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根本不是暴君:從未屠殺功臣 司馬遷騙人

一直以來,秦始皇除了一統中國以外,似乎留下了很多暴虐的形象。歷來很多文學作品,都把秦始皇描繪成一個暴君形象。可這真的是事實嗎?

我這裡想還原一個被儒家出於自己的目的,而篡改了的一個真相,當仔細對比後世所津津樂道的那些“仁義之君”,會驚奇的發現,這傳說中的“第一暴君”,盡然做出的事情比他們更仁慈,更英明!

秦始皇根本不是暴君:從未屠殺功臣 囚徒也不造反

一、秦始皇的日常作為: 秦始皇是歷史上最敬業的一位皇帝,他年輕時,幾乎只睡3、4個小時,天天忙於政事,即使是史記也從未提過秦始皇貪圖於享樂婬欲。每天的工作就是批示公文,與構思如何統一,統一之後,如何建設國家。這也是秦始皇50歲還不到就死去的原因,一生都忙於公務,精力透支過度。 秦始皇對待自己的子女一視同仁,沒有什麼長輩有序,有能力者才有資格當皇帝,所有皇子,無論自己母親的地位都有資格競爭下一任皇帝,這就是在秦國。而不是儒家的尊卑有序,嫡長有別,非常森嚴的等級制度。

二、秦始皇是暴君?:

1、 秦始皇一統六國,善待功臣,善始善終! 秦始皇沒有殺過任何一個自己的功臣。

秦始皇根本不是暴君:從未屠殺功臣 囚徒也不造反

王琯,是秦始皇時期的丞相,從呂不韋後開始繼任,一直到秦始皇統一才退位,擔任丞相20年。“焚書坑儒”的導火索是儒家學官淳於越再次提出分封制而不要郡縣制。而這個觀點盡然被當朝丞相力挺,王琯是支持分封制的領頭人。要知道,分封制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周王朝的覆滅就是分封諸侯,導致諸侯割據,戰亂連綿。漢代劉邦無奈封王的後果是“七王之亂”。秦一天下的目的,就是根絕分封帶來的弊病。而作為一國丞相,盡然帶頭支持分封,實在是對秦始皇的一大打擊。如果秦始皇真的是暴君,那王琯敢於直言嗎?做了20年丞相,是不可能不瞭解秦始皇性格的,說明秦始皇是一個很容得下多方建議的人。事實也證明了,當有人提出分封制後,秦始皇不是立即否決,而是全體商議,共同討論,先讓所有人發表意見,最後再做決策。這是一個暴君所為嗎?

再來對比漢武帝時期,丞相竇嬰因一言不合,就被滿門操斬;主父偃是漢武帝的得力臣子,可是漢武帝基於自己的目的,也把主父偃滅族。曹操的謀士荀彧、荀攸因反對曹操稱王,而被曹操逼死。如此一對比,立馬就能看出秦始皇的偉大胸襟,敢於接受反對意見,和寬容的去理解對方。

秦始皇根本不是暴君:從未屠殺功臣 囚徒也不造反

王翦,秦始皇最依賴的大將之一,滅國大戰幾乎由王翦父子包辦,而在滅楚大戰前,秦始皇因不聽王翦意見而大敗,於是卑躬屈膝求王翦出山,王翦卻提出了很多要求,且大有譏諷,悔不聽我言,才有今日之敗的意思。王翦索要全國兵力,這對於君王來說,是多麼大的壓力?王翦要是領兵奪位怎麼辦?王翦打楚國,並沒有急於進攻,而是在那裡叫士兵養精蓄銳,該怎麼玩這麼玩,這樣過去幾個月都沒有一點動靜,秦始皇盡然能坐得住?他完全沒有干涉過王翦。這是脾氣暴虐之人所能做到的?王翦大勝而歸,秦國一統,秦始皇大加重賞,仍然重用王翦父子。

我們來看看劉邦是怎麼做的?一得江山,立馬翻舊賬,嫉恨韓信當初要挾他封王,逼死韓信。其他功臣也多有以前得罪過劉邦之處,紛紛被劉邦翻舊賬。春秋的越王勾踐,一旦得勢,立馬殺掉自己的患難重臣文種,所謂“飛鳥盡良弓藏”就出於此。歷朝歷代的“有為”君主都是如此在做,其原因就是害怕功高震主。對比秦始皇的作為,秦始皇是暴君嗎?這比那些“有為”“仁義”君主好千百倍。

秦始皇根本不是暴君:從未屠殺功臣 囚徒也不造反

李信,秦始皇極其看好的一位將軍,李信揚言攻楚一戰20萬秦軍足可拿下,王翦說要60萬,秦始皇還笑說王翦老矣,結果被項燕打得大敗,使秦始皇臉面掃地,還得卑躬屈膝去給王翦道歉。按常理說,任何君王都要把怒氣宣洩在李信頭上,李信必然是替死鬼。但難以想像的是,秦始皇承擔所有責任,第二次攻楚,仍然用李信為副將。這是一種何等的氣魄?暴君能做到如此地步嗎?

鄭國,韓國用疲秦計的人選,派鄭國去秦國大搞水利工程,耗費秦國巨資,使秦國無力攻伐韓國。這件事被秦始皇知道後,他並沒有懲罰鄭國,而是無條件的支持鄭國去完成這些工程,因為這鄭國渠雖然工程浩大,耗費巨資,但其用途更是無可限量的。

秦始皇根本不是暴君:從未屠殺功臣 囚徒也不造反

秦始皇力排眾議,力挺鄭國。想想,一個暴君是如此作為嗎?早就急不可耐的,斬首示眾天下了。而秦始皇還要不顧眾多大臣的反對,而去冒著間諜在身邊的這個風險,去做這件事,可以看出他的心胸是多麼寬廣。

鄭國本人作為間諜也被秦始皇的人格魅力所感動,而忠心事秦。鄭國渠建好以後,秦始皇仍然對鄭國敬愛有加,委以國家建設的重任。 試想想,亂世最缺的是什麼?人才!

每當軍閥混戰之時,各方都在積極爭奪人才,春秋戰國時期,這些人才更是“高傲無比”。比如頓弱就提出條件,我不跪拜你嬴政。

秦始皇根本不是暴君:從未屠殺功臣 囚徒也不造反

可想而知,如果秦始皇是一位殘暴無比的人,這些人才願意甘心效力嗎?

這些人才如此聰明會看不明白自己的前途在何方?

2、 秦始皇一統六國,從來沒有過大屠殺!

秦始皇的滅國大戰,死傷是春秋戰國以來,最小的了。因為他不是個屠夫,他的目的是要建立一個統一的中華大地,而不是屠殺與掠奪。所以秦國的滅國大戰,不僅是盡量不波及平民,連士兵的傷害也盡量控制在最低。

荊軻刺秦,秦始皇打下燕國,沒有拿燕國人民開罪。想想啊,在當時的年代,在秦始皇的地位,如果他是暴君,受這等奇恥大辱,早就下令屠城了。而秦始皇只是冤有頭債有主的懲罰了要殺他的人,沒有遷怒於燕國百姓。

項羽屠城,燒殺咸陽宮,大火三月不曾熄滅!(後世卻稱之為西楚霸王,還有那麼多電視劇對他進行粉飾。為什麼儒家對這種殘暴行徑視而不見呢?因為六國及儒家都痛恨秦始皇,所以看在項羽為他們發洩的份上,他們也對這些暴行不加以斥責,反而用項羽的暴行去告訴天下是因為秦朝的殘暴才有此下場。儒家不是最講究“以德服人”嗎?這時候儒家的仁德體現在何處呢?)

唐代黃巢起義,血洗長安!(唐朝啊,傳說中我中華的“文明鼎盛”時期,而那時候人的作為也不見得有多文明啊!) 成吉思汗滅絕西夏,對宋進行屠城,把人分成四等。(這樣的屠夫卻被後世的狗儒粉飾成為一代天驕。

秦始皇統一六國,對六國人是一視同仁。可從來沒把秦國人設置為高等人,特權人。

法律對所有人都是平等。

秦始皇根本不是暴君:從未屠殺功臣 囚徒也不造反

劉邦被後世寫成一個混混,無奈之徒,而這樣一個人盡能在秦國為官?說明了什麼?秦國用人是看具體的辦事能力,而不是儒家那套道德。

最近重慶ZF有一件荒唐的事,大渝網新聞‘不孝不能到公務員’,被我在評論裡肅斥後改成了‘人品不好不能當公務員’這叫什麼事?‘人品’?怎麼界定?具體考核標準是什麼?比如一個人很敬業,所以難免對自己的親人與家庭照顧少,如果他的家人給人抱怨說他不顧家,只說一些負面的親情倫理等,是不是這個人的人品就有問題了?所以儒家用人就是看片面性。而法家從不用道德去考核人,而是用實際業績,你做官,做好了自己的本質工作,就是對百姓的最好交代。那些道德作秀有什麼用?

蕭何也是楚國人,因辦事得利,秦國上級官員推薦去丄中央做官,而蕭何不想離開劉邦,而謝絕了,秦國官員也沒有去為難蕭何,而是尊重他的決定。這一次事實都說明了,秦國人對六國人是沒有歧義的。 )

秦始皇根本不是暴君:從未屠殺功臣 囚徒也不造反

清軍入關,一路燒殺,剿滅前朝皇族(秦始皇統一六國,沒有殺死過六國的任何一位國君,只是把這些國君與貴族遷移到咸陽,軟禁起來,讓他們衣食無憂。歷朝歷代誰有如此氣魄?敢於把這些後患存留下來。要知道,反抗者的動力來自於以恢復宗廟社稷為口號。所以歷代只要把前朝的王族誅殺殆盡,反抗勢力就會逐漸退卻。比如說天地會,紅花會,打著反清復明的口號,但是連皇帝都沒有了,復什麼?復了後,誰做皇帝?由此可見秦始皇對六國已經是很仁慈了。)

後世儒生唯一大做文章的是,秦始皇打下趙國,第一件事是報仇,屠殺“趙國人”!這個帽子扣得可真大啊!

秦始皇僅僅是殺了以前小時候,他們母子在趙國,欺凌過他的那些個別人,就成了屠殺“趙國人”了?難道不該有仇必報嗎?

這時候的儒家又擺出一副“君子之態”,強調寬容!

秦始皇根本不是暴君:從未屠殺功臣 囚徒也不造反

對已經敗了的敵人,要用“仁德”去感化,而不是“殺戮”!那儒家對項羽的作為充耳不聞又算什麼呢?(最近的葉問2,還在粉飾儒家的這種迂腐的“仁德”,明明葉問很想斃掉那外國人,但是卻忍住了,表面上又一次體現了我“天朝”是多麼的“仁義和高偉”啊!實際上是再一次扼殺了我民族的抗爭血性,在外國人眼裡,根本就不會認為這是什麼高尚情操,而是傻X,跟宋襄公沒有任何區別。儒家始終扮演的都是裝13形象,總在成天YY著一種聖人境界。但現實是殘酷的,現實是只有強力才能換得敬畏,這是普世觀。儒家就喜歡把每個人想像成“聖人”一樣的自覺。如果每個人都有“聖人”一樣的自覺,還要法律幹什麼?“法律”就是一種震懾,讓人害怕,因為人害怕,才不敢逾越法律!而儒家的種種作為,使人不害怕,反而是膽子更大!)

漢武帝打敗於匈奴多次,每次勝利都繳獲了戰利品,可惜這儒家啊,就開始了裝13,跳出來說什麼“天朝威儀”,對外邦要“以德服人”,要求把戰利品還給匈奴,以表現我中華文明的“大度與大氣”!

結果是什麼呢?

匈奴養精蓄銳,又來打,漢朝軍隊又勝利,又歸還戰利品,如此反覆。漢朝的財力,人力都逐漸衰退。這時候漢武帝才發現沒錢了,儒生們又出餿主意,叫天下的所有商人繳納重稅,從商人那裡盤剝,這樣一來造成很多商人的倒閉,沒有人敢經商。

秦始皇根本不是暴君:從未屠殺功臣 囚徒也不造反

要知道商業也是文明發展的重要環節,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交流,很多都依賴於商,商業的競爭會促使生產力的提高。這倒好,沒人敢做商人了,自此,中華民族進入了昏暗的自耕自種的完全農業時期,基本上來說都是各郡縣的一種自給自足,有的郡縣地理位置好,就富裕;而有的則貧困。

國家的一切經濟來源都依靠農業。缺乏廣泛的對外交流,僅僅只有一條“絲綢之路”,成為與世界接軌的唯一通道,中國的文化,也開始了自以為是中心的閉關鎖國。

中國對外邦的瞭解都是被動式的,有的是外族的入侵,有的則是外族對中華文明的嚮往,而前來學習。連唐朝的西天取經,也是因為佛教逐步流入中原,才想到是不是去看一眼?

中國還有一次對外探險就是明朝時期的鄭和下西洋,這是非常偉大的一步,可惜的是,鄭和去海洋探險的目的是為皇帝撈錢,而不是百官。

所以百官沒得到利益,他們肯定就要跳出來反對,說是勞民傷財等等理由,因朱棣的強硬,他在世時,沒人敢指責。而是等朱棣死後,大罵朱棣弒君篡位,編造各種道德倫理的理由加以痛斥朱棣。這就是儒家,可怕的“文化人”,誰要是對他們不爽,他們的筆桿子可以讓人遺臭萬年!

三、秦始皇對後世的偉大貢獻

除了大家熟知的通知度量衡、統一六國、統一貨幣等以外,靈渠與馳道也是不可忽略的。靈渠(它的複雜程度,大家可以自己去查閱一些資料,這裡就不再累贅)是為了開發,南蠻一帶而修建的又一複雜水上運輸通道,對於開發南蠻的偉大功績,在下面秦朝滅亡篇會詳細提及。

馳道是我國最早的國家公路,他的用途是方便皇帝迅速到達各個地方審查。很多人都知道“書同文”“車同軌”這一說法代表的是秦始皇的一系列改革。書同文指的是統一文字。而這“車同軌”呢?其實指的就是馳道,它是世界上最早的鐵路原型。

秦始皇根本不是暴君:從未屠殺功臣 囚徒也不造反

秦始皇的“軌(鐵)路”當然也不是鐵鑄造的,而用木材鋪設。作軌道的木材質地堅硬,經過防腐處理,至今尚完好。不過枕木已經腐朽不堪,顯然沒有經過防腐處理,材質也不如軌道堅硬,但還可以看出其大致模樣來。 路基夯築得非常結實,枕木就鋪設在路基上。專家認為枕木的材質比較軟,不僅是為了減少工程量,也不僅僅為了廣泛地開闢木材來源,而是有意識地選擇的。比較軟的枕木可以和夯築得非常堅硬的路基密切結合,從而使軌道平穩,車子在上面可以快速平穩地行駛。

現在凡是在鐵路的枕木上走過的人都明白:兩根枕木距離和人們的步子很不合適。一次跨一根顯得步子太小,跨兩根又太大,在枕木上走路既慢又很不習慣。但是經過測量卻驚奇地發現,秦始皇的“軌路”,枕木之間的距離竟然正好和馬的步子合拍。馬匹一旦拉車到了軌道上,就不由自主地發生“自激振蕩”,不能不飛快奔跑,幾乎無法停留下來。那麼最後又是怎麼停下來的呢?專家們的意見是:一定還有專門的車站,在車站枕木之間有木材填充平整。馬在這兒餵得飽飽的,休息得好好的。一旦需要,套上車就能飛馳,馬不停蹄。到了下一車站,由於枕木之間已經填充平整,因此馬兒就可以逐漸減慢速度並停下來。換上另一匹吃飽休息好的馬,繼續飛馳前進。這樣就可以達到很快的速度。由於使用軌道,摩擦力大大減小,所以馬也可以一次拉很多貨物。專家認為這是一種最最節省地使用馬力的方法,或者說是一種效率極高的方法。公認的速度至少應該一天一夜六百公里,有的人認為七百公里。這是比八百里加急還高一倍多的速度。

無怪乎秦始皇可以不用分封就有效地管理龐大的帝國。並且經常動輒幾十萬人的大規模行動。

這一系列的偉大舉措,重大的科技創造,啟示儒家所能做出的?我先秦中華之真正文明算是被儒家抹殺殆盡,留下的,僅僅是四書五經。。。。。

而實際性的科技創造根本沒有。儒家對新奇事物都是抱著不屑一顧的態度的,只有當這些事物帶來實際利益的時候,他才會去用,但是嘴巴上仍然在唧唧歪歪。

四、秦王朝滅亡之謎

剛才說了那麼多來證明秦始皇不是暴君,那麼秦朝二世而亡,可是事實啊!

這到底是什麼原因?

有以下幾個原因:

1、 中原剛剛統一,內憂外患;

2、 韓非子的主張,留下禍患;

3、 秦二世的壞法,自取滅亡!

1、中原剛剛統一,內憂外患:

六國殘餘勢力—— 秦始皇雖然消滅六國,但並不是就風平浪靜,任何一個朝代的覆滅,前朝都要瘋狂復辟,(奇怪的是秦王朝滅亡沒有為秦復辟者,接下來會談到)所以反秦的主要勢力就是以前的六國老貴族,因為他們的利益沒有了,他們以前世襲做官,是大貴族,而投降了秦國,就要遵從秦國法律,沒有功勞者不得世襲,所以他們要拚死抵抗。

外族匈奴趁機進犯中原—— 再來是外族侵擾,秦始皇滅了六國,也就是說就多了保護六國的責任,以前有燕國趙國抵禦匈奴,現在就必須由他秦國獨自來抵禦。所以秦國百萬大軍,蒙恬30萬邊軍從未參與滅國大戰,而是一心抵禦匈奴。

秦始皇根本不是暴君:從未屠殺功臣 囚徒也不造反

對楚國南蠻一帶的開發(今天即今天中國的廣東、廣西兩省區的大部分,福建、湖南、貴州、雲南的部分地區和越南的北部。)—— 秦國滅楚後,引領50萬秦人與軍隊開發南蠻一帶。那一帶雖然名為楚國,其實都還是自制,有很多部落甚至還是原始社會,科技與民智非常的低下,為了對南蠻的開疆擴土,秦始皇修建了靈渠,作為交通運輸軌道,在王翦去世後,命趙佗為主帥,繼續開發南蠻,把中華文明帶過去。

也正是因為這一南一北,就拉去秦軍70%的軍力,而餘下的中原大地,秦始皇還得安排軍力駐守,也就是說,真正留在秦國的軍隊僅僅只有10萬不到,而且為了使六國國民與秦國融合,大部分秦國的百姓都分散到了各地。

對中原的大力整改—— 動用全國之力,大修長城,馳道。對戰後的六國進行農田的恢復工作,統一文字,度量衡等,對六國派出秦國官員,也任命部分願意降秦的官員。

儒家說,秦始皇收繳天下兵器是為了防止叛亂,這其實只是其中一個目的!

但是真正的目的是秦國一統天下,實行統一貨幣,最缺的是貨幣,貨幣都是用金屬製成,所以需要大量的貨幣流通。這才是收繳兵器的真正用意,鑄錢!

要知道,經濟也是國家的命脈,一旦經濟出現問題,國家會引發出一連串的危機。 這樣一羅列出來,會發現秦始皇一統天下後,面臨著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六國的社會矛盾,全部轉壓在秦國身上來了。

秦王朝滅亡原因之一,吞六國太急,來不及消化,卻被反噬!

2、 韓非子的主張,留下禍患;

韓非子被後世稱為集法家之大成者,我們要來分析他所在的立場,他是韓國王族,所以他的出發點,肯定是站在君王的利益角度想問題,他的一切目的,是為了國家的強大,君主地位的絕對不動搖。

所以他提出了以商鞅的法治為治國手段,以申不害的術治來駕馭臣子,掌控臣子。以勢治為君王目的的法術勢並用來確保帝國的長治久安。

韓非子的人生是悲慘與陰暗的,所以他看到的都是人類的虛偽和邪惡一面。

所以他的文章裡充斥著極強的怨念,這樣的怨念如果有相同遭遇的人讀到,難免不受其感染。而秦始皇的幼年也是備受欺凌的,他的成長過程中,也伴隨著危機。

秦始皇幼年時期,就有自己的弟弟成蛟反叛,又有嫪毐混亂朝政,所以在秦始皇讀來,韓非子的文章符合他的心境。 秦始皇是極其崇拜商鞅的,但當他讀了韓非子的勢治思想後,他深深的認同了。

因為站在他的立場,他是天下之主,他一定要確保自己的地位不可動搖。

秦始皇根本不是暴君:從未屠殺功臣 囚徒也不造反

所以他背棄了商鞅的法大於王的思想,商鞅提出即使是君主也得按照法律辦事。而秦始皇稱帝后,確立了皇權高於法律。這就是最要命的地方,秦始皇本人是英明的,但是不代表他的子嗣也是如此,而這個皇帝的權利大於法必然引出禍端。

因為我們這些點評都是後世去分析前世,所以看得很客觀,很明晰,但其實就是馬後炮。

對於當時的人來說,他們是局內人,他們有的想法是基於各種因素而限制了其判斷力。

雖然秦始皇為了自己的利益,走錯了這關鍵的一步。但是我們也只能說這是天意。

為什麼百姓都造反了,而囚徒不造反?

要知道殷商時期也是奴隸與囚徒抵抗周人,卻被臨陣倒戈。而秦國的囚徒盡然還為朝廷效命?這說明他們的環境是封閉的,他們不知道變天了,以為秦朝還是以前那樣的法治清明,公正的王朝。但為什麼章函最終還是失敗了?

因為天下人的心已經不向秦了。比如抵禦匈奴的正規軍王離,王離是王翦的孫子,爺孫三代都是智勇雙全的名將,王離卻投降了趙軍。

在王離心力早已心寒無比,秦二世誅殺功臣異己,他深深的知道,幫助秦二世,只能使百姓更加痛苦,所以橫豎都是死,不如不幫助秦二世。

這是將士一邊的心思,還有贏氏倖免遇難的族人,都畏懼秦二世而逃離秦國,大部分領族人往西部逃走,沒人幫助秦二世。

再來看另一部南方軍,趙佗當時擁有40萬大軍,卻一直沒有出動,因為秦始皇給了他一道命令,無論中原發生什麼事,只管開發南越,要把那片荒蠻變成文明之地。

也正因為如此,今天我中華大地才有了廣東、廣西、福建、湖南、貴州、雲南、海南等這些地區,漢代的儒家治國是絕對不會去開發荒蠻的,他們都是自以為是文化中心,而只知道歧視落後地區,絕不會想到如何主動把文明輸入進去,納入自己的版圖。

以上部分內容出自於程步先生的《真秦始皇——智取六國》《真秦始皇——仁定四海》兩本書。

《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