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唯一葬入宦官墓穴的皇帝

古往今來,皇帝的位置不知道讓多少人嚮往。但是下面十位皇帝的離奇經歷實在讓人大吃一驚!

1、史上唯一逼孫子當太上皇的皇帝

太上皇,通常是指皇帝的父親,但也有例外。如,隋代楊侑尊祖父隋煬帝為太上皇,唐代李顯尊母親武則天為太上皇,西遼屈出律尊岳丈遼末帝為太上皇,明代朱祁鈺尊哥哥明英宗為太上皇。或祖孫,或母子,或翁婿,或兄弟,雖然不是傳統的父子關係,但均是低輩尊高輩為太上皇,還能說得過去。

西晉時,篡位稱帝的司馬倫竟然逼迫被他趕下台的族孫司馬衷當太上皇,成為一歷史笑柄。

司馬倫是司馬懿第九子,晉武帝司馬炎之叔,晉惠帝司馬衷之叔祖。晉惠帝在位時,皇后賈南風矯詔擅權,屠殺皇族,剷除異己,婬亂後宮,引起宗室的不滿。元康九年(299年)十二月,賈南風設計廢太子司馬遹為庶民,幽禁於金墉城,朝野嘩然。太子勢力聯合當時握有軍權的趙王司馬倫,密謀廢掉賈南風,復司馬遹之位。

司馬倫為人“性貪冒,可假以濟事”,答應出兵相助,但其下屬孫秀“知太子聰明,若還東宮,將與賢人圖政,量己必不得志”,出於個人私利,建議司馬倫“且緩其事,賈後必害太子,然後廢後,為太子報仇”,這樣既能“立功”,又能“免禍”(《晉書》),司馬倫遂按兵不動。不久,孫秀派人行離間計,宣稱太子勢力要廢掉皇后迎還太子,賈南風害怕太子復位後報仇,便派人將其殺死。

永康元年(300)四月,司馬倫以為太子復仇為名,帶兵發動政變,衝入宮廷,控制司馬衷,廢掉並幽禁賈南風,接著又派人將其毒死。隨即,司馬倫大開殺戒,誅滅反對勢力,排除異己,罷官無數,“內外群官多所黜免”,並矯詔“自為使持節、大都督、督中外諸軍事、相國,侍中、王如故,一依宣、文輔魏故事”(《晉書》),要像當年司馬懿、司馬昭輔政曹魏那樣。大權由此盡遍司馬倫。

掌握實權後,司馬倫大肆封賞,“文武官封侯者數千人”。司馬倫才疏學淺,凡事皆聽信於孫秀,致使政局黑暗,朝野不平。淮南王司馬允的討伐被剿滅後,司馬倫更是不可一世。八月,司馬倫“加九錫,增封五萬戶”(《晉書》),地位直逼皇帝。十一月,司馬倫又讓司馬衷立孫秀的本家孫旂的外孫女羊獻容為皇后,意在安排一個對自己有利的皇后,從而牢牢掌握內外大權,繼而謀篡帝位。

司馬倫有稱帝之心,路人皆知。為達成目的,且堵住悠悠眾口,司馬倫利用巫鬼伎倆,先“詐為宣帝(司馬懿)神語,命倫早入西宮(皇宮)”,又稱“宣帝於北芒為趙王佐助”,製造受司馬懿之托登基稱帝的輿論。等一切安排就緒後,司馬倫便“矯作禪讓之詔”,發動心腹“逼奪天子璽綬”(《晉書》),逼司馬衷退位,並將其幽禁於金墉城,派人嚴加看守,以防有變。為了掩飾篡逆行徑,當叔祖的司馬倫還不倫不類地給族孫司馬衷送上一頂“太上皇”的冠冕。

永康二年(301)正月,司馬倫稱帝,大赦天下,改元建始。為了籠絡人心,司馬倫下令,各類人才不用考試即可錄用,州郡負責簿籍的官員、各地駐京辦人員以及達到一定年限的太學生一律封為孝廉,各縣紀檢幹部一律表彰為廉吏,大赦之日在職在位的郡縣幹部一律封侯,其兒子、心腹、黨羽一律大封,其同謀者一律越級陞遷,甚至奴僕衙役都得到了封賞。皇宮內外隨便抓個人就有官爵。

當時,王侯大臣都戴用貂尾裝飾的帽子,由於司馬倫大肆封官送爵,一時間貂尾都不夠用,只好用狗尾來代替。於是,百姓編了兩句民謠“貂不足,狗尾續”用來諷刺朝廷,成語“狗尾續貂”即源於此。因為濫封,各級官員數量太多,各類金銀官印一時間鑄造不出來,很多官員只有板書封號而無印信,如同空頭侯爵。如此胡鬧,連“百姓亦知其不終矣”(《晉書》),這個司馬倫快完蛋了。

司馬倫“素庸下,無智策”,自己沒什麼主見,朝政幾乎都委託給孫秀,“秀之威權振於朝廷,天下皆事秀而無求於倫”。孫秀原本是個有野心的小人,藉機“恣其奸謀,多殺忠良,以逞私慾”,越干膽子越大,甚至連司馬倫下達的皇帝詔令也敢私自改動,“倫之詔令,秀輒改革,有所與奪,自書青紙為詔,或朝行夕改者數四,百官轉易如流矣”(《晉書》),朝廷的官吏體系幾乎被完全摧毀。

司馬倫篡位自立和孫秀胡作非為,激起了齊王司馬冏、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的怒火。三王“並擁強兵,各據一方”,此番同時起兵,讓司馬倫非常恐懼。司馬倫派軍迎戰,雙方酣戰兩個多月,死傷十萬人,最終三王佔據優勢,率軍渡過黃河,洛陽告危。外敵未平,內院又起火,四月,“左衛將軍王輿與尚書、淮陵王漼勒兵入宮,擒倫黨孫秀、孫會、許超、士猗、駱休等,皆斬之”(《晉書》),並將司馬倫控制,逼其寫下自廢詔書,命人迎太上皇司馬衷復位。

司馬倫前後共當了一百多天皇帝就被趕下了台,一場叔祖稱族孫為太上皇的鬧劇宣告結束。司馬衷重登皇位後,“詔送倫、荂(司馬倫長子)等赴金墉城”,並下令“大酺五日”,以示祝賀。梁王司馬肜上表“趙王倫父子凶逆,宜伏誅”(《資治通鑒》),司馬衷於是派人將司馬倫毒死,其四子亦全被誅殺。司馬倫死後,他所封的官員全都被罷免,朝中的官員剩下寥寥數人。被廢時,司馬倫曾表示想“歸老於農畝”(《晉書》),終成黃粱一夢。“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紅樓夢》中的這句話用在司馬倫身上,那是再合適不過了。

2、史上第一個搶兒子老婆的皇帝

說起搶走兒子老婆的帝王,大家馬上會想到唐玄宗李隆基,楊貴妃本來是他兒子壽王李瑁的妃子。盡避後來白居易老先生在《長恨歌》中把這事加工成了一個動人心弦的愛情故事,甚至還將他們比喻為“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卻依然掩飾不了其亂倫的本質。

其實,搶兒子的老婆這種事,並不是唐玄宗的專利,而是早有先例。春秋時期楚國的楚平王棄疾,也搶過兒子的老婆。棄疾年輕時就無視禮法。他未當國王之前,曾在楚國的屬國──蔡國做過大夫。他在蔡國與一位女子拍拖,沒結婚就生下了一個兒子。棄疾當上楚王后,便把這個沒經過明媒正娶的蔡國女子接到楚國,並將她生下的兒子立為太子,即太子建。

太子建長到15歲時,楚平王為他聘下秦國國王的妹妹孟贏為妻,並派太子少師費無極前往秦國迎親。費無極到了秦國之後,發現孟贏居然是個天姿國色的美女。費無極一回到楚國,馬上將這個好消息報告給楚平王,並建議楚平王將孟贏據為己有。楚平王欣然接受了這個無恥的建議。於是,費無極對秦國護送人員說,按照楚國的風俗,新娘要先到皇宮拜見公婆,才能正式舉行婚禮。孟贏就這樣被送進了王宮,成了楚平王的囊中物。隨後,楚平王將一位陪嫁的少女,冒充孟嬴嫁給了太子建。一年後,孟嬴生下一個兒子,這樁醜聞才開始洩露。

不過,在中國歷史上,楚平王也不是第一個搶走兒子老婆的帝王。比他早200年的衛宣公,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衛宣公年輕時就婬縱不檢,曾與他老爸的小老婆夷姜私通,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為衛急子。由於衛急子是亂倫的結果,小時候只好寄養在了民間。衛宣公當上國王后,與夷姜的曖昧關係便公開化了,衛急子也被立為太子。衛急子長到16歲時,衛宣公想讓他娶齊國國王齊僖公的長女宣姜為妻。派去齊國求親的使者回來後說,宣姜有傾國傾城之貌。衛宣公一聽頓時心旌蕩漾,打起了歪主意。他下令在淇河之濱修築了一座豪華宮殿,取名為新台。然後讓衛急子出使宋國。衛急子一走,衛宣公就派人去齊國迎親,把宣姜直接迎到新台,納為妃子。等到衛急子從宋國回來時,衛宣公讓衛急子以庶母之禮拜見宣姜。老爸已經將生米煮成了熟飯,衛急子也只有認命了。

這些帝王冒天下之大不韙,為所欲為。不過,在世人眼裡,老子搶了兒子的老婆,始終是個笑談。

3、史上以“皇子”身份上位的女嬰皇帝

元姑娘不僅是女皇,而且是比武則天早150多年的女皇,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皇帝。

元姑娘(528年—?),北魏孝明帝元詡之女,生母為元詡最寵愛的嬪妃潘外憐,祖母為歷史上大名鼎鼎的胡太后,也就是靈太后。元詡一生僅此一女。這祖孫三代,如果生於一個普通家庭,少不了些人倫之樂;然而他們生在帝王之家,無情的政治漩渦把他們攪得一家人不是一家人,而無辜的元姑娘也被迫淪落為政治犧牲品。事情的緣由,還得從胡太后和孝明帝元詡這對冤家母子說起。

元詡即位時,年僅六歲,不能處理朝政,故由其母胡太后臨朝稱制。胡太后掌權後,婬亂宮闈,寵信奸佞,導致“朝政疏緩,威恩不立”。隨著年紀增長,元詡對胡太后的所作所為越來越反感,越來越不能容忍,加之胡太后一直不肯歸政放權,而且肆無忌憚地排除異己,壓制元詡,對元詡“所親幸者,……多以事害焉”,致使“母子之間,嫌隙屢起”(《魏書》),關係越來越僵,裂痕越來越深。胡太后權力慾望極強,對遲早要親政的元詡產生了對立情緒,但她要維持臨朝稱制的合法性,必須要保住元詡這個傀儡,除非元詡生下可以繼承皇位的皇子。

北魏孝昌三年(527年)初夏,元詡的嬪妃潘外憐懷孕,這件事激活了胡太后害死元詡的念頭。在胡太后看來,只要潘外憐生出皇子,她就可以殺掉元詡,然後扶持皇子登基,好繼續以太皇太后的身份掌控朝政。為了能提前知道潘外憐腹中胎兒是男是女,胡太后煞費心機,“自潘充華有孕椒宮,冀誕儲兩,而熊羆無兆,維虺遂彰”(《魏書》)。這段文字意思是說,潘外憐懷孕後,胡太后盼著得孫子,但經過占卜,潘外憐腹中胎兒並非兒子,而是女兒。正如《小雅夢到虺蛇這兩種動物,生女兒。也就是說,元姑娘還在潘外憐肚子裡的時候,胡太后就已知其多半為女兒身。

即便如此,但胡太后對潘外憐能意外地生下皇子仍抱有幻想。孝昌四年(528年)正月乙丑(正月初七),潘外憐生下一個女兒,史稱元姑娘,與之前占卜結果一樣。元姑娘的降生,打亂了胡太后殺子立孫的計劃。但是,對於這個結果,胡太后早有計謀對策,那就是隱瞞元姑娘的真實身份,“假稱統胤”(《魏書》),即對外宣稱元詡有了皇子,有了皇位繼承人。為了讓外人相信,胡太后於次日特意大赦天下,改元武泰。胡太后此舉隱藏的動機,元詡雖不甚明瞭,但內心不安,這對冤家母子之間長久以來摩擦出的政治火藥也到了一觸即發的地步。

為了奪回皇權,元詡於當年二月“密詔(爾朱)榮舉兵內向,逼於太后”,秘密徵調遠在北方的大都督爾朱榮率眾前來逼宮,幫他推翻胡太后,借力掌握朝政。然而,元詡關鍵時候優柔寡斷、猶豫不決,當爾朱榮大軍行至上黨(今山西長治)時,“帝復以私詔止之”(《資治通鑒》),讓爾朱榮就地紮營待命。這件事暴露後,胡太后的面首鄭儼、徐紇二人最為緊張,擔心自己小命不保,悚懼之餘,決定先下手為強,於是“說太后鴆帝”,密謀除掉爾朱榮的幕後指使者元詡,使爾朱榮犯闕“清君側”沒了馬首,死了心。二月癸丑(二月二十五日),“帝崩於顯陽殿,時年十九”(《魏書》)。元詡的死,讓元姑娘登上歷史舞台,成為任人打扮的政治玩偶。政治,向來是實權統治者的政治。

元詡暴死,朝野憤歎納罕。為了轉移視線,穩定人心,二月甲寅(二月二十六日)早朝,胡太后抱著還不滿五十天、仍在襁褓中的“偽皇子”元姑娘即皇帝位,接受百官朝拜,並大赦天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性皇帝就此誕生,可惜她命運多舛,曇花一現。見朝臣反應比較平靜,人心已安,接受了新帝即位的事實,胡太后自以為順利過關,於是再耍伎倆,於次日早朝宣稱“潘嬪本實生女”,“國道中微,大行絕祀”,“今宜更擇嗣君”,表明昨天立的皇帝其實是女兒身,是因為“於時直以國步未康”(《魏書》),不得已而為之,並宣佈廢黜女嬰皇帝,改立已故宗室臨洮王元寶暉世子、年僅三歲的元釗為新皇帝,是為幼主。

從“甲寅,太后立皇女為帝,……乙卯,釗即位”(《資治通鑒》)看,元姑娘在位僅一天(《魏書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胡太后根本沒真心實意地擁立元姑娘,而是早就有意於元釗,元姑娘不過是胡太后手中試探和應對眾臣的一張擋箭牌,是擁立下一任傀儡的過渡和跳板。

胡太后肆無忌憚、厚顏無恥地廢立,愚弄了朝野,愚弄了天下,也給了早就蠢蠢欲動、染指神器的爾朱榮一個很好的出兵借口。爾朱榮聽聞元詡暴死、偽皇子廢立、幼主登基這一系列荒唐鬧劇後大怒,上表抗議胡太后“……舉潘嬪之女以誑百姓,奉未言之兒而臨四海”,言稱要“雪同天之恥,謝遠近之怨”(《魏書》),於是率領大軍進犯京師洛陽,並於當年四月在河陰(今河南孟津)製造了歷史上著名的“河陰之變”,先“沉太后及幼主於河(按:黃河)”(《資治通鑒》),後屠殺宗室、公卿、大臣等顯要人物兩千餘人,場面之血腥令人膽寒。

被廢黜後,元姑娘無謚號,無廟號,不被人承認,甚至生死未卜,不知所蹤,悄無聲息地湮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中,當然也不排除被胡太后害死的可能。元姑娘雖然沒有舉行登基儀式,甚至連名字都未留下,但她的的確確曾為名義上的北魏皇帝。元姑娘在歷史上雖然曇花一現,但其影響頗大,一是因為她的廢立,北魏政權出現震盪,軍閥藉機盡掌朝政,其後的皇帝盡為傀儡,後因內部爭鬥導致北魏分裂;二是因為她的出現,女皇概念初步形成,從唐高宗時期率眾起義的女領袖陳碩真自封“文佳皇帝”,到武則天以女人身份正兒八經地登基稱帝,再到唐中宗時期安樂公主想當“皇太女”,這不能不說是受到了女皇先驅元姑娘的啟發。

4、史上第一個封宦官為王的皇帝

宦官封王,在中國歷史上至少出現過三次。唐朝的李輔國、北宋的童貫,是大家比較熟知的;但第一個封王的宦官卻是北魏的宗愛。

宦官,作為刑餘之人,作為宮腐之族,身體有殘缺,靈魂遭扭曲,少了男歡女愛的本錢,人生所剩快事也不外乎口舌上吃香喝辣、政治上呼風喚雨了,故對金錢和權勢有著強烈的追逐心。其實,宦官靠著給皇室服務這點優勢,撈取點油水,倒也無傷大局;但一旦染指權力,左右朝政,那這個帝國、這個王朝必遭劫難。

李輔國封王,雖屬明升暗降,但皇帝和宦官由此互為水火,揭開唐朝“Yan宦之禍”序幕,導致宦官執掌廢立,皇權掃地;童貫封王,六賊胡作非為更甚,金人鐵騎趁亂衝殺進來,結果演變成“靖康之亂”,導致徽欽二帝被俘,王朝葬送。與此二人相比,宗愛封王雖未給北魏王朝造成致命創傷,卻引起了鮮卑拓跋政權政治上的一次大地震,——那個給他王爵的皇帝拓跋余在位僅八個月就遭到了他的毒手。

拓跋余(?—452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之子,生母為左昭儀閭氏,鮮卑名可博真,在存活下來的六兄弟中排在最後。延和元年(432年),拓跋燾立長子拓跋晃為太子,太平真君三年(442年),拓跋燾封其他諸子為藩王,其中拓跋余被封為吳王。作為宗室一員,拓跋余一則年齡小,二則無特長,只是在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九月皇帝南征劉宋、太子北伐柔然時奉命留守過京城,除此之外無其他可圈點之處。如果不是不久發生的太子暴薨事件,拓跋余恐怕一生與皇位無緣。

太子拓跋晃之死,罪魁禍首就是宦官宗愛。宗愛本是一名不起眼的中常侍,因為離拓跋燾近,又擅長鑽營討好,故深得拓跋燾寵信。正平元年(451年)正月,拓跋燾封宗愛為秦郡公,宗愛的地位陡升。然而,宗愛畢竟是個“天性險暴”之人,仗著皇帝這顆大樹“行多非法”(《魏書》),別人敢怒不敢言,拓跋晃卻“惡之”(《資治通鑒》)。拓跋晃是個精明人,監國視政期間越發恪盡職守,洞察細微,加之他的幾個助手與宗愛有些私人恩怨,勢必與宗愛格格不入。宗愛擔心被遲早會被太子收拾,索性惡人先告狀,借拓跋珪之手除掉了拓跋晃的左膀右臂,東宮不少官員也受到牽連被斬首。正平元年(451年)六月,拓跋晃在驚懼中暴薨。

拓跋晃早在太平真君元年(440年)就生下一子,名為拓跋濬。拓跋濬自幼聰明敏達,深受祖父拓跋燾喜愛,被稱為“世嫡皇孫”。拓跋晃死後,拓跋燾很內疚,追諡拓跋晃為景穆太子,並漸漸將關愛和關注轉移到拓跋濬身上,有了立皇孫為接班人的念頭。這一點,史料中雖未明注,但這是肯定無疑的。其一,拓跋晃死後,拓跋燾一直沒有從諸子中擇優重新冊立太子;其二,拓跋燾在將拓跋濬封為藩王后不久隨即撤銷,仍以“世嫡皇孫”待之;其三,拓跋燾將諸子的王爵從一字王削弱為二字王,依此提升拓跋濬無與爭鋒的地位,拓跋余也由吳王被改封為南安王。這些信號,已經清除表明拓跋燾有了日後傳位拓跋濬的念頭。

宗愛大概也看到了這一點,唯恐將來拓跋濬即位後會報仇,殺心漸起。不過,他要殺的人不是拓跋濬,而是準備把皇位傳給拓跋濬的當朝皇帝拓跋燾。正平二年(452年)二月,宗愛趁拓跋燾熟睡,將其勒死,擁立年齡較小且與自己關係向來不錯的拓跋余為皇帝,並將政敵剷除掉。拓跋余登基後,大赦天下,改元永平(或作承平),成為北魏第四任皇帝。從一個不起眼的王爺,搖身一變成為高高在上的皇帝,拓跋余新的人生剛剛起步,但噩夢已在不知不覺中降臨。這場噩夢,正是由拓跋余的不自信、不作為,到後來的亂作為、不掩飾,慢慢釀成的。

鮮卑拓跋氏雖屬北方遊牧民族,但自道武帝拓跋珪傾心漢化以來,立嫡以長的皇位承傳制度早已深入人心,根深蒂固。在拓跋燾眾子中,拓跋余非嫡非長,身上也沒有什麼閃光點,加之有那位“世嫡皇孫”的存在,拓跋余坐在龍椅上一直不自信,甚至如坐針氈,生怕哪天會被趕下台去。為了坐穩江山,拓跋余擺出了大手筆,一是“厚賞群下,取悅於眾”,二是“為長夜之飲,聲樂不絕”,結果很快就花光了家底,“旬月之間,帑藏空罄”(《魏書》)。即使遇到外敵侵擾,拓跋余照舊宴飲自如,不恤百姓,造成上下離心,群情憤恨。

除此之外,拓跋余為了報答宗愛擁立之功,還“以愛為大司馬、大將軍、太師、都督中外諸軍事,領中秘書,封馮翊王”(《資治通鑒》),給了宗愛無限權勢。當年,拓跋燾封宗愛為公,已是不妥;如今,拓跋余封宗愛為王,更是出格。拓跋余由此成為第一個封宦官為王的皇帝,宗愛成為第一個被封王的宦官。然而,狼終歸是狼,給了狼王爵,給了狼權勢,難保不被狼咬,不被狼吃。

宗愛總攬朝政軍事大權後,飛揚跋扈,為所欲為,“坐召公卿,權恣日甚”,儼然無冕之皇,不久便搞得內外上下人人忌憚。大臣們也認為宗愛“必有趙高、閻樂之禍”(《魏書》),將來一定會像趙高殺掉秦二世那樣對拓跋余不利。拓跋余也在耳聞目睹中漸漸開始懷疑宗愛,並籌劃削奪宗愛的權力,但行事不夠隱秘,最終招來殺身之禍。宗愛得知拓跋余要對他動手後,乘拓跋余十月初一夜間祭廟之機,安排幾個小黃門殺死拓跋余。二月登基,十月喪命,拓跋余在位僅八個月。

拓跋濬即位後,誅殺宗愛等人,撥亂反正,追諡沒當過皇帝的父親拓跋晃為景穆皇帝,但不承認坐了八個月寶座的叔叔拓跋余為皇帝,最後只是“葬以王禮,謚曰隱”(《魏書》)。因拓跋余登基前曾為南安王,謚號為隱,故在史學界稱之為南安隱王。按照古代謚法,“陷拂不成曰隱,不顯屍國曰隱,見美堅長曰隱,隱括不成曰隱,不屍其位曰隱,違拂不成曰隱,懷情不盡曰隱”,觀拓跋余在位之情形,其死後被廢去帝號,被免上廟號,被謚為隱,倒也恰如其分。

5、史上第一個被長生藥毒死的皇帝

人,總希望自己長生不老,或者活得更長久一些,販夫走卒如此,王侯將相如此,皇帝更甚。歷史上,因為幻想長生不老服食長生丹藥而死的皇帝不在少數,其中不乏像唐太宗李世民、清世宗胤禛這樣的明君;如果要追溯皇帝服食長生藥致死之先河,當推東晉哀帝司馬丕。從史料記載看,司馬丕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服丹藥以求長生的皇帝,結果非但未能長生,反而為藥所害,他只活了二十五歲。

司馬丕(341年—365年),晉成帝司馬衍之長子,晉穆帝司馬聃之堂兄,初封琅邪王。昇平五年(361年)五月,晉穆帝病死,無子嗣,皇太后褚蒜子主張立司馬丕為帝,司馬丕因此成為東晉第六任皇帝。司馬丕登基時已二十一歲,屬成年人,加之他又是以“中興正統,明德懋親”(《晉書》)的身份入繼大統的,理應當國,但帝國實權卻被大將桓溫所操控,司馬丕身為皇帝,形同傀儡。

權臣掣肘,皇權旁落,政治失意,意志消沉,原本就“雅好黃老”(《晉書》)的司馬丕漸漸迷上了佛法和道教學說。在佛學方面,“哀帝好重佛法,頻遣兩使慇勤征請,潛以詔旨之重,暫游宮闕,即於御筵開講《大品》,上及朝士,並游善焉”(《高僧傳》);在道教方面,司馬丕則聽信方士之言,服用丹藥,希望能長生不老,羽化成仙。就像吸食鴉片一樣,司馬丕漸漸上了癮,對丹藥有了依賴。

司馬丕之所以迷戀和服食丹藥,除個人原因外,應該也受其家族人員早逝的影響。司馬丕的祖父晉明帝活了二十八歲,父親晉成帝活了二十二歲,叔叔晉康帝活了二十三歲,堂兄晉穆帝活了十九歲,均屬英年早逝,給司馬丕心理上造成很大陰影。司馬丕是個傀儡,政治上難有大的作為,便希望能活得時間長一點。再者,司馬丕比權臣桓溫小二十九歲,只要能熬得過桓溫,不愁將來無出頭之日。

東晉是金丹煉製的瘋狂時期,金丹道教始祖葛洪就生活在此時。所謂丹藥,不過是由石鐘乳、白石英、石硫磺等礦物質外加雄黃、雌黃等煉製而成,有很大的毒性,一旦吃過量,很容易中毒而喪命。受葛洪《抱朴子金丹》中“其轉數少,其藥力不足,故服之用日多,得仙遲也。其轉數多,藥力盛,故服之用日少,而得仙速也”等言論的鼓惑,司馬丕根本不聽近臣的肺腑勸諫,一意孤行。

為了長生不老,司馬丕仍堅持服用丹藥,甚至一度“斷谷,餌藥以求長生”(《資治通鑒》),不吃飯,只服用丹藥,在幻覺中期待升仙。興寧二年(364年)三月,司馬丕一次性服食了過量丹藥,身體出現中毒反應,“服食過多,遂中毒”(《晉書》)。由於藥物毒性發作,司馬丕身體機能嚴重受損,不能臨殿聽政,褚太后只好出面臨朝攝政,“帝以藥發,不能親萬機,褚太后復臨朝攝政”(《資治通鑒》)。

為帝這幾年,司馬丕雖是個傀儡,手無實權,但畢竟是王朝最高首腦的象徵,尚能像模像樣地坐在龍椅上接受朝拜;如今病倒,連這點可憐的資格也被剝奪了。服食丹藥中毒,身體每況愈下,不過司馬丕並未因此而警醒自愛,懸崖勒馬,相反,他依然我行我素,甚至鼓動皇后和他一起服用丹藥,結果興寧三年(365年)正月,皇后王氏崩。一個月後,司馬丕也撒手人寰,走完了短暫人生之路。

司馬丕死後,沒有留下子嗣,褚太后下詔另立司馬丕同母之弟司馬奕承大統。其實,司馬丕原本是有皇子的,“興寧元年……九月……癸亥,以皇子生,大赦”(《晉書》),可惜這個皇子沒能活下來,應該是為司馬丕累年服藥所致。司馬丕死後,葬安平陵,無廟號,謚號哀帝。司馬丕,字千齡,意味千年、千歲,足見其祈壽之心,可惜他竟異想天開,吞食丹藥,自戕身體,短命而亡。

6、史上唯一一位坐過牢的皇帝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詮釋的這個道理,既適用於普通百姓,也驗證於尊貴帝王。漢宣帝劉詢,就是出生後遭遇家破人亡,幼年時經歷牢獄之災,少年時飽受民間疾苦,即位後低調務實,並把西漢王朝推向中興態勢的一位非常有作為的皇帝。

劉詢(前91—前49),原名劉病已,字次卿,漢武帝劉徹的曾孫,戾太子劉據的孫子,史皇孫劉進的兒子。劉詢出生後不久,就趕上了征和二年(前91)七月的那場有名的“巫蠱之禍”。由於漢武帝疑神疑鬼,由於江充苦苦相逼,由於蘇文顛倒是非,劉據兵敗自殺,劉據的生母衛皇后被逼自縊,劉據的愛妾、兒子、兒媳等人全部遇害,只有嗷嗷待哺的劉詢保住了一條活命,被關進監獄,即《漢書·宣帝紀》中記載的“曾孫雖在襁褓,猶坐收系郡邸獄。”劉詢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真正坐過牢的皇帝。

小小年紀就身陷囹圄,史所罕見。劉詢入獄時,還只是一個出生僅數月的嬰兒,加上劉據確有冤情,因此受到了廷尉監邴吉的保護。邴吉同情劉詢,不但挑選了兩名女囚輪流乳養劉詢,而且經常偷偷地送他一些衣服和食物。在邴吉的悉心照料下,劉詢倒也能健康茁壯的成長。四年後,也就是後元二年(前87)初,漢武帝聽說“長安獄中有天子氣”,於是下令處死所有犯人。危急時刻,邴吉緊閉牢門,據理力爭,劉詢才又一次保住了性命。不久,漢武帝病逝。漢昭帝劉弗陵即位後,大赦天下,劉詢才得以重見天日。

劉詢出獄後,邴吉將他送到了祖母史良娣的老家,太祖母非常可憐這個孤兒,不顧年老體衰親自撫養。邴吉又將劉詢遇赦的消息及時上報掖庭,掖庭為劉詢提供將生活費,還將劉詢的名字記入劉氏宗室族譜,這為劉詢將來登基創造了條件。當時的掖庭令張賀曾侍奉過劉據,因顧念主人的舊恩,所以對這位皇曾孫格外關照,甚至還自己掏錢讓劉詢去讀書受教育。因為受到了很多磨難,劉詢從小就勤奮好學、懂得節儉,而且性格爽朗,頗有俠士風範。此外,他還喜歡旅遊,到處感受生活。

漢昭帝去世後,權臣霍光立昌邑王劉賀為皇帝。劉賀不守禮儀,放縱婬亂,即位不足一月就被廢掉。接著,霍光又迎立混跡民間的劉詢為皇帝。那麼,霍光為何偏偏選中劉詢呢?筆者認為,其一,劉詢出自民間,根基薄弱,易於操控;其二,劉詢沒有處理朝政的經驗,便於霍光攬權;其三,劉詢的遭際博得了廣泛同情,“公孫病已立”的讖語就是人們思慕劉詢(劉病已)這種社會潮流的體現,民心如此,霍光也不敢逆流造次。元平元年(前74)八月,十八歲的劉詢正式登基,即漢宣帝。

劉詢明白,霍光既然有本事讓自己一步登天,也有能力讓自己萬劫不復。霍光每次站在身邊,劉詢就覺得無比恐懼,就像有人拿針扎他的背,成語“芒刺在背”的典故就出於此。為了自保,劉詢不得不韜光養晦,不得不對霍光隱忍不發,言聽計從。霍光試探性地提出“歸政”,他百般謙讓,“不受而委任之”;他要求大臣們的奏章先交給霍光過目,然後才御覽;每次上朝,他都要收斂笑容,以示禮貌。此外,劉詢還通過增封霍光食邑、封賞霍光子孫等方式,換得霍光的好感。六年後,霍光病逝,劉詢從沉默中爆發,徹底剷除了霍家勢力。

霍氏集團雖然被誅,但劉詢依然用“定萬世策以安社稷,天下蒸熟鹹以康寧”肯定了霍光的功德,並讚譽霍光“功如蕭相國”。蕭相國,即輔佐劉邦創業興漢的名相蕭何。功是功,過是過,劉詢分得很清楚。霍光掌權期間實施的一些有利政策,劉詢不但沒有禁止,反而一直在沿用。劉詢親政後,鑒於自己特殊的身份,做人做事一直非常低調,在位期間基本延續了“文景之治”時的“無為而治”,對內輕徭薄俺、整頓吏治、減輕刑罰,對外軟硬兼施、征服匈奴、收復羌族,這為西漢社會的政治安定和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劉詢自小案母雙亡,且長期生活在民間,因此他的很多施政帶有明顯的簡樸仁孝格調和親民愛民情結。本始四年,他詔令“損膳省宰,樂府減樂人”;地節四年,他詔令“導民以孝,是天下順”,要求“諸有大父母、父母喪者勿徭事,使得收斂送終,盡其子道”;本始三年,他詔令“民毋出租賦”。到了元康四年,全國糧食大豐收,“谷石五錢”,創下了西漢谷價的最低記錄。鑒於自己曾受牽連坐牢,劉詢還廢除了多項“連坐制”。在位期間,劉詢十次大赦天下,既體現了皇恩浩蕩,也和他當初坐過牢有關。

除了心繫下層百姓外,劉詢還是一個知恩圖報、情如磐石之人。邴吉因曾多次保護劉詢,後來被提拔為丞相。劉詢對邴吉非常尊重,邴吉病危時,劉詢還親自去看望他。劉詢在民間時,與民女許平君結為患難夫妻。劉詢即位後,霍光想讓自己的女兒霍成君當皇后,便指使大臣們對劉詢施加壓力。不過,劉詢雖然平日對霍光百依百順,但在立皇后的問題上卻非常果決。大臣們逼急了,劉詢便下詔“求微時故劍”,意思是說劉詢想找回未當皇帝時在民間使用的那把寶劍。劉詢富貴後,始終惦念著以前的結髮妻子,最終先立許平君為皇后。

劉詢執政時期,任用賢能,關心民生,“吏稱其職,民安其業”,使西漢的政治經濟從漢武帝后期的低迷恢復到了“文景”時期,史稱中興。黃龍元年(前49)冬,漢宣帝劉詢病逝,享年四十三歲,葬杜陵,廟號中宗。對於這位坐過牢、吃過苦、當過傀儡,卻又低調務實、頗有作為的中興之君,史學家班固用“推亡固存,信威北夷,單于慕義,稽首稱籓,功光祖宗,業垂後嗣”的美文,對劉詢予以高度讚揚。在“漢稱七制”中,劉詢也挺起腰板,與高帝、文帝、武帝、光武帝、明帝、章帝並駕齊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願與大家共勉之!

7、史上第一個立子殺母的皇帝

漢武帝立子殺母的故事:封建王朝在王位繼承過程中,母以子貴固然多有,立子殺母的現象也曾存在過,主要流行於北魏建國初期,其實此種作法濫觴於西漢之武帝,北周未進行。

公元前95年,劉徹往北部巡視,有諂媚者向他奏報,此地有祥雲裊繞,必有奇女顯現。嘗言“能三日不食,不能一日無婦人”的劉徹,立即命令逐家逐戶地搜查,終於在趙家找到趙鉤弋,此女美艷照人,秀色可餐。劉徹看到後龍心大悅,召趙鉤弋回宮,起造巨廈,置之於內,名之為“鉤弋宮”。那年,劉徹50多歲,趙鉤弋只十七八歲,老夫少妻,視之如寶。

趙鉤弋懷孕了。但凡女人都是“十月懷始,一朝分娩”,可是,趙鉤弋卻懷了14個月的胎,才產下一男兒。他便是漢昭帝劉弗陵。劉徹老年得子,樂不可支,他說:“唐堯帝便是懷14個月才出生的。”於是,又把“鉤弋宮”改名“堯母門”。

自從“巫蠱之獄”後,劉徹一直未立太子,他喜歡趙鉤弋所生的兒子,遂在其七歲的那年將其立為太子。這年,劉徹已近古稀之年,性格多疑,而趙鉤弋正當青春年華。公元前88年,劉徹有意找茬,給趙鉤弋安了個莫須有的罪名,將她處死。

漢武帝害怕因為漢昭帝年紀小而出現呂後專政那樣的事情,臨死前,還將所有為自己生過孩子的後宮女子,全部處死。

漢武帝賜死鉤弋夫人後,曾問左右隨從如何看待此事。隨從不解地說:“陛下既然要立她的兒子為太子,為什麼一定要殺了太子的母親?”漢武帝歎息,鄭重其事地說:“這種大事,不是一般愚魯的人所能瞭解的。歷代國家變亂,多由主少母壯所致,盛年的女主獨居難耐,往往婬逸亂政,結果弄得國家危亡。所以,立了她的兒子,就得忍痛殺了她。”

人們常言的古訓是“母以子貴”,在漢武帝這裡,“母以子貴”被終結了,換來的是“母因子禍”。

在漢朝歷史上,外戚干政是有先例的,並企圖改朝換代,漢武帝的老祖宗呂後在位時,大封呂氏,讓呂祿、呂產分掌南北軍,大權在握使得呂氏產生了代劉氏而自立的野心,這樣必然會遭到漢初立國功臣和劉姓王的強烈反對,呂後是清楚這一點,所以她在死前告誡呂祿等說:“高祖已定天下,與大臣約,曰'非劉氏王者,天下共擊之'。今呂氏王,大臣弗平。我即崩,帝年少,大臣恐為變,必據兵衛宮,慎毋送喪,毋為人所制。果然,在呂後死後,太尉周勃、丞相陳平等漢初功臣和劉姓王集團就誅產、祿,”悉捕諸呂男女,無少長皆斬之。

漢武帝創造的這種“立子殺母”制,被後來的一些朝代倣傚,竟一直延續了下去,成為封建時代的一大奇聞。在封建時代正統史學家的眼中,曾經主政的呂雉、武則天,雖也有潑向她們的污水,但因為她們在政治上的出類拔萃,也是可以與男性皇帝一樣被寫入“本紀”的。而漢武帝“立子殺母”,被盛讚的卻是漢武帝,因為他是為了社稷。同樣是對女性,評價為何有如此大的不同?說明他們看重的是政治,是治國之術,而對人的生命價值絲毫不看重。呂雉、武則天主政後有所作為,所以可以讚揚;而鉤弋夫人,不過是漢武帝晚年的一個嬪妃,只是一個生兒育女的工具而已,她為漢武帝生下了儲君,她的任務也就完成了,生命便可有可無。這樣的道理,當然是混賬道理,但卻也是那個時代的真實寫照。

鉤弋夫人被處死後,葬在雲陵。漢武帝心中還是很哀傷,便造了一座通雲台,希望鉤弋夫人能升天成仙,這多少還是說明他心中存有內疚。後來漢武帝病死,劉弗陵即位,是為漢昭帝,追封其母趙鉤弋為皇太后。

“立子殺母”從本質上說是一種殘酷的制度,一個又一個年輕母親的生命就此被葬送了;但不立子殺母,卻又真的造成了女主專權亂政,給國家帶來了禍害。 “立子殺母”究竟是耶非耶?恐怕憑一個簡單的“是”或“非”是很難斷言的。

8、史上唯一一個只有一個老婆的皇帝

中國皇帝的一大特點就是老婆多,其中佼佼者像唐玄宗和晉武帝之流,其後宮佳麗數量足可組建一個整編師。即使差到像光緒一樣慘,也有一後二妃共三人,所謂一夫一妻似乎永遠跟皇帝們無關。其實不然,中國的幾百位皇帝中還真有一個一生只娶一個老婆的皇帝,他就是明孝宗——朱祐樘,其唯一的妻子就是張皇后。

朱祐樘之所以會這樣,和他的苦難童年有著莫大關係。朱祐樘,是明朝的第九代皇帝。憲宗的第三子。憲宗在位23年生前寵幸貴妃萬氏。這萬貴妃比憲宗大了十多歲,自小侍候憲宗,萬妃生的並不美,史稱其是腰如水桶,面貌活拖拖一個大媽。可在憲宗面前卻是“三千寵愛在一身,六宮粉黛無顏色。”

憲宗的母親周太后曾奇怪的問憲宗為甚麼寵愛萬氏,憲宗答曰,有萬氏在,睡的才安穩。後人有說憲宗患有疝氣病,而萬貴妃擅長按摸,憲宗所以離不開她。萬貴妃年輕時曾經懷孕過一次,可惜流產掉了,以後因為年齡的問題再也未能生育。萬貴妃因此傷心欲絕,把一腔憤怒都發洩到了其它妃子身上,凡懷孕的都被她暗中下毒或找罪名殺死,連太子也未能逃出毒手。

到憲宗成化六年,憲宗連一個子嗣都沒有了。成化三年,憲宗曾寵幸過一個身份低微的宮人紀氏。紀氏懷孕後被萬氏得知,派人加害,紀氏的人緣很好,派來的宮人不忍下手,回報萬妃時就謊稱是肚內長了瘤子而不是懷孕,這樣紀氏偷偷生下了後來的皇子朱祐樘。在一眾宮女的呵護下,小皇子長到了6歲,這件事在後宮廣為流傳,可萬貴妃始終恍然不知。

憲宗的兒子接連死去,憲宗為此神傷不已。憲宗九年的一日,年已三十的憲宗召太監張敏替自己梳理頭髮,憲宗望著鏡中自己憔悴的面龐,憂慮的對張敏說年紀大了,可還沒有太子。張敏馬上拜服於地,講出了紀氏生子的事。一旁的司禮監太監懷恩也為張敏作證。憲宗聽罷大喜,即召人迎取小皇子。

小皇子十分乖覺,見到憲宗即叩首稱父親。憲宗隨即傳喻內閣,告知皇子出生之事並大赦天下。萬貴妃聞訓哭的死去活來,恨的牙跟緊咬,發誓報負並很快下毒手害死了紀氏,太監張敏知道自己最終定然不免,也吞金自盡了。年輕的祐樘卻命大福大,很快(1475年)被立為太子並被周太后抱回後宮撫養,萬貴妃幾次欲加害均未得逞。祐樘在周太后的呵護下茁壯成長,讀書寫字,講經研武,終於為以後成為一代名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次萬妃請太子去其宮內玩,進上點心若干,祐樘不食,曰恐有毒。萬妃大恐,思忖憲宗百年後自己定然難逃一死,便大肆在憲宗面前抵毀祐樘。這時憲宗已有好幾個皇子了,在廢立太子上還是游刃有餘的。在萬妃和太監梁芳的一再勸說下憲宗終於決定易儲,召來司禮太監懷恩擬旨,不料懷恩以頭碰地,死拒不從,憲宗無奈,罷了懷恩的司禮監掌印,欲繼續易儲。風雨飄搖之際,東嶽泰山地震,欽天監奏報地震與太子有關,憲宗迷信,怕惹得天怒人怨,總算擱下了易儲的念頭。

萬妃謀奪儲位不成,於憲宗二十三年春一病不起,不久就鬱鬱而終了。憲宗得信,頹然歎道,萬妃去了,我也活不長了,是年四月,憲宗果然患病,七月召太子輔政,八月憲宗駕崩,追隨他心愛的萬妃於地下去了。孝宗祐樘繼位,年號弘治。

孝宗自幼經歷坎坷,九死一生。所以即位後廉潔而賢明,尤其是在私生活方面,終其一世身邊只有張皇后一人,再無一個嬪妃。孝宗和張皇后是患難之交,一對恩愛夫妻。兩人每天必定是同起同臥,讀詩作畫,聽琴觀舞,談古論今,照夕與共。這不經意間的舉動,創造了古往今來一個特殊的紀錄,也算是朱祐樘作為一代明君的佐證之一

9、史上唯一葬入宦官墓穴的皇帝

“天道易兮我何艱!棄萬乘兮退守蕃。逆臣見迫兮命不延,逝將去汝兮適幽玄!”這支被魯迅先生評價為“漢宮之楚聲”的悲歌,是東漢廢帝劉辯臨終前與愛妃唐姬的訣別之音。與心愛之人作了人生最後告別後,劉辯隨即含淚飲鴆而亡,一代帝王就此殞命。當年,他的老祖宗劉邦曾逼迫西楚霸王項羽含恨別姬,那是何等威武;而今,他卻被董卓逼到如此田地,真可謂劉漢王朝沒落後的悲哀。

劉辯(176年—190年),漢靈帝之長子,生母為何氏。何氏出身屠戶之家,靠賄賂選辟才得以入宮,初為宮女,後來生了皇子劉辯後,地位不斷攀升,從貴人成為皇后,其兄長何進也躍居大將軍之職。在劉辯之前,漢靈帝曾有數子,均早夭。為了好養活,劉辯從小就養在道人史子眇的家裡,不敢叫他的本名,稱他為“史侯”。繼劉辯之後,王美人又為漢靈帝生一子劉協,自小由漢靈帝之母董太后撫養。

隨著何氏兄妹勢力的做大做強,朝中立劉辯為太子的呼聲很高。劉辯沒受過嚴格的宮廷禮儀教育,禮節和氣質遠不如劉協,所以漢靈帝很喜歡劉協,而不喜歡劉辯,覺得他“輕佻無威儀,不可為人主”《後漢書》,但迫於何氏家族勢力和皇子長幼次序,故至死沒有立太子。中平六年(189年)四月,漢靈帝駕崩後,劉辯在舅舅何進的強勢擁立下當上皇帝,劉協被封為渤海王,後改封陳留王。

劉辯即位後,東漢高層看似風平浪靜,實則暗流湧動。何進掌握大權,作威作福,朝廷比漢靈帝時更加黑暗。宦官、上軍校尉蹇碩因受漢靈帝托付,也為了一己之私,以“帝(劉辯)輕佻不德……欲……立渤海王(劉協)”(《後漢紀》),何進見蹇碩心懷不軌,瞅準機會果斷將蹇碩誅殺。恨屋及烏,何進隨即又把屠刀伸向蹇碩的同類,準備製造一場屠盡所有宦官的血腥事件,肅清宦官勢力。

不料,還沒有等何進下手,便走漏了風聲,宦官張讓等人先下手為強,設計將何進殺死。何進的下屬將領袁紹等人見何進被殺,率軍闖宮報仇,大開殺戒,見到宦官就殺,兩千多名宦官死在血泊中。張讓、段圭等人見勢不妙,劫持劉辯、劉協逃離皇宮。不久,張讓、段圭被盧植追兵斬殺,其餘的宦官投河自盡。期間,劉辯缺衣少食,風餐露宿,吃了不少苦頭,而最大的厄運卻是遇到了董卓。

董卓雖然一介武夫,性格粗野,但頗具敏銳嗅覺和投機意識。董卓是何進請來誅殺宦官勢力的幫手,途中聽說宮中有變,劉辯被劫,立馬前去迎駕,想以此撈取日後立足朝廷的政治資本。顛沛流離中,劉辯不知董卓率軍前來之意,內心恐懼,嚇的哭泣流淚,與董卓對話也磕磕絆絆,語無倫次,倒是劉協神色從容,對答如流,對宮變經過無一絲遺漏。董卓此時已有了廢掉劉辯而立劉協的念頭。

回宮後,劉辯大赦天下,改元“昭寧”,取扁明、安定之意,但這無法阻擋董卓亂政的步伐。董卓在成功收編了何進的部將兵力後,與其原先的西涼兵合為一處,實力大增,尤其是在殺掉丁原,得到萬夫不當的大將呂布後,更是不可一世,內心變得更加強大。劉辯改元後的第三天,董卓主持群臣大會,申明劉辯年幼愚昧,不配當一國之君,接著逼迫何太后下詔書廢劉辯為弘農王,另立劉協為皇帝。

廢劉辯,立劉協,董卓之所以有此廢立之舉,筆者認為原因有三。其一,劉辯“天姿輕佻,威儀不恪”,給董卓的第一印象非常差;其二,董卓與董太后同姓,劉協是董太后所養,董卓認為劉協是本家,且劉協時年九歲,比劉辯小,更容易控制;其三,董卓初入宮廷,根基不深,群臣不服,通過廢立皇帝提高自己的威望。劉辯被廢後,北面稱臣,“太后鯁涕,群臣含悲,莫敢言者”(《資治通鑒》)。

董卓擅自廢立,禍國亂政,加之其恣意妄為,引發“豪傑多欲起兵討卓者”《資治通鑒》。因擔心群雄以迎廢帝劉辯復位為名討伐自己,董卓決定將劉辯害死。初平元年(190年)正月,董卓派人進獻毒酒給劉辯,並逼迫他喝下去。劉辯自知難逃此劫,含淚“與妻唐姬及宮人飲宴別”《後漢書》,上演了一出“弘農別姬”。這位曾經名義上是東漢帝國最高首腦的廢帝最終死於非命,時年十五歲。

以什麼規格為劉辯下葬是個問題,劉協雖念及手足之情,但難免要看董卓臉色;再者,劉協和劉辯還有一些歷史過節。當年,王美人懷劉協時,何皇后為保兒子劉辯的地位,曾逼迫王美人墮胎,王美人“畏後,乃服藥欲除之(劉協),而胎安不動”,幸虧胎氣異常穩固,劉協才得以出生見天日。後來,王美人生下劉協後,氣急敗壞的何氏“遂鴆殺美人”(《後漢書》),致使劉協自幼無母。

種種因素,劉協不能也不想為劉辯厚葬。當年二月,劉協下詔“葬弘農王於故中常侍趙忠成壙中,謚曰懷王”《後漢書》,即將劉辯葬於已故宦官趙忠生前為自己修成的墓穴。趙忠是漢靈帝時期著名的“十常侍”之一,漢靈帝常說“趙常侍乃我母”,對趙忠等人寵信有加。後來,趙忠在宮變中被袁紹誅殺棄屍,其成壙也就成為一座空墓。把劉辯葬入趙忠墓穴,是劉協對這位皇兄的侮辱和報復。

一代帝王死後竟葬於宦官之墓,好在還有歷經戰亂的唐姬在墓園中與他相伴。劉辯死前,曾對唐姬說,“卿王者妃,勢不復為吏民妻,幸自愛!”(《詩女史纂》),讓唐姬為他守節,不能再嫁人。劉辯死後,唐姬“歸鄉里。父會稽太守瑁欲嫁之,姬誓不許”。後來,董卓部將李傕“略得姬。傕因欲妻之,固不聽”。劉協聽說後,下詔“迎姬,置園中,……拜為弘農王妃”(《後漢書》)。

10、史上做太子時間最長的皇帝

君權體制下,太子是個非常特殊的角色,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地位顯赫,身份尷尬,既是皇帝的寵兒,又是皇帝的憂患,如果擺不正位置,表現得太過鋒芒,皇帝說你不講政治,目中無君,甚至猜忌你圖謀不軌,搶班奪權;那些覬覦儲君之位的兄弟們也會伺機使壞水,下絆子,明爭暗鬥,趁火打劫,無不想取而代之。上有皇帝壓著,外有兄弟盯著,稍有不慎,觸犯天威,輕則受責、被廢,重則囚禁、被殺。總之,太子這差事最難干。

當太子,除了處處留心,加倍小心,還要做好論持久戰的準備。當三五年太子,咬咬牙也就過去了;當幾十年太子,身體能否扛得住,地位能否保得住,要看其造化。歷史上,當太子超過二十年的不在少數,有的身子弱,沒能熬過皇帝,如南梁蕭統、明朝朱標有的因為受到猜忌,遭到構陷,不是被殺就是被廢,如西漢劉據、唐朝李瑛、清朝胤礽。與他們相比,唐朝李誦做了二十六年太子最終修成正果,成為歷史上做太子時間最長的皇帝。

李誦(761—806),唐德宗長子。大歷十四年(779)十二月,唐德宗詔立李誦為太子。李誦頗具文采,喜歡各種技藝學術,擅長隸書,每逢唐德宗做詩賜給臣屬,必由李誦書寫。李誦的武功不錯,而且能處亂不驚。建中四年(783)十一月,唐德宗因“涇原兵變”出逃奉天(今陝西乾縣),李誦“執弓矢居左右”(《舊唐書》)。面對叛軍的圍逼,李誦“身先禁旅,乘城拒戰”(《新唐書》),帶領將士取得了奉天保衛戰的勝利。

雖然文武雙全,聲望很高,但李誦的太子生涯並非一帆風順。發生在貞元三年(787)八月的郜國公主之獄,就險些把他推向滅頂的深淵。郜國公主是唐肅宗之女,她的女兒蕭氏是李誦的太子妃。丈夫死後,郜國公主仗著地位特殊,不僅與外臣私通,與朝臣暗中往來,甚至行巫蠱之術。唐德宗聞訊後,懷疑李誦從中生事,於是萌生了改立太子的念頭,“幾廢者屢矣”(《新唐書》),幸虧老臣李泌據理力爭,才使李誦的太子之位得以保全。

此後,原本就小心翼翼的李誦更加謹慎。唐德宗執政後期,整頓朝政的宏圖大志已成泡影,只得步步妥協退讓。政治上的失意,使唐德宗自甘墮落,朝廷上下奢侈享樂、得過且過的風氣日盛一日。有一次,朝廷在魚藻宮舉辦宴會,絲竹間發,鶯歌燕舞,唐德宗歡喜異常,不禁回頭問李誦“今日何如”,今天這氣氛不錯吧?對於唐德宗的荒婬行經,李誦引用《詩經》中“好樂無荒”(《新唐書》)一句來回答,雖未直言以對,卻也暗露不滿。

為太子期間,李誦親身經歷了藩鎮叛亂的混亂和烽火,耳聞目睹了朝廷大臣的傾軋與攻訐,在政治上逐漸走上了成熟。二十六年中,李誦只對一件政事發表過意見,即阻止唐德宗任用奸猾之徒裴延齡、韋渠牟為宰相。李誦“每候顏色,陳其不可”,在唐德宗心情好的時候,從容論爭,指出這二人不能重用。最終,裴、韋“二人者卒不得用”(《新唐書》),故韓愈對李誦有“居儲位二十(余)年,天下陰受其賜”(《舊唐書》)之贊。

作為太子,作為大唐帝國的日後掌舵人,李誦對當時的國家、朝廷狀況憂心如焚。李誦雖然暗中關注朝政,經常私下裡與心腹之人談論國事,但對諸多弊政卻無能為力。有話不敢說,有抱負不能施展,多年提心吊膽的儲君生活,使李誦精神壓抑,心理憂鬱,身體狀況也很不樂觀。貞元二十年(804)七月,憂國憂民的李誦突患中風病,癱瘓在床,口不能言,遍訪名醫無效。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唐德宗去世,李誦即位,是為唐順宗。

李誦即位後,雖然臥病在床,但還是立即起用了王伾和王叔文,以及柳宗元、劉禹錫等人改革弊政。早在唐德宗時,宦官就常以皇宮採集物品為名,對人民進行掠奪,稱為“宮市”;一些地方官員為了討好皇帝,有的每月向皇帝進奉錢財,有的每日進奉一次,藉以搜刮民脂民膏,民怨極大。李誦革新的第一把火,就是下令廢除“宮市”,取消“月進”、“日進”,杜絕內外奢侈腐朽之風,並減免了兩稅之外的一切苛捐雜稅,減輕人民負擔。

早在做太子的時候,李誦對藩鎮割據,特別是宦官專權的禍害已有深刻的認識。為此,李誦選拔老將范希朝、韓泰掌管禁軍,並籌劃奪取宦官的兵權。限制宦官、藩鎮的措施,遭到了宦官集團和藩鎮勢力的聯合反對。當時,李誦的中風病已經很嚴重,“疾久不愈”,而且“失音,不能決事,常居宮中施簾幃”(《資治通鑒》),許多革新的詔令都是通過內侍太監和后妃向外臣傳達,然後再頒發。這樣,就為俱文珍等權Yan提供了反攻的借口。

當年八月,以俱文珍為首的宦官聯合朝廷守舊派官員陰謀策動宮廷政變,打算擁立太子,廢黜李誦,以打擊革新派。與此同時,不少節度使也紛紛上表朝廷攻擊王叔文等人,與俱文珍等宦官內外呼應,陰謀廢立。在一片反對聲中,李誦不得不讓太子李純監國,不久又被迫禪位太子,自稱太上皇帝。元和元年(806)正月,李誦被李純尊為“至德大聖大安孝皇帝”,成為第一個初次加七字尊號的唐朝皇帝。不久,李誦病死,享年四十六歲。

李誦做了二十六年太子,快熬出頭時偏偏得了病,當皇帝不足八個月就被搞下台,可謂人生悲催,命運多舛。然而,李誦卻是一個既有雄心又有才幹的皇帝,在短短的八個月中,他貶斥貪官,廢除宮市,停止鹽鐵進錢和地方進奉,並試圖收回宦官兵權,對唐朝影響巨大,其政績可圈可點,其膽略可歌可泣。韓愈稱讚他“性寬仁有斷,……寢疾踐祚,……而能傳政元良,克昌運祚”,並用一個“賢”概括了其短暫而偉大的執政生涯

《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