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成功開「口」

讓成功開“口”

最近,聽了兩位義烏人的故事,在他們身上折射出許多人生哲理。

第一位義烏人名叫樓仲平,他靠生產飲用吸管起家。當初,生產一根吸管的利潤僅8毫錢(一分錢的8%),可他靠著這8毫錢的利潤,構築起了自己人生成功的大廈。目前,他擁有的義烏雙童日用品有限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飲用吸管生產企業,有60條生產線,90%的吸管銷往世界各地,日出口吸管8噸,年產量佔全球吸管需求量的1/4以上,每月利潤達40萬元。

起初,樓仲平租了兩間平房,買來兩台機器,和妻子沒日沒夜地做吸管,他做得手指頭根根發痛。剛賺了一點錢,金融危機爆發,塑料原材料大幅漲價,許多吸管廠紛紛改行。可樓仲平堅信:“吸管是易耗品,需求量大。只要過了這個坎兒,一定有錢賺。”靠著這個信念,他硬是挺過來了,將吸管產業做大。

當網絡還是新生事物時,他就把吸管信息放到網上了。靠著網絡,他把吸管推銷到了全世界,電子商務的成交 量占公司總業務量的一半以上。一根小小的吸管,贏得了事業的輝煌。樓仲平成功的故事,給我們深刻的啟示:

不要輕視小事,小事也能成就大業。生活中,那些創大業者,干的並非都是驚天動地的大事,他們往往從小事做起,把一件又一件容易做成的小事,耐心地做好、做完美,然後用這一件件漂亮的小事,構築起人生成功的大廈。

領先別人一步,超越別人的可能是一大截。動輒放棄的人,放棄的也許是成功的機遇。

另一位義烏人名叫毛應理,他靠賣炒瓜子為生。一次,他去新疆進瓜子,見新疆人將杏肉做成果脯,杏核的殼太硬,就全部扔掉了。望著滿地的杏核,毛應理想,如果這些杏核也能像瓜子一樣炒著吃,那該多好啊!為了驗證自己的想法,他帶著杏核直接從新疆飛到北京,請農業大學鑒定。經過化驗,結果是杏核不但能食用,而且有很高的營養和藥用價值。於是,他從新疆收購了大量的杏核,運回義烏。他夜以繼日地炒了無數杏核,試驗了無數種炒制技巧,終於讓硬殼開了“口”。產品一經推出,市場上就供不應求。原先被棄之於地的杏核竟然飛越重洋,每年給毛應理創造800萬美元的收入。

讓我們從毛應理的故事中,去尋找成功的答案:

做生活的有心人。有位哲人說過: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寶貝。在有心人眼裡,哪怕是被人丟棄的垃圾,也能發現它的價值。

成功屬於有備而來的人。要想成功,就要為成功做好充分的準備。成功始於嘗試。只要勇於嘗試,很多不可能都會變為可能。堅持下去,終能讓成功開“口”。■

《經典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