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別踢人的馬
伯樂是我國古代最善於識別馬的人,他擅長相馬的名聲家喻戶曉。
有兩個人慕名從很遠的地方來到伯樂身邊,拜伯樂為師,專門學習 相馬的本領。伯樂將自己識別馬的訣竅講給他們聽,同時又帶他們四處實踐,觀察、識別各種各樣的馬。
這一天,伯樂帶著這兩個人一起到趙簡子的馬廄裡去看馬,要他們說出其中愛踢人的馬來。其中一個人仔細觀察了一會兒,指著一匹馬說:
“這就是一匹愛踢人的馬。”
另一個人則用手去摸馬的屁股。他連續摸了三遍,這馬依然站在那裡,不僅沒有踢人,甚至連一點焦躁不安的反應也沒有。
那個人見馬很馴服,覺得很難為情,他以為自己看錯了。摸馬的人見他對自己正確的看法產生了動搖,便對他解釋說:“其實你並沒有看錯。這匹馬的確是一匹踢人的馬。我摸它的時候,它沒有踢我,是因為這馬受了傷。它的肩部疲塌,是筋骨勞損的表現;前腿膝關節腫脹說明這馬失過前蹄。而馬在踢人的時候,通常要舉起後腿,這時,馬全身的重量全部落在前腿上。一匹肩部和前腿膝關節受了傷的馬難以承受自己身體的重量,所以後腿抬不起來,它也就難以踢人了。你善於識別踢人的馬,可是卻不善於發現馬身上的傷痛。”
這篇寓言告訴我們,無論是相馬、看人,還是判斷其他事物,都要全面地瞭解情況,注意分析各種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繫,否則將會得出錯誤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