在陝西乾縣城北梁山上。陵前有兩座高達6.3米的石碑,一座為《述聖紀》碑,是武則天為唐高宗所立;另一座為唐人為武則天而立,因通體無字,故被後人稱作“無字碑”。中國帝后陵寢向來沒有立碑之例。

“無字碑”之謎

然而,武則天陵破例立碑,卻又破例而不在碑上留字,令後人議論紛紛。一般認為,表示武則天對自己一生的功過,留給後人,任其評論。可是沒有任何記載,表明這是她生前親自立下的。有一種說法認為,皇帝功德,光照普天,不需要立碑贅述。此說不然,因為《述聖紀》便是頌揚唐高宗的紀念碑。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武則天身為李家媳婦卻以周代唐,以後被推翻又由皇帝轉身為李家媳婦的身世不好表述。此說亦不然,已有《哀冊文》為其做了辯護。筆者根據乾陵前兩碑均6.3米高的規制做如下猜測:當年,武則天在安葬唐高宗時準備了兩塊碑,一塊即《述聖紀》碑,另一塊則是為自己所備,待百年之後,再刻上文字。

不料,武則天竟是遜位下場,且很快就死了。唐中宗君臣既然滿足了她祔葬乾陵的願望,那麼,把她生前所備之碑也就隨之立在了乾陵。當時作《哀冊文》,寫在紙上念一念,可做權宜。如果將類似文字刻在石碑上,讓她流芳千古,永垂不朽,那可就別當另論了。

顯然,當時不會有人提出如此奏議。那麼,死者入土為安,又把死者生前所備之碑又立於陵前,此葬禮也就不可不謂“功德圓滿”了。

歷史上武則天子嗣的不解之謎

武則天是我國的歷史上的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女皇,在武則天的一生中,有很多的秘辛是值得人們來研究和探索的,武則天的一聲充滿了神奇色彩,不管是在初進皇宮的時候,還是在寺廟的時候,能夠從一個小小的才人,做到女皇的至尊寶座,這一路的坎坷和故事想必是非常的精彩的,後來的史學家們也常常的在研究關於武則天的一些史記,其中,主要是武則天的皇帝之路的過程,但是,也有人將目光放在了武則天的子嗣上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關於一代女皇的子嗣的問題。

探索武則天子嗣的秘密

首先,是李弘,也就是武則天的章子,在公園652年的時候出生,在656年的時候,就被立為了太子,隨後,在太子位19年,不管是政務方面還是和大臣的往來方面,都是表現很出色的,但是,李弘到死都沒有能夠做上皇帝的位子。在675年的時候,死於病症,終年24歲。

歷史上,有很多的人都對於這位年輕的太子的死有疑問,很多的人都認為,李弘的死其實是武則天做的,也有很多的人就此認為,武則天的心狠手辣,表現在李弘的身上有為明顯。但是,這確實是一樁冤案,根據可靠的資料顯示,李弘實際上的死因是因為本身就患有嚴重的肺結核,在哪個年代,肺結核相當於是被判了死刑,而且,肺結核在古代,是不治之症,所以,李弘的死跟武則天沒有設麼關係,唐高宗的碑文上面就能夠證明。

李賢是武則天的第二個兒子,這個兒子也是很有才華的,在長兄李弘死後,李賢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太子,那個時候,李賢才剛剛22歲,到了李賢27歲的時候,這個時候,已經勤政5年了,也有了自己關於朝政的想法,對於武則天的一些做法十分的不滿,經過了很多的事情的推進,讓這個年輕的太子也沒有能夠成功的走向王位,最終被武則天廢黜幽禁。但是最終還是自殺了。

後來,李顯成為了第三任太子,在武則天的幫助下,李顯順利繼位,但是僅僅好夢只維持了兩個月不到,這位年輕的小皇帝就被廢黜了,原因也是和武則天相悖,李顯相比之下,沒有兩位哥哥的才華,有一點急功近利,剛剛繼位,就想要取代武則天的地位,所以,被罷免也是很正常的。

武則天的乾隆之謎

乾陵,是中國乃至世界上唯一一座埋葬了一對夫妻兩代帝王的陵墓。盡避在風雨之中飄搖了1 300年,但竟然未遭盜掘,實屬罕見。到底是怎樣的機關暗道使乾陵倖免於難?武則天當上皇帝難道是“梁山為陵,女人主事”的應驗麼?巨大的無字碑到底又隱藏了怎樣的歷史真相呢?乾陵位於陝西省乾縣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距古城西安76公里,修建於公元684年,歷經23年時間,工程才基本完工。梁山是一座自然形成的石灰岩質的山峰,三峰聳立,北峰最高,海拔1047.3米,南二峰較低,東西對峙,當時群眾稱為“奶頭山”。從乾陵東邊西望,梁山就像一位女性的軀體仰臥大地,北峰為頭,南二峰為胸,人們常說它是女皇武則天的絕妙象徵。作為世界上唯一一座埋葬了一對夫妻兩代帝王的陵墓,它奇跡般地躲過了一場場浩劫,保存著千年前的風姿,卓然於梁山之上。這使得乾陵被渲染上了一層層神秘的色彩。

作為乾陵的主人和中國的唯一一個女皇帝,武則天的名號似乎更勝其夫唐高宗。據說武則天小時候就有異相。當時名聞天下的星相家袁天罡曾到武家赴宴。席間,武士擭請袁給家人相面。袁天罡看了夫人楊氏後,說:“夫人骨法非常,必生貴子!”看了武氏二子元慶、元爽後,說:“此二子官可至三品,但並不富貴終身!”這時,乳母抱著身穿男孩衣服的武則天走了出來。袁天罡上前審視了一會兒,說:“此小郎君神色非凡,不易知曉,讓他走走看。”於是,乳母把她放在地上。孩子走了幾步,袁天罡又讓她抬頭看,大驚道:“此子龍睛鳳頸,伏羲之相,必極顯貴!”袁天罡又從側面將孩子審視了一會兒,又驚奇又遺憾地說:“可惜是郎君,若是女孩,當為天下主!”

果然多年以後昔日的女娃搖身一變成了一代女皇。武則天稱帝后,廣開仕途,開創“殿試”“自舉”“武舉”制度,廣泛吸納人才;獎勵告密,任用酷吏,屢興大獄,打擊士族顯貴,以維護自己的絕對統治地位。在她統治的近50年間,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得到了蓬勃發展。同時,加強和改善了唐王朝與邊疆各少數民族的關係。晚年豪奢專斷,宮闈穢亂,侄兒武三思把持朝政,政憲大亂。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正月,武則天病重,宰相張柬之等發動政變,擁立中宗李顯復位。十一月,武則天崩逝於洛陽上陽宮,臨終遺囑“祔廟、歸陵、令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終年82歲。次年五月,中宗護則天靈駕還西京,八月與其夫合葬於乾陵玄宮。

武則天一生雄心萬丈,巾幗不讓鬚眉,怎麼會在死後甘心放棄帝號,和唐高宗合葬呢?這既是她的明智之舉,也是不得已為之的選擇。當年武則天為了爭奪皇位,用盡了權謀手段,幾乎使整個李氏王朝不復存在。一旦武則天另設陵墓,伍子胥鞭屍復仇的故事很可能又會重演。而如果她選擇與高宗合葬,既可以避免身後慘遭羞辱,又可以陪伴高宗,永享子孫後代的香火祭祀。

而關於乾陵的選址,也和這位女皇執政扯上了關係。關於乾陵的選址,有這樣一個有趣的傳說:唐高宗登基不久,就派自己的舅父長孫無忌和專管天文曆法的太史令李淳風為自己選擇陵寢之地。一日,二人尋視到梁山上,只見此山三峰高聳,主峰直插天際。東隔烏水與九嵕山相望,西有漆水與婁敬山、歧山相連。烏、漆二水在山前相合抱,形成水垣,圍住地中龍氣。梁山乃是世間少有的一塊“龍脈聖地”。長孫無忌和李淳風選好陵址後,回京稟報高宗。袁天罡聽說後,極力反對。原來他曾為高祖選陵址到過梁山,深知此山風水的優劣之處。他對高宗說:“梁山從外表上看是一塊風水寶地,但細看有許多不足之處:一是梁山雖東西兩面環水,能圍住龍氣,但與太宗龍脈隔斷,假如百姓選祖塋於此,是可以興盛三代,但作為帝王之山陵址,恐三代後江山有危。大唐龍脈從崑崙山分出一支過黃河,入關中,以歧山為首向東蔓延至九嵕山、金粟山、嵯峨山、堯山。今太宗已葬九嵕山,為龍首。陛下不可以後居前,況梁山又非龍首,而是周代龍脈之尾,尾氣必衰,主陛下治國無力。二是梁山北峰居高,前有兩峰似女乳狀,整個山形遠觀似少婦平躺一般。陛下選陵於此,恐從此後為女人所控。三是梁山主峰直秀,屬木格,南二峰圓利,屬金格。三座山峰雖挺拔,但遠看方平,為土相。金能克木,土能生金,整座山形龍氣助金,地宮營主峰之下,主陛下必為金格之人所控。依臣愚見,若陵址定於此山,陛下日後必為女人所傷!”然而高宗還是毅然選擇了在梁山建陵,袁天罡一聽,仰天歎曰:“代唐者,必武昭儀。”他怕將來受牽連,就辭官不做,出外雲遊去了。

然而傳說畢竟是傳說,據文獻記載,弘道元年高宗死後,陳子昂等人極力主張在洛陽設置陵寢,但武則天遵照高宗“得還長安”的遺願,在關中渭北高原選擇了吉地,命吏部尚書韋待價為山陵使,戶部郎中韋泰真為將作大匠,動用兵士和民工20餘萬人,按照“因山為陵”的葬制,將梁山主峰作為陵塚,在山腰鑿洞修建地下玄宮。《新唐書?陳子昂傳》載:“山陵穿復必資徒役,率弊之眾,興數萬之軍,調發近畿,督扶稚老,鏟山背石,驅以就功。”武則天於神龍元年病筆後,中宗皇帝滿足母后“歸陵”的遺願,力排眾議,命人挖開乾陵羨道,啟開墓門,於神龍二年五月將武則天合葬入乾陵玄宮。至此以後,乾陵作為中國古代帝王陵墓中唯一一座一陵葬兩帝的陵園立於梁山之上,而塵封的木門也再也沒有向世人開啟過。

武則天墓千年謎團 7名盜墓人當場斃命

武則天是一個善於用時間打敗一切的人。她14歲入宮,先是用18年時間當上了皇后,然後又用35年時間當上了皇帝,死後又用1200年時間證明了自己陵墓的堅固以及其魅力的不朽。

就連郭沫若先生去世前,都還念念不忘中央批准發掘乾陵。可以說武則天是生前征服了天下,死後征服了歷史。

如果問世界上哪個皇帝的陵墓最難挖,那麼毫無疑問是武則天的“萬年壽域”——乾陵。她的陵墓被冷兵器時代的刀劍劈過,被熱兵器時代的機槍、大炮轟過。

武則天的“萬年壽域”——乾陵

1300多年之中,有名有姓的盜陵者就有17人之多。然而時至今日,漢武帝的茂陵被搬空了,唐太宗的昭陵被掃蕩了,康熙大帝連骨頭都湊不齊了,為什麼單單武則天的乾陵可以獨善其身

乾陵地宮

當然,盜墓者要的是寶貝,難道是因為武則天墓裡沒有什麼好的陪葬品,其實恰恰相反,經過多年的探測考察,一位文物工作者推算最少有500噸!在前後通道的兩側,又各有4間石洞,洞裡裝滿了盛唐時最值錢的寶貝。

在通向金剛牆的近百米過道兩旁,擺滿了各種金銀祭器。而最讓世人感興趣的就是那件頂尖級國寶——《蘭亭序》。乾陵一帶的民間傳聞中,早就有《蘭亭序》陪葬武則天一說。

事實是,如此多豐厚的寶藏使得乾陵吸引著職業盜墓者、封疆大吏、土匪、軍閥,甚至是農民起義軍,紛紛抄著鐵鍬、鋤頭前來刨上幾下。從武則天躺進乾陵的—刻,梁山就沒消停過。

第一個光顧乾陵的是唐末造反大軍領袖黃巢。這位鹽販子率領60萬大軍攻進長安後,先是痛痛快快地燒殺搶掠一番,待土匪癮過足了,他突然發現自己無事可幹了。

這時,有人告訴了他一件事,在梁山西側黃土地下埋藏著大量碎石。這個消息就是在暗示黃巢,唐陵中最富有的乾陵的入口很可能就在梁山的西側。黃巢大喜,立即調出40萬士兵,跑到梁山西側開始挖掘。

武則天無字墓碑

乾陵

這些人都是農民出身,對鐵鏟鐵鍬的運用熟練得很,不久,就把半座梁山剷平了,以此留下了40米深的“黃巢溝”。但是,乾陵就像是根本沒有入口一樣。

後來,唐王朝軍隊集結向長安發起反攻,黃巢這才心不甘情不願地空手而逃。這位自稱是書生的黃巢愚蠢之極,他根本不知道乾陵是坐北朝南的。唐朝皇帝故意將修建產生的碎石埋在離墓道口三百多米遠的地方。也就是說,他挖錯了方向。

向乾陵伸出罪惡之手的第二個人是五代的耀州節度使溫韜,此人似乎生下來就是給李唐王朝的皇帝陵墓找麻煩的。在乾陵之前已經挖掘了17座唐皇陵,只剩下乾陵。但他的理想在此破滅。

和黃巢一樣,他也興動數萬人馬在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不料三次上山均遭風雨大作,人馬一撤,天氣立即轉晴。溫韜實在想不明白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但他還是沒有再繼續挖下去,遂此絕了念頭。乾陵至此逃過第二劫。

武則天乾陵

最危險的是第三次,這次出動的不是40萬大軍,而是一個現代化整編師,盜墓的工具也不再是鋤頭、鐵鍬,而是開山劈石如切菜的機槍大炮。主謀就是民國時期的國民黨將軍孫連仲。

地宮入口

他帶領部下,學著孫殿英炸慈禧和乾隆墓的樣子,在梁山上埋鍋造飯安下營寨,用軍事演習作幌子,黑色炸藥炸開墓道三層豎立石條,正準備進入時,突然冒出一股濃煙,盤旋而上,成為龍捲風,頓時天昏地暗,走石飛沙,7個陝西籍士兵首當其衝,立即吐血身亡,其他人哪裡還敢再向前,大喊著跑了出來,就這樣,乾陵終於躲過最後一劫。

武則天殺孫女之謎:武則天親孫女永泰公主死因

乾陵附近的永泰公主墓,是我國著名的旅遊景點。它於1960年被發掘,曾出土三彩騎俑、彩繪木俑、生活器皿、彩色壁畫和石雕線刻畫等大量珍貴文物。隨著這些文物的發掘,尤其是當永泰公主墓誌銘的出土,在史學界引起了一場不小的爭論,因為志文上對於公主死因的記載和史書上有很大的不同。

永泰公主李仙蕙,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孫女,中宗李顯的第七個女兒。死於公元701年,年僅十七歲。初葬河南洛陽,公元706年遷回長安,陪葬乾陵。

關於公主死的經過,《舊唐書》,《新唐書》和《資治通鑒》均有明確的記載。當時武則天年事已高,許多政事都委託張易之兄弟辦理。邵王李重潤和他的妹妹永泰郡主以及郡主的丈夫魏王武延基在背後偷偷議論張易之,被張發現後,告到武則天處。武則天大怒之下逼令他們三人自殺。由於三部正史都把整件事情寫得清清楚楚,所以,永泰公主死於李重潤一案,一直以來史學家們都沒有什麼異議。

然而,自從1960年發掘永泰公主墓,出土了公主的墓誌銘之後,逐漸有學者對公主的死因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史書與志文的記載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史書對於李重潤一案在記載上有許多違異之處。例如關於李重潤、李仙蕙、武延基三人的死亡時間,新、舊《唐書》及《資治通鑒》的記載各不相同,有的記年,有的記年記月,有的則是年、月、日都記,與志文上刻的永泰公主的死亡時間有所出入。因此他們推斷永泰公主並非與武延基等同時遇害。又如關於李重潤一案遭殺害人數,三本史書也分別有三人、二人、一人三種說法。關於三人之死的方式的問題,三本史書有“杖殺”、“皆逼令自殺”、“令自殺”、“得罪縊死”、“縊殺之”、“殺”等不同的記載。綜合以上三大疑點,加上永泰公主墓誌銘上有“珠胎毀月,怨十里之無香;瓊萼凋春,忿雙童之秘藥”和“自蛟喪雄鍔,鸞愁孤影,槐火未移,柏舟空泛”等字樣,學者們推斷李重潤一案並未波及到永泰公主,丈夫武延基死後,她還孤單地生活,而最終導致她死亡的原因是難產。

學者們分析道,志文中有關永泰公主死因的隱筆一是:“自蛟喪雄鍔,鸞愁孤影;槐火未移,柏舟空泛”句。這兒蛟是指蛟龍,喻男性。鍔是指利刃,古代名劍干將、莫邪有雌雄之分。鸞是指鳳鸞,喻女性。這句是說武延基喪命於利刃後,永泰公主還孤單地生活著。槐火之典,當是取自《莊子》外物篇:“木與木相摩則燃,金與火相守則流,陰陽錯行,則天地大紜,於是乎有雷有霆,水中有火,乃焚大槐。”陰陽錯行的火焚燒大槐,亦指武延基被殺。柏舟典出自《毛詩·鄘風》、《柏舟》篇,其序稱:衛太子共伯早死,其妻共姜作《柏舟》詩,自誓不再嫁。是喻永泰公主守寡。這兩句總的是說:焚燒大槐樹的火即殺武延基的事,雖然沒有波及,但她不久亦死去。同時說明永泰公主絕不是與武延基等同時遇害的。

墓誌中有“珠胎毀月,怨十里之無香”句。“珠胎”即懷孕。漢楊雄《校獵賦》有“方椎夜光之流離,剖明月之珠胎。”唐顏師古為之註解說:“珠在蛤中,若懷妊然,故謂之胎也。”公主懷胎,自然是貴胎、珠胎了。那麼“珠”與“月”又是什麼關係呢?當代學者胡道靜在《夢溪筆談校正》中說:“月虧而蚌蛤消,露下而蚊喙折。”古人把“珠”與“月”的關係說得清清楚楚。這裡指永泰公主懷孕,即“珠胎”遇到的不是“月滿”或“明月”,而是“月虧”,故“珠胎”不能全,謂之“毀月”。至於“十里之無香”句,指中國素有偉人降世其胎異香經宿不散的傳說,“無香”自然就有“怨”了。

墓誌中有“瓊萼凋春,忿雙童之秘藥”句。瓊萼即瓊花,古代把瓊枝玉葉喻皇帝子孫。瓊花春天凋謝,當喻永泰公主之早死。雙童即二豎(病魔)。其典故出自《左傳》,即“成公十年,晉景公病,夢二豎為祟……”“秘藥”是指一種不可告人的藥。這裡志文作者用了更深奧隱晦的筆法,喻“雙童”將“秘藥”帶給了永泰公主,使她無可救藥。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同意以上的觀點,也有學者堅持正史的說法,認為永泰公主的確為武則天所殺。在他們看來,新、舊《唐書》和《資治通鑒》在三人死亡時間的記載上,只有詳略的差別,沒有年、月、日的混亂和矛盾,而且通過計算,史書所記的三人死亡時間(九月壬申,即九月初三)與墓誌所記永泰公主之死亡時間(九月初四),相距僅一天,由此並不能推斷出公主並非與李重潤等同時遇害。關於死亡的人數,三本史書之所以記載會有不同,是由於同一事件在一本書中多次出現,作者為了行文的需要,有主次和詳略的安排。所以,這也不能說是史書之間互相違異。至於三人之死的方式雖說有許多不同的說法,但是遭殺害這一點是一致的,而且除了“杖殺”之外,其餘記載均屬賜自盡的方式。他們還認為唐代就有對罪犯在律外先行決杖的慣例。至於死刑,唐代也有先決杖,後行刑的慣例。所以,李重潤以大逆之罪在被武則天賜令自殺之前先行決杖,是符合當時的國情的。而從小嬌生慣養的李重潤很有可能經不起杖打的痛苦,在行杖刑時就一命嗚呼。因此,“令自殺”和“杖殺”也就不矛盾了。

排除了以上的疑點,接下來最大的問題就是,史書的記載為什麼會和墓誌銘的記載有所不同?學者們認為這與墓誌銘的作者在當時的處境有關。給一個遭殺害的死者寫墓誌,如果直書死因,往往會給死者及其家屬、後代帶來難堪,尤其被害的人與自己是差不多時代的人,又貴為公主,若寫不好,不僅牽涉到整個皇族的顏面問題,很可能自己的項上人頭就要不保,所以作者只能採取避重就輕的辦法,巧妙地避開死亡的真正原因,或者說是關鍵原因。永泰公主難產可能確有其事,因為她當時畢竟只有十七歲,身心發育也許都還未健全,而且據出土的永泰公主的屍骨看,她的身材也很嬌小。但是並不能就因此斷定她的死與武則天毫無關係,說不定她就是被武則天或明或暗的手段使得流產而喪身的。相反,難產只是永泰公主死亡的次要原因,其主要原因還是祖母武則天的迫害。

沒有想到,一塊墓誌銘的出土竟會使原本明明白白的一段歷史變得撲朔迷離,究竟永泰公主是因何而香消玉殞,可能還要等待學者們更加有力的論證。也許有一天乾陵發掘後,有資料可以揭開這個謎底。

《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