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未解之謎 西遊記的作者是誰?

西遊記作為我國最為知名的書籍,可以說幾乎家喻戶曉,尤其是孫悟空的故事,令很多孩童都知曉。加之88版西遊記的熱播,導致西遊記成為中外知名度最高的小說之一,但是西遊記中有一些謎團其實也曾牽引很多人前去探索,這些謎團的解開或許更有助於西遊記從故事走向研究的道路。

作者何人——吳承恩不是西遊記作者?

西遊記作者是誰,估計一萬個人都會說是吳承恩,可是事實上卻並不一定,由於現存明刊百回本《西遊記》均無作者署名,最早的版本為金陵世德堂本(明萬曆二十年),署“華陽洞天主人校”,首有陳元之序,這便給《西遊記》作者是誰留下空間。

清初道士汪象旭刻《西遊證道書》時,也把《西遊記》歸於丘處機(丘處機寫過《長春真人西遊記》一書所作。隨後,清代很多學者都持此說,如陳士斌《西遊真詮》、張書紳《新說西遊記》、劉一明的《西遊原旨》、張含章的《通易西遊正旨》等,《西遊記》作者是丘處機遂成為清時的主流說法。

不過,此說在清代便有人提出懷疑。根據天啟年間《淮安府志》,和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中肯定了“吳承恩說”,“實則作這《西遊記》者,乃是江蘇山陽人吳承恩。”胡適在《西遊記考證》中也持此觀點。經過兩位大師的肯定,“吳承恩說”在20世紀基本成為定論。

其實,在20世紀,時不時也有人對“吳承恩說”發出質疑,提出新說。代表性的有俞平伯的《駁〈跋銷釋真空寶卷〉》、(日)太田辰夫的《西遊記雜考》、章培恆的《百回本〈西遊記〉是否吳承恩所作》。,對《西遊記》作者的考證引起諸多人的興趣,提出的觀點不下六種:李春芳說、陳元之說、全真道士說、魯王朱觀火定說、周王朱睦木摯說、樊山王府諸人說等。這些說法,多屬推測,均拿不出令人信服的證據。

“吳承恩說”也存在著如《淮安府志》中提到的“《西遊記》不一定是現流傳的這部小說《西遊記》,或許是另部書,因為清初人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將其列入輿地類,而此書很可能不是小說”等等疑點。也就是說吳承恩或許寫了《西遊記》但是這本書和徐霞客遊記一樣是一本地理志,因此吳承恩究竟是不是我們看到的《西遊記》的作者,並不一定。

西遊記的作者是誰

西遊記的作者一直被認為是吳承恩,這也只是魯迅、胡適等人根據明朝天啟年間《淮安府志》上所載,又據前人所論,推定淮安吳承恩是小說《西遊記》的作者。而明清時期各種版本的西遊記都是沒有署名的。

關於西遊記的作者是誰至今也沒有真正的結論。而學術界對於西遊記作者有三種說法,一是吳承恩,二是李春芳,三是丘處機。

吳承恩

不少文學家認為西遊記的作者是吳承恩,吳承恩出生於淮安,生於一個由學官淪落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貧。吳承恩自幼聰明過人,可惜兩次考科舉不利,直到中年才補上“歲貢生”出任長興縣丞,由於看不慣官場的黑暗,不久憤而辭官,後流寓南京,長期靠賣文補貼家用。晚年因家貧,貧老以終。

吳承恩自幼喜歡讀稗官野史,熟悉古代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官場的失意,生活的困頓,使他加深了對封建科舉制度、黑暗社會現實的認識,促使他運用志怪小說的形式來表達內心的不滿和憤懣。

而證明吳承恩就是西遊記作者最重要的原因則是關於《西遊記》各文本中方言的研究,1980年以後這方面的研究有突破性進展,幾乎無可辯駁的證明了吳承恩就是西遊記的作者。

張春芳

有不少學者認為西遊記真正的作者是明代“狀元宰相”李春芳。他們認為吳承恩沒有寫作《西遊記》的內學底子,而狀元出生的李春芳愛好民間文學喜歡志怪故事與聽說書,加上他的朝野經歷,寫作一部《西遊記》是不成問題的。

認為《西遊記》是李春芳所寫的學者大都從詩文、明代制度等出發,從而艱難地找出蛛絲馬跡。其實,《西遊記》中多處顯露興化的影子,比如方言,當然,堅持淮安吳承恩說的人也可以說那是淮安方言,興化方言與淮安方言有不少共通的地方,何況是明代的官話。

李春芳的身上有太多與西遊記相似的地方,比如李春芳說東勝神州,是因為李春芳的父親家住在興化東門外的勝湖裡,從勝湖裡到東門大碼頭沿水路向東到達得勝湖,相傳那湖心裡住著一位白龍王,很容易讓人聯想起孫悟空的龍宮借寶。又比如,得勝湖一帶過去種著許多瓜果,其中有一種興化特有的水果珍品,叫作“露果”,它生長在地裡,培養方式十分奇特,這讓我想起了五莊觀的人參果。

還有興化出產露果的地方叫王莊,王字多一豎就變成五字,她還曾經為興化北門的觀音閣寫過碑記,而觀音閣裡的觀音像有一套彩繪的千佛衣,這與唐僧得到觀音贈送袈裟,禍起觀音閣的老和尚貪慕袈裟的情節和興化觀音閣有沒有關係?還有,在明代朝廷強迫興化替國家養馬數百匹,作為一位體恤民情的宰輔,李春芳會不會暗用“弼馬溫”諷刺這種無理的養馬政策?這些相似之處不可能都是巧合。這些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據李春芳的嫡系後代說,八字橋的李氏元老府裡曾藏著一套寶書,正是明代最早版本的一套《西遊記》,但是文化大革命抄家抄沒了,知道內情的李氏後人也漸次凋零。於是,直到現在,《西遊記》的作者是不是興化李春芳,還是一個有待解決的謎團。

丘處機

丘處機是元朝道家真人,如果你讀過射鵰英雄傳,就一定知道他。之所以有學者認為丘處機是《西遊記》真正的作者,源於《西遊記》中的主題與丘處機創建的全真教內丹學說相符合。元中期之後,在宗教活動中,全真教道士重回民間,接續王重陽、馬鈺的傳統,隱修丹道。

而《西遊記》中隱含了大秘密,它其實是一本揭示生命修行修煉的指導經典。五位取經者代表了生命的五種特性:心、意、性、命、欲,還吻合了金木水火土五行屬性,系融合佛、道、易的大道學問。取經歷程中遭遇的每一難均預示了修行過程中的障境。作為該本書的作者,如果沒有足夠的修為經歷和功力,沒有對生命真實真相的洞見是難以想像的。書中很多偈子須是開悟者才說得出的,沒有對佛法的足夠印證是不可能的。很多地方均是道教內丹修為的要點,沒有對道家修真的足夠見地也是不可能的。

而吳承恩只是一位儒生,鬱鬱不得志。盡避能詩文,善雜記,但他沒有接觸過玄門釋宗,其藏書也多是書畫法帖,沒有佛、道之書,更不要說讀過《道藏》了,所以,不少學者認為元代的丘處機似乎更具這個歷程,道家延及後世對佛家特別是禪宗也多有貫通,強調性、命雙修,以前道家祖師更偏重於修命體,丘處機極有可能是西遊記的最初創作者。而吳承恩可能是後來的加工者之一。

《西遊記》作為一部累積型的小說,經過一百餘年數代人的努力,由元代的話本、雜劇演化成“凡二十卷數十萬言有餘”的複雜小說,在西遊記文本系統之中,必定發生過一次革命,由民間說書藝人、文人或者是有高妙的文學修養的道士,將簡單的西遊取經故事,演繹成汪洋恣肆的《西遊記》小說。

西遊記未解之謎 那些不為人知的西遊記故事

西遊記未解之謎:西遊記,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大家家喻戶曉的中國古代一部浪漫主義長篇神魔小說,《西遊記》在思想境界和藝術境界上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謂集大成者。而且又有多少人想過,其實西遊記裡面有許多我們所不知道的秘密在其中,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羅列一下。

《西遊記》講的是什麼故事

《西遊記》的故事家喻戶曉,表面上看講的是唐僧取經,師徒四人不畏艱險戰勝困難,終成正果。但細看此書,裡面有違邏輯,前後矛盾的地方實在是太多了,根本無法用常理解釋,比如大鬧天宮的孫悟空怎麼就鬥不過妖怪?妖怪捉了唐僧怎麼就不吃?唐僧為什麼要取經?取經有什麼作用?等等。於是,民間就有這樣一句俗語:“看了西遊記,說話象放屁。”

可是,作者吳承恩老先生會有那麼弱智嗎?

吳承恩小時候勤奮好學,一目十行,過目成誦。精於繪畫,擅長書法,愛好填詞度曲,對圍棋也很精通。《淮安府志》載他“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為詩文下筆立成。”

可見,《西遊記》中有違邏輯的地方一定是吳老先生刻意留下的“玄機”。

那麼,《西遊記》究竟講的是什麼故事呢?

是在傳“道”?或是在宏“佛”?我們從《西遊記》中看不到道家的清淨無為,同樣,也看不到佛家的善惡相報。我們所能看到的只有鬥法,反抗,奮力,掙扎,充滿了向目標前進的張力。

因此,我們可以十分肯定的說,《西遊記》既沒有宣傳道家,也沒有宏揚佛法。而講的是“造化”的故事,講的是“造化怎樣弄人”的故事。

全篇第一回,開宗明義,詩曰:

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遊釋厄傳》。

《西遊釋厄傳》即《西遊記》。

要想知道“造化會元功”,就得看《西遊記》。

功:指功能,功用,力量,變化,作用,等等。

會元:指時間。一元分為12會,一會有一萬八百年,一元有十二萬九千六百年。就像一天有12個時辰,一年有12個月一樣。

造化:一指自然界的發展繁衍,創造演化,一指命運、運氣,造化弄人。

命運、造化究竟是怎樣弄人的呢?

讀《西遊記》能更好的幫助我們瞭解人生的命運與造化。

唐僧為什麼要取經

《西遊記》講的是唐僧取經。

那麼,唐僧為什麼要取經?取的是什麼經?取來經幹什麼用?這個經到底有什麼作用?這些曾是兒時看《西遊記》時留下的種種疑問。

到如來佛那兒,當然取的是佛經,這個應該很好理解。可唐僧為什麼要去取?有何目的,有何動機,這就值得研究一番了。

俗話說:“人無利,不早起。”人,一個正常的人,做任何一件事,都是要經過考慮,抉擇的。凡考慮,抉擇都是遵循“利益最大化”的原則進行的。

唐僧去西天取經,既然他已經做出了這樣的抉擇,我們就可以認定:這是他的最佳選擇!

可是,他的這個最佳選擇卻是在極不情願的情況下做出的。不知道各位看出來沒有。

唐太宗辦水陸法會,要選舉一名有大德行的人來作壇主主持人,眾人選舉出了陳玄奘法師。玄奘法師的父親陳光蕊中狀元,官拜文淵殿大學士,母親更牛,是開國原勳殷開山丞相的女兒,標準的高幹子弟,太宗皇帝查得他“根源又好,德行又高”。於是太宗喜道:“果然舉之不錯,誠為有德行,有禪心的和尚。朕賜你左僧綱、右僧綱、天下大闡都僧綱之職。”玄奘頓首謝恩,受了大闡官爵。

“根源又好”,這是真的。

“德行又高”,這從哪兒說起呢?看不出來,作者只說“這個人自幼為僧,出娘胎,就持齋受戒。”

可以看出來的是:陳玄奘這個人很單純,很單純。我不知道用什麼詞來形容了。

菩薩送來兩件寶物“錦闌袈裟,九環錫杖”,袈裟賣五千兩,錫杖賣二千兩,我們看有錢的愚僧是怎麼說的:是瘋子,是傻子!這兩件粗物,就賣得七千兩銀子?穿上身就是長生不老,成佛作祖,也值不得這許多!

就是皇帝唐太宗也問:“有何好處,就值許多?”

可見挺貴的,合人民幣約700000元了。

盡避貴,唐太宗還是說“朕買你這兩件寶物,賜他(玄奘)受用。”

太宗宣玄奘入朝:“求證善事,有勞法師,無物酬謝。願送錦闌異寶袈裟一件,九環錫杖一條。今特召法師領去受用。”玄奘叩頭謝恩。

太宗道:“法師如不棄,可穿上與朕看看。”

玄奘遂將袈裟抖開,披在身上,手持錫杖,侍立階前。君臣個個欣然,文武人人喝采。

待玄奘穿了袈裟,持了寶杖,太宗又賜他兩隊儀從,著多官送出朝門,教他上大街行道,往寺裡去,就如中狀元誇官的一般。這位玄奘再拜謝恩,在那大街上,烈烈轟轟,搖搖擺擺。你看那長安城裡,行商坐賈、公子王孫、墨客文人、大男小女,無不爭看誇獎。俱道:“好個法師,真是個活羅漢下降,活菩薩臨凡!”玄奘直至寺裡,僧人下榻來迎。一見他披此袈裟,執此錫杖,都道是地藏王來了,各各歸依,侍於左右。玄奘上殿,炷香禮佛,又對眾感述聖恩不已。

最後,菩薩對太宗皇帝說,你辦的這個水陸法會跟本就不行!你請的法師只會講小乘教法,不起作用的。我有大乘佛法三藏才是真經,可以度亡脫苦,壽身無壞。

太宗正色喜問道:“你那大乘佛法,在於何處?”

菩薩道:“在大西天天竺國大雷音寺我佛如來處,能解百冤之結,能消無妄之災。”

太宗馬上叫法會暫停,待朕差人取得大乘經來,再重做法事。當時在寺中問曰:“誰肯領朕旨意,上西天拜佛求經?”

這下好了!

玄奘是吃了人家的嘴軟,拿了人家的手軟,推也推不掉的,躲也躲不脫了,只得上前施禮道:“貧僧不才,願效犬馬之勞,與陛下求取真經,祈保我王江山永固。”

注意,他說的是“願效犬馬之勞,與陛下求取真經。”

可見,玄奘法師壓根都沒有取經的願望與念頭。談不上什麼修行,也談不上什麼覺悟,更談不上什麼普度眾生,僅僅只是因為我貪了你的小便宜,不得已要還你一個人情,那就只有替你賣一回命了!

唐王大喜:“法師果能盡此忠賢,不怕程途遙遠,跋涉山川,朕情願與你拜為兄弟。”玄奘頓首謝恩。唐王果是十分賢德,就去那寺裡佛前,與玄奘拜了四拜,口稱“御弟聖僧”。

玄奘感謝不盡道:“陛下,貧僧有何德何能,敢蒙天恩眷顧如此?我這一去,定要捐軀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經,即死也不敢回國,永墮沉淪地獄。”

唐王果真是十分賢德,把個玄奘師傅感動的連毒誓都發了。

玄奘回到寺裡。幾個徒弟早聞取經之事,都來相見,因問:“發誓願上西天,實否?”

玄奘道:“是實。”

他徒弟道:“師父呵,嘗聞人言,西天路遠,更多虎豹妖魔。只怕有去無回,難保身命。”

玄奘道:“我已發了弘誓大願,不取真經,永墮沉淪地獄。大抵是受王恩寵,不得不盡忠以報國耳。我此去真是渺渺茫茫,吉凶難定。”

不得不啊。我現在已經沒有選擇了。拿了人家的手軟,不得不為人家賣命啊

唐太宗地府還魂

上回說了,不是唐僧要取這個經,而是唐太宗要取這個經。

唐太宗要這個“經”究竟想幹什麼用?還得從“唐太宗地府還魂”說起。

我們知道,普通人死了,都是由鉤魂使者,黑白無常,牛頭馬面之類的角色拿腳燎手銬把你強拉硬扯去的。

而皇帝唐太宗死了則不同,是閻羅殿的大管家崔判官親自跑來接的!只見他跪拜路旁,口稱:“陛下,赦臣失誤遠迎之罪!”二人正說間,只見一對青衣童子,執幢幡寶蓋,高叫道:“閻王有請,有請。”

看樣子,是閻王有請在先,崔判官是在得到消息後搶了先。

到了陰曹地府,首先遇到的是他的老頭子李淵,哥李建成,弟李元吉,叫道:“世民來了,世民來了!”那建成、元吉上來就揪打索命。太宗躲閃不及,被他扯住。幸有崔判官喚一青面獠牙鬼使,喝退了建成、元吉,太宗方得脫身而去。

閻王,共計有十殿閻王:秦廣王、楚江王、宋帝王、仵官王、閻羅王、平等王、泰山王、都市王、卞城王、轉輪王。

這十殿閻王全部都出了森羅寶殿,控背躬身迎迓太宗。

十王道:“陛下是陽間人王,我等是陰間鬼王,分所當然,何須過讓?”

十殿閻王對殺人如麻的唐太宗,真是客氣啊!

秦廣王道:“急取簿子來,看陛下陽壽天祿該有幾何?”崔判官急轉司房,將天下萬國國王天祿總簿,逐一檢閱,只見大唐太宗皇帝注定貞觀一十三年。崔判官急取濃墨大筆,將“一”字上添了兩畫,將簿子呈上。十王看時,見太宗名下注定三十三年,閻王驚問:“陛下登基多少年了?”太宗道:“朕即位,今一十三年了。”閻王道:“陛下寬心勿慮,還有二十年陽壽。此一來已是對案明白,請返本還陽。”

十閻王差崔判官、朱太尉二人,送太宗還魂。

崔判官順便做了一次導遊,帶著唐太宗參觀了一次地府。

到了十八層地獄,處處俱是悲聲振耳,惡怪驚心。一個個被緊綁牢栓,赤髮鬼、黑臉鬼,長槍短劍;牛頭鬼、馬面鬼,鐵簡銅錘。只打得皺眉苦面血淋淋,叫地叫天無救應。

太宗心中驚慘。

過了奈河橋,又到枉死城,只聽哄哄人嚷:“李世民來了,李世民來了!”太宗聽叫,心驚膽戰。見一夥拖腰折臂、有足無頭的鬼魅,上前攔住,都叫道:“還我命來,還我命來!”

慌得那太宗藏藏躲躲,判官道:陛下,那些人都是那六十四處煙塵,七十二處草寇,眾王子、眾頭目的鬼魂;儘是枉死的冤業,無收無管,不得超生,又無錢鈔盤纏,都是孤寒餓鬼。陛下得些錢鈔與他,才能救你。

太宗空身到此,那裡有錢?便立一約,借得金銀一庫,著太尉盡行給散。

判官復吩咐道:“這些金銀,汝等可均分用度,放你大唐爺爺過去,他的陽壽還早哩。我領了十王鈞語,送他還魂,教他到陽間做一個水陸大會,度汝等超生,再休生事。”

眾鬼聞言,得了金銀,俱唯唯而退。

判官送唐王直到超生貴道門,判官道:“陛下到陽間,千萬做個水陸大會,超度那無主的冤魂,切勿忘了。若是陰司裡無報怨之聲,陽世間方得享太平之慶。凡百不善之處,俱可一一改過,普諭世人為善,管教你後代綿長,江山永固。”

唐王一一准奏,辭了判官,脫了陰司,回到陽間。開始出榜招僧,修建水陸大會,超度冥府孤魂。

由此可見,崔判官叫唐太宗辦的這個水陸法會,有兩大好處:

1.凡以前的種種不善之處,俱可一一改過。

不善,就是惡,以前所行的種種惡,弒父,殺兄,害弟,蕩平六十四處煙塵,剿滅七十二處草寇,南征北伐,殺人無數,以至無數枉死冤魂叫冤報怨,這些都是可以改的,只要辦了這個水陸法會,也就改了,這些無數枉死的孤魂野鬼便可得到超度,不再追究你的責任了。

2.普諭世人為善,管教你後代綿長,江山永固。

辦了這個水陸法會,還可以以身作則,帶頭行善,勸化全天下的人都來行善,不要作惡。這樣,管教你後代綿長,江山永固。

既然能有這兩大好處(最揪心的),唐太宗何樂而不為呢?所以一回到陽間,就著手大辦這個水陸法會。

幾處敗筆——西遊記幾個沒講完的故事:

七大聖:指的是《西遊記》裡的七大魔王,由牛魔王、蛟魔王、鵬魔王、獅駝王、獼猴王、禺狨王、美猴王組成。孫悟空在花果山遍訪英豪之時,結識了牛魔王等六大魔王,七人結拜為兄弟。後孫悟空大鬧天宮,自稱齊天大聖,其他六大魔王也都各稱大聖。但是這個故事除了牛魔王后來出現,基本上其餘幾位都消失了,至於哪去了,沒有交代。

混世四猴:《西遊記》第五十八回“二心攪亂大乾坤,一體難修真寂滅”中提到的,因當時三界眾仙神難辨真假孫悟空,我佛如來方才宣說:“周天之內有五仙,乃天地神人鬼;有五蟲,乃蠃鱗毛羽昆。這廝非天非地非神非人非鬼,亦非蠃非鱗非毛非羽非昆。又有四猴混世,不入十類之種。”混世四猴個個神通廣大,各有各的本領,讓人欽佩不已。孫悟空(靈明石猴)乃神通廣大,無不所知,擁有師父最多,武技最超群,乃奇猴也。當然,其餘三猴(赤尻馬猴、通臂猿猴、六耳獼猴)也武技超群,讓人讚歎不已。混世四猴中只有六耳獼猴後來出現,這也可以說是作者沒填好的一個漏洞。

烏巢禪師:《西遊記》情節見原著第十九回“雲棧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經”;具體地點在高老莊和黃風嶺之間,曾向唐僧授予心經。這一回共有近六千七百字,“悟空收八戒” 這一主要故事情節就用了五千一百多字,而“玄奘受心經” 只是在結尾部分交代了不到一千六百字,字數很少,而且似乎與後面的情節並沒有太大的聯繫,所以在讀的時候很容易就把它給忽略了,這禪師的“烏巢”竟能飛騰,而且他的神通極大,那猴子“舉鐵棒望上亂搗,只見蓮花生萬朵,祥霧護千層。行者縱有攪海翻江力,莫想挽著烏巢一縷籐”。可見孫悟空根本打不過烏巢禪師,烏巢禪師真實身份是誰,這也沒有得到解釋。

唯一出現兩次的妖怪:在《西遊記》中,青獅可謂是一大疑點,因為他是《西遊記》中唯一出現過兩次的妖怪,一次是在烏雞國冒充國王;而另一次則是在獅駝嶺做了山大王,兩者形象截然不同。在烏雞國只是化作了一個懦弱膽小的國王;而在獅駝嶺則是一個口吞千萬人的威風凜凜的妖王,這不僅引起後人深思,但是根據烏雞國這一章的內容來看,是因為烏雞國國王不敬佛祖,故而為了讓他受到懲罰,而讓獅子怪受命前來當國王,攪亂烏雞國的,青獅在烏雞國多年,國泰民安,並未犯錯,可見是佛家的授意。

反道也反佛?——西遊記的反佛思想

西遊記給人的第一感覺是反道尊佛,實際上卻不然,西遊記全書反佛不亞於反道,只是反道是明確表現得,反佛確是一條暗線。

如來佛的權力觀:

出自《西遊記》大鬧天宮後:

玉帝傳旨,即著雷部眾神,分頭請三清、四御、五老、六司、七元、八極、九曜、十都,千真萬聖,來此赴會,同謝佛恩。又命四大天師、九天仙女,大開玉京金闕、太玄寶宮、洞陽玉館,請如來高座七寶靈台,調設各班坐位,安排龍肝鳳髓,玉液蟠桃。

不一時,那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各仙老對對旌旗,雙雙幡蓋,都捧著明珠異寶,壽果奇花,向佛前拜獻曰:“感如來無量法力,收伏妖猴。蒙大天尊設宴呼喚,我等皆來陳謝。請如來將此會立一名,如何?”如來領眾神之托曰:“今欲立名,可作個安天大會。”各仙老異口同聲,俱道:“好個‘安天大會’!好個‘安天大會’!

如來起個名是:安天大會 !安定天庭!而道教的各仙老說了兩遍的:“好個‘安天大會’!好個‘安天大會’!如來在五行山上貼了一張帖子,上有六個金字:唵嘛呢叭咪吽意思是:歸依蓮華上之摩尼珠。也就是說:孫悟空是我佛門中人。

可見與孫悟空的齊天大聖一樣,如來佛搞安天大會,不過也是想與天庭平起並坐的意思。

阿難迦葉形象問題:

唐僧師徒到達西天後,阿難迦葉要向其討要人事,而且如來也同意了。而且在招待唐僧師徒時,阿難迦葉要把桌上的食物大把大把放到他們的口袋裡歸自己所有,《西遊記》寫唐僧先從觀音菩薩得佛祖所賜三寶,即錦袈裟一領,九環錫杖一根,金、禁、緊三箍並咒語三篇;後又從唐太宗受通關文牒一通,紫金缽盂一個,供“途中化齋而用”。這些都是唐僧取經上路必需的寶貝,第56回甚至說“通關文牒、錦袈裟、紫金缽盂,俱是佛門至寶”。最後金、禁、緊三箍依次各派了用場,錦袈裟、九環錫杖在唐僧成佛後仍服用如故,通關文牒在唐僧取經回東後仍繳納於唐王。唯是紫金缽盂被作為取經的“人事”,送給了阿儺、迦葉,等於被佛祖沒收了。

從《西遊記》寫佛祖造經說起。按書中所寫,佛祖造真經三藏,分“白本”、“有字”兩種。“白本”即“無字真經”,因是“空本”之故,可以“空取”即不須“人事”。唐僧等第一次所取,即是此種本子。雖然唐僧等以為“似這般無字的空本,取去何用”,並指“阿儺、迦葉等索財不遂,通同作弊,故意將無字的白紙本兒教我們拿去”,但那是他們尚未“九九歸真”時殘存的“迷人”之見,或其高明終不如佛祖處。而佛祖說“白本者,乃無字真經,倒也是好的”云云,似輕描淡寫,其實最堪玩味,是此書“悟空”的正義。然而,佛祖同時說“他兩個(按指阿儺、迦葉)問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經不可輕傳,亦不可以空取”,並舉了為趙長者家唸經一遍“只討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黃金回來,我還說他們忒賣賤了”之例,明告唐僧等非送“人事”不可以傳經,並且後來也確實是唐僧送了紫金缽盂後才准其“換經”。

孫悟空是誰?——千古未解之謎

西遊記還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眾人:那就是孫悟空到底原型是誰?歷史上對此說法不一

悟空說:釋悟空的俗家姓名叫車奉朝,公元751年隨張光韜出使西域,因病在犍陀羅國出家,公元789年回到京師。釋悟空較玄奘晚了40多年,但是他的出境地點也始自西安,回來時在西域從事翻譯和傳教活動多年,留下了許多事跡和傳說。有學者認為,在“取經”故事漫長的流變過程中,人們逐漸將釋悟空的名字與傳說中陪同唐僧取經的“猴行者”的名字聯繫並捏合在一起,逐漸形成了“孫悟空”的藝術形象。

無支祁說:此說魯迅最為倡導,無支祁為水怪他的形狀像猿猴,塌鼻子,凸額頭,白頭青身,火眼金睛。他的頭頸長達百尺,力氣超過九頭大象,常在淮水興風作浪,危害百姓。大神禹治淮水時,無支祁作怪,風雷齊作,木石俱鳴。禹很惱怒,召集群神,並且親自下達命令給神獸夔龍,擒獲了無支祁。無支祁雖被抓,但還是擊搏跳騰,誰也管束不住。於是禹用大鐵索鎖住了他的頸脖,拿金鈴穿在他的鼻子上,把他鎮壓在淮陰龜山腳下,從此淮水才平靜地流入東海。《西遊記》確實有所借鑒,例如孫悟空的金箍棒就是禹王治水之物就有此說法,不過我個人認為不是,在於書中混世四猴中已經明確表明:赤尻馬猴才是淮水無支祁。善於變化,力敵九龍,且善於控水,就連水神共工也不敢稱在控水之術上稍勝他一籌,為四大靈猴之一。這與孫悟空的靈明石猴是說不過去的。

石磐陀說:有人認為孫悟空的現實原型為《三藏法師傳》所載玄奘西行最困難時所收胡人弟子石磐陀。理由是孫悟空之於唐僧和石磐陀之於玄奘:嚮導作用相類;解決危難作用相若;行者身份相同;師徒間微妙關係相似;石磐陀乃胡僧,胡僧與“猢猻”音近。在宗教思想指引下,“唐僧取經,胡僧幫忙”易傳為“唐僧取經,猢猻幫忙”,從而為玄奘取經故事的神魔化提供了契機。

哈奴曼說:這是胡適最先提倡的說法,他說:“我總疑心這個神通廣大的猴子不是國貨,乃是一件從印度進口的。也許連無支祁的神話也是受了印度影響而仿造的。”他在印度最古老的史詩《羅摩衍那》中找到一個神猴哈奴曼,認為這才是孫悟空最早的原型。

陳寅恪也論證孫悟空原型系哈奴曼,甘肅壁畫中的圖案卻表明《西遊記》故事在唐代已有流傳。史學大家陳寅恪由於對佛經極為熟悉,不僅驗證孫悟空的原型即《羅摩衍那》中的哈奴曼,而且又以另一部《賢愚經》作為復證,他發現“大鬧天宮”的故事,本來源自兩個絕不相干的印度民間故事,傳入中國後,佛經傳播者在講說時有意無意將二者合一。

元曲說:孫悟空在《西遊記》以前就有形象流傳,典型代表就是元曲:元朝楊景賢《西遊記》:

唐僧 坐騎 [火龍馬](南海火龍三太子)孫行者 法名 [孫悟空] 稱號 [通天大聖] 住處 [花果山紫雲羅洞]沙僧 [玉皇殿前捲簾大將軍](基本和明朝老吳設定一樣)豬八戒 [魔利支天御車將軍],又號[黑風大王] ,諸佛不怕,只怕二郎細犬。在元曲中,孫悟空並不是齊天大聖,而是通天大聖,齊天大聖是他的哥哥。而根據南宋時期《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出現的“白衣秀才猴行者”應是創造孫悟空的雛型。猴行者作為取經過程的護法形象出現,使玄奘取經故事脫離了歷史原型,給取經故事增加了豐富、神奇的內容。這位猴行者不僅是“妖”、“精”,而且是一位學問淵博、文質彬彬的秀才,誠心保護唐僧西天取經。他自稱花果山紫雲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能知過去未來之事,還知道西天取經有百萬程途要經過三十六國,多有禍難。他能廣施法力,將玄奘等六位凡夫俗子帶到天上水晶宮赴齋。大梵天王贈給猴行者的隱形帽、金錫鐶杖、缽盂三件法寶在西天取經、降妖伏怪、征服險阻過程中也發揮了巨大作用。這個說法應該是較為可。

《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