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為什麼熱衷於追求長生不老

秦始皇作為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位皇帝,他對長生不老的渴求可謂空前。在其晚年時期,更是帶領大部隊遠渡重洋,尋求長生不老藥。然而令人震驚的是,據傳最終下面的人為其找到的長生不老藥,竟是今天我們常吃到的奇異果——獼猴桃。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徐福,在中國古籍中,是一個頭腦聰明、膽大心細的騙子,因為當過"方士",大約還是個早期化學家.秦始皇完成了他一統天下和建造長城的偉業,便開始憧憬不老不死的神奇.於是徐福在公元前219年來到秦王的宮廷,聲稱《山海經》上面記載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島就在東方海中,他願意為秦王去那裡取來不死之藥.第一次東渡徐福並沒有帶回長生之藥,他告訴始皇,東方的確有神藥,但是神仙要三千童男童女,各種人間禮物,同時,海上航行有鯨魚攔路,他要強弓勁弩射退大魚.秦始皇全盤答應條件,助他再次東渡.結果,徐福一去不復返,在東方"平原廣澤之地"自立為王,再也不回來覆命了.根據考證,徐福並非傳說人物,1982年,經考證他的故鄉正是今天江蘇省連雲港郊外的徐阜村.

看到這裡,不禁令人生疑,秦始皇何許人也?荊軻那樣的職業刺客都死在他的手裡,怎麼會上徐福的大當?除非……除非他能讓秦始皇相信東方真的有仙山,仙山上真的有不死藥.

秦始皇尋找長生不老藥

傳說中的仙島,倒並不全是虛妄,仙沒有,島是有的.按照日本的記載,徐福所說的就是日本的本州、四國、九州三島.日本的文字史料中,對徐福的記載含糊不清.這也不能責怪日本人,因為徐福登陸的時代,日本還在蒙昧之中,還沒有可靠的文字記載呢!但是按照部分日本史學界人士的觀點,徐福,就是日本古代著名君主--神武天皇,他登陸日本的地點,便在日本的關西平原."神武東征"橫掃日本的傳說就是基於徐福登陸日本,南征北戰的事跡.

日本人的思維比較獨特,因此他們在考證徐福問題的時候,想法也一樣富有個性.他們根據考古發現,分析古代墓葬遺骨證明,徐福東渡時期,日本關西地區的居民平均身高驟然升高了5厘米,由此推斷,這很可能是徐福和他的部屬登陸後造成的局部人種改良.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日本科學家發現日本人的基因裡,有1%來自中國雲南地區,而日語訓讀發音(土語發音)也和雲南納西族的語音有很多相似之處.這是怎麼回事呢?從徐福東渡,或許可以找到答案.根據中國方面的史籍記載,徐福要求的三千童男童女,秦始皇也沒法一下子湊齊,這個時候,秦軍剛巧征服了西南夷,於是秦始皇就下令這些被征服的部族提供所需要的童男童女.西南夷,就是現代雲南各民族的共同祖先.因此,如果這些西南夷的後代借徐福東渡融入日本人種,帶給日本人1%的雲南基因便有據可循了.

獼猴桃竟是徐福渡海為秦始皇尋的不死藥?

秦始皇從來不是一個愚蠢的人,若徐福全靠造謠生事,怎能騙得了這位精明過人的千古一帝?那可是囚母弒父,統一六國的一代梟雄啊.就算是求藥心切,徐福第一次的失敗,難道不會引起他的懷疑?而徐福也很奇怪,如果他從來沒有到過日本,他怎麼知道一直往東航行就可以到達日本?而且依靠幾千人加強弓勁弩的高技術兵器就可以征服這個國家?他顯然對日本有一定的熟悉.

假如日本真的一直是傳說中的仙藥產地,而且徐福善於花言巧語鼓吹一番,騙取秦始皇信任,再得到所需要的人員和裝備,就比較符合邏輯了.否則,在生土上種花,要想讓秦始皇拿出血本來,只怕更大的可能是忽悠掉自己的腦袋.

秦始皇尋找長生不老藥

問題在於,日本古代,真的有"不死藥"存在嗎?日本"徐福會"理事重村定夫先生的一篇文章,他認為,這種神奇的不死藥,不但存在,而且就出產在他的故鄉祝島,更令人驚訝的是,今天它依然留下了孑遺.

祝島,地處瀨戶內海,在九州、本州、四國三島環繞之間,人煙稀少.自古以來就流傳,在它的深谷腹地有一種神奇的植物果實,俗名"窠窠",日本古書中名為"千歲",大小如核桃,汁濃,味甘,據說食用可保千年不死,便聞一聞也可以增壽三年三個月.

秦始皇尋找長生不老藥

19世紀末,日本植物學家牧野富太郎曾經慕名前往,經過艱苦工作,採到了"千歲"的標本,並欣喜若狂地給友人寫信"這是我最彌足珍貴的發現,它的價值無法形容."在祝島民間,還有用這種植物的枝條製作手杖的習慣,稱為蓬萊杖.

如果"千歲"的傳說曾經在當年傳人中土,徐福家住東海之濱,聽到它應該不是很奇怪的事情.這樣的傳說,加以附會,通過其他途徑傳人秦始皇耳朵裡並非不可能,那麼此時徐福就會極有說服力了.甚至,祝島的人至今相信徐福曾經光顧過他們的島嶼,因為在海灣的岩石上,留有一副石刻的棋盤,當地人講就是徐福所留.

秦始皇尋找長生不老藥

到這裡,我們似乎可以提出一個假說,那就是當年徐福為秦始皇尋找的不死藥,很可能就是出產在祝島的神奇之果--"千歲".

但"千歲"究竟是什麼呢?它現在是否還存在?祝島的一位公務員先生證實千歲不但存在,而且正在進行人工種植.據悉,"千歲"的確是一種稀有的植物,它學名Actinidia chinensis Pianch.籐狀灌木,以根和果實入藥.具調中理氣、生津潤燥、解熱除煩、活血消腫之功效.果肉綠色,果皮軟而帶毛,今天已經存在人工栽培的品種,果實大小也增大了幾倍,常吃可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它還有個中國名字,叫做--野生獼猴桃.

秦始皇尋找長生不老藥

天,秦始皇傾天下之力尋找的,就是它?

鑒於秦始皇的老家,陝西秦嶺一帶就是野生獼猴桃的產地之一,這東西只怕皇上經常用它來開胃,難怪……難怪徐福找到了"長生不死藥",也不敢歸國了.

揭秘:秦始皇為什麼熱衷於追求長生不老

據司馬遷記載,從公元前219到210年,秦始皇在四次東巡中始終伴隨著一項尋找“長生仙藥”的活動。不少論者將此舉與秦始皇貪生怕死或貪圖享樂聯繫起來,果真如此嗎?還是嬴政另有難言的隱情和苦衷,這是一個需要辨析的問題,因為它關係到對這段歷史的認識和對秦始皇的評價。

秦始皇追求長生的緣由

秦始皇最後一次東巡“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惡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這一記載反映了嬴政不願在知天命之際死去的心理狀態。東巡以來的10年中,始皇的身邊經常閃現著為他尋找長生藥的術士或方士的身影,從秦始皇雖一次次被騙而仍樂於此求不疲來看,他希望自己活到一個較高年歲上的願望非常強烈,始皇追求長壽除了能更長久享受帝王才能享受的特權生活,還帶著強烈的家族政權所負載的政治理想和訴求。類似的現象還發生在如漢武帝、唐太宗和清世宗這些傑出君主的身上。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車隊馳行至河南陽武博浪沙時,埋伏於道旁的刺客拋擲出一個120斤的大鐵錐,砸向秦始皇的車隊。這是韓國人張良策劃的一次精確度非常高的刺殺,始皇是在刺客砸錯車的情況下才倖免於難。假設秦始皇被博浪沙狙刺嚇得從此呆在宮裡,他也許能活到60歲甚至更高。如同荊柯的刺殺並沒有阻止嬴政統一的步伐一樣,博浪沙刺殺也沒有能使始皇取消巡視天下的計劃,可見他並非怕死之人。敵人統一前後的刺殺均沒有成功,但心理戰卻奏效了。詛咒秦將亡和嬴政將死的各類讖語之所以攜帶著極大的殺傷力,在始皇心底掀起陣陣波瀾,就因為這些無形武器是復國者在對其時社會矛盾和政治形勢及秦政與始皇的弱點漏洞正確分析之後精心炮製出來的。始皇至死不宣佈繼承人並執著追求長生,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對隨時要致他於死地的潛在敵人作出的反應。

研究表明,戰國秦代由於貧窮、疾病和戰爭等原因,人的平均壽命在30歲左右。秦孝公44歲,始皇父莊襄王34歲去世。完成統一的秦始皇已步入那個時代的老年期,巨大的危機感從他心底升起。環顧群子,檢索群臣,誰堪帝國二代君主這一大任?誰是周公?這兩個關係到王朝命運的問題,不僅始皇在思考,臣子們也在思考著,蒙恬遇害前有言:“昔周成王初立,未離襁褓,周公旦負王以朝,卒定天下。”扶蘇與蒙恬搭擋,依稀可見成王與周公的影子。子嬰的身份和扮演的角色,可比召公。然而,從周到秦,社會形態發生了巨變,周公輔政,雖為後世君主一再效仿,但在秦末卻沒有上演的環境和條件,情形完全相反的皇權轉移過程,將始皇心中的成王和周公扼殺了。

行封建制的周天子靠諸侯拱衛,行郡縣制的秦始皇靠法度立國。周的分封雖然演成列國並存爭戰,但名義上的周王朝仍存在了數百年。而嬴政諸子無寸土之封的秦王朝,卻無法抗拒即將到來的割據復國風暴。秦始皇個人的執政力和威懾力成了維持秦帝國存在的關鍵因素。因此透視秦始皇追求一己生命延長的全部內心活動,僅從貪生怕死貪圖享樂這一視角顯然是不夠的,因為糾結纏繞於始皇精神世界的,更多的是新王朝的境安民寧萬世統緒,從始皇東巡刻石文中可以看到這一點。

與認為始皇因追求長生而不立儲君的看法相反,本文認為儲君難定才是秦始皇執著地追求長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始皇不立儲君與扶蘇生死

尋找海中仙人和不死之藥這一幕,使秦始皇的形象被塗上了些糊塗荒誕的色彩。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秦國之所以能戰勝六國,建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的國家,與握有絕對權力的嬴政的存在是密不可分的。那麼,換一個人來行使絕對君權會出現什麼情況呢?始皇去世僅僅4年零3個月,帝國大廈便轟然倒塌,輝煌瞬間成為過眼雲煙,這與二世胡亥手中的絕對權力沒有關聯嗎?作為秦二世的胡亥扮演了一個給新政權幫倒忙的可憐角色。那麼,假如是扶蘇繼位,他能挽救秦王朝嗎?我們從《史記》中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

司馬遷對扶蘇的事跡記述不多,但還是可看到他經常跟隨在父親身邊。扶蘇是有思想和主見之人,因此經常對父皇的所作所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見。是始皇有意讓扶蘇提還是扶蘇自己主動提,司馬遷未說,但扶蘇的特殊政治待遇不言而喻。陳勝所說“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一語沒有明確反映始皇對扶蘇諫言的態度,只說明嬴政採取了培養扶蘇軍事素質和能力的措施;而出自司馬遷筆下的“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於上郡。”一語使許多讀者得出始皇疏遠並懲罰了扶蘇的結論。對扶蘇的“數諫”,始皇是欣賞還是反感,“怒”是指向扶蘇還是欺騙他的術士?因司馬遷記載簡略均不好定論,但始皇派扶蘇去監管30萬大軍則是事實,這意味著什麼?“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將三十萬眾守邊,公子為監,此天下重任也。”,蒙恬此語道破了始皇準備傳位於扶蘇的心跡。秦國並非完全按宗法血統定立儲君,“嫡子生,不以名,令於四境,擇勇猛者而立之。”後來趙高果然以“無軍功”為殺扶蘇的一條罪名。始皇讓扶蘇到邊境的真意,是希望他立軍功以樹威望,並加強與蒙恬的關係,從而為第二代君主有效行使絕對權力創造條件。始皇臨終之際唯一的政治措施是詔回扶蘇繼皇帝位,但因托命於仙道壽藥,使順利移皇權於扶蘇的計劃未能實現,嬴政對此是負有責任的。

扶蘇可能會成為王朝保持期或穩定期的仁君明主,而在始皇去世的這一刻,秦王朝根基未穩險象環生,扶蘇卻放棄了自己的生命從而也放棄了絕對君權。傑出政治家張居正惜“扶蘇仁懦”,因為“仁懦”,扶蘇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不堪一擊,一篇偽詔就輕易置扶蘇於死地。扶蘇的快速自殺似乎昭示了秦王朝的命運,此舉不僅冤送了自己的生命,還將秦國家柱石蒙氏兄弟推入火坑,從而使趙高和胡亥奪權陰謀輕易得逞。

皇權世襲社會和家國一體體制,決定了古代君主在履行治理國家公共性職能的同時,也在維護著國家權力資源一姓家族占控的私有性。就客觀後果而言,張居正“亂秦者扶蘇也”之論並非誇大其詞。假使扶蘇少些“仁懦”多些“智剛”,與蒙氏兄弟聯手,將詔書真偽調查清楚,雖不一定能保證秦政權不被顛覆,但極有可能挫敗趙高和胡亥的奪權陰謀。即使因趙高銷毀證據使調查無果,但為國家計,扶蘇也應該承擔起始皇去世後的政治責任。這位合法繼位人的舉動讓人扼腕歎息,實在是離一個堪當大任的君主還有相當距離。始皇死後最高權力迅速落入趙高之手,但如果我們僅僅將其定性為一場爆廷政變或奪權陰謀,就會忽略它更具實質性的一面,即它也是一次在歷史大震盪背景之下的改朝換代事件。

超越個人的歷史力量

統一六國,嬴政站在事業的頂峰雄視天下,空前的權威給他以全新的感受,“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但在後來的歷史進程和巡行過程中,有一種力量不斷困惑和震撼著他,邊境敵人施壓,國內亂象萌生,六國復國者不斷製造事端,向始皇示威,一場歷史大地震正悄然逼近。“萬世之功”使嬴政名垂史冊,而“萬世之續”則有可能毀於一旦,這讓嬴政心神不安。但年齡不饒人,嬴政已不如往昔那樣幹練務實,如何確保王朝長治久安,始皇感到力不從心。執政者靠些虛幻的仙藥之道謀劃未來表明,新政權已出現了危及其生存的政治危機和權力真空。中國古代歷史證明,當一個王朝中樞失效時,歷史便以自己的方式出來解決問題,這就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改朝換代。這一辦法不僅能解決秦政難題,而且被歷史一而再再而三的採用,直到高階工業社會的來臨。

趙高利用胡亥老師的身份及在始皇身邊的機會首先發難,掀起始皇死後第一場澳朝換代風暴,但他沒有成功。始皇因趙高精通獄法書文和辦事能力強而對他親近使用不疑,但這位中車府令的工作更多的是屬於皇帝私人事務,不是始皇考慮的輔政人選。趙高深知,如按始皇本意扶蘇繼位,蒙氏兄弟輔政,自己政治前途堪憂,更何況趙高曾因大罪而被蒙毅判過死刑。而始皇遲遲不公宣太子人選,給趙高的這一圖謀創造了機會。趙高決定先發制人,陰謀於始皇生命垂危之際開始實施。如謀殺為趙高所為,這即是他改朝換代的第一步,其後環環相扣的步驟《史記》作了詳細記載:先矯詔除掉扶蘇和蒙氏兄弟;接著殺掉始皇的子女和具有潛在威脅的中央和地方官員;又將胡亥架空獨掌權力並殺掉李斯;再用指鹿為馬的方式進行政治試探;“將軍有功亦誅,無功亦誅”的亂政,逼反王朝的最後一根支柱章邯;最後趙高女婿閻樂逼始皇僅存之子胡亥自殺。趙高在肅清了主要政敵和障礙後,準備登上帝位或王位,但終因得不到朝臣的支持而功敗垂成。指鹿事件之後“群臣皆畏高”,使趙高產生了皇位唾手可得的錯覺,當趙高“引璽而佩之,左右百官莫從”時,“高自知天弗與,群臣弗許。”不得已將皇權移交給始皇弟子嬰。當趙高企圖殺子嬰反被子嬰所殺時,秦王朝已元氣大傷回天無力了。

秦國以急風暴雨般的戰爭手段兼併了六國,六國同樣暗中頑強地展開了緊鑼密鼓的復國行動。兩種力量碰撞較量的結果是掀起了一場歷史大震盪。這次歷史大地震力量之大,將剛到達歷史頂峰的秦人毫不留情地摔入谷底;這次歷史波動時間之長,直到漢武帝成功削解了漢初分封的諸王國才宣告結束,歷時近100年

《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