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滋巧破黃金案

李勉在鎮守鳳翔時,所屬的縣裡有個老農民在田里挖溝排水時,掘出一隻陶罐,裡面全是「馬蹄金」。老農民就請了兩個大力士,把陶罐連同金子一起扛到縣衙門。縣令怕衙門收藏不嚴,就把陶罐藏在自己家裡。一夜 做了個好夢。

第二天剛發白,他便點亮燈打開陶罐,想把馬蹄金看個仔細。可一打開,發現陶罐裡放的都是堅硬的黃土塊,他連叫幾聲上當,不知如何是好,他賣家財、妻兒也不值這麼多錢啊!他更沒有法子隱瞞,陶罐從田里挖出來,全村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看見,陶罐裡裝的是馬蹄盒。不消幾日,全縣的人都知道金子在縣令家裡變成了土塊,認為是縣令暗中做了手腳。縣令似啞已吃黃連有口難辯、州里派官員來查,縣令滿頭大汗招了口供,追問金子放在什麼地方,他卻一問三不知。鳳翔太守李勉看過案宗,大怒,但又無良策讓縣令交 出金子。

隔了數日,在一次酒宴上,李勉向官員們談起此事,許多人很驚訝,這時,有位名叫袁滋的小辟,坐著一語不發,若有所思。李勉便問他在想什麼。

袁滋說:「我懷疑這件事或許內有冤情。」

李勉站起身,向前走幾步問:「您一定有高見,我李勉向你討教。這案子除你之外,我看沒有別人能判斷出真假了。」

袁滋說:「可以,我來辦。」於是派人把案件提到州府辦理。

許多官員知道袁滋辦理這案子,有的嘲笑,有的挖苦。

袁滋很有心計,他打開陶罐,見陶罐裡有形狀橡「馬蹄金」的土坯250餘塊,就派人到市場找了許多金子,溶鑄成塊,與罐中的「馬蹄金」大小相等,鑄成之後用秤稱,剛稱了一半,就有300 斤重。袁滋問眾人,當初罐子從鄉間運到縣衙門是幾人抬的。原來是兩個村民用扁擔抬來的。計算一下金塊的數目,不是兩個人用竹扁擔抬得起來的。一切都明白了,原來在路上,金子已經被兩位大力士換成土塊了。

縣令的冤案於是得到了昭雪。趙和越縣界辦柔

唐朝鹹通初年(公元860—873 年),江 陰縣令趙和,人極機智,以善於辦案而著稱於世。

一日,有淮陰某村農民茅金大來告狀。趙縣令問道:「你們淮陰也有父母官啊,何苦捨近求遠呢?」

茅金大道:「只因淮陰縣令不明事理,小民有冤難申啊!..」

原來,茅金大去年為辦事,到西村熟人黃泰龍那裡借錢900 千,以地契相抵押,說明債清契還。今年上半年,茅金大先還去800千,以為彼此熟悉。沒有索要字據。前不久,茅金大再把餘下的借款還去,要索回地契時,誰知黃泰龍竟翻臉不認帳,要想把地契佔為己有,茅金大告到縣衙。黃泰龍一口咬定他是誣告,茅金大無憑無證,被判為誣告。告到州府,也碰了壁。走投無路,才慕名越界告狀。

趙縣令閱過狀子,想:要去拘捕黃泰龍,必定要驚動淮陰官府,我越界辦案,說不定會引起官場風波。再說,一無物證,二無人證,豈能輕易破案?

他猶豫了起來。

堂上一片寂靜。趙和的眼睛定在「黃泰龍說我是誣告」一行楷書上,認真琢磨了一會兒,忽然抬頭宣佈道:「本縣接受茅金大越界申訴,五天後開堂審訊。」

且說趙縣令當即派兩名公差,拿著他親筆擬寫的文書去淮陰官府。文書上寫:今江 陰捕獲一個江 洋大盜,犯罪證據確鑿。現已供出同黨 黃泰龍系淮陰人氏,速捕,交 來人押至江 陰..淮陰縣令見是大盜之案,不敢怠慢,連夜將黃泰龍捉拿歸案。

第五天,黃泰龍一上江 陰公堂,高喊冤枉不止。趙縣令喝道:「你所犯之罪鐵證如山,還敢抵賴:贓物都藏在你家中,完全可以查明!」

黃泰龍辯白道:「小人井未藏匿贓物。」

「那你把全部家產一一講明,若無出入,方可替你雪冤。」

黃泰龍急急把全部家產一一供明。另有900 千錢是東村茅金大贖地契交 來的,等等。

趙縣令冷笑道:「既然你不是江 洋大盜,原先為何要隱瞞茅金大贖地契的錢呢?」當即把茅金大傳上堂來,黃泰龍只得供認他的詐騙罪行。趙縣今最後宣判:把黃某押回淮陰,依法懲處。並責令他將地契交 與原主茅金大。裴度失印而復得

唐朝的裴度任中書侍郎時,一天清晨,他將一個文件交 與小吏,叫他速去蓋上中書省省印上報。

不一會,小吏上氣不接下氣地奔來報告道:「不好了!大人。省印不在印盒,肯定被偷走了!」

堂上同僚都吃驚不小,丟了印便是嚴重失職。追究起來掉官帽不說,弄不好會掉腦袋。大家都站立起來,道:「這還了得?快快查辦!」

裴度搖手,示意大家坐下。他笑笑說:「各位不必驚慌,坐下繼續談我們的事。」

眾人不解,再也無心議事。

剛過片刻,剛才來報大印丟失的小吏又來報告說:「奇怪,省印找到了,仍在原處。」

裴度毫不在意地點點頭。

眾同僚見裴度一直鎮靜自若料定省印不會丟,不知他何以得知。

裴度笑道:「你們可知後漢曹州濟陽縣縣印丟失之案?縣印由縣令和縣主簿晝夜輪流保管。當時縣令有個妾,與妻爭寵 ,縣令愛妻而不愛妾,妾感到憤恨,便將縣印藏了起來,印扒的封條仍然保持原樣。主簿當晚接過印盒。第二天吏人要用印。打開只見空盒子。當時眾人皆慌,而主簿卻神態安詳,向縣令匯報之後,立即不露聲色地進行查找,果然在縣令房舍的灶頭煙煤堆裡找到了縣印。主簿何以不作聲張,主要怕盜印人一時情急,將印毀掉,那就壞了大事。今日我處省印丟失,我料定是吏人盜用省印去印署驛券了。這是內部人幹的,幹完定還歸原處。倘若剛才急於追查,他怕承擔罪名,弄不好就會把印投進水火裡滅跡了。」

同僚們聽罷這番話,恍然大悟。閻濟美水中撈銀

唐朝。某個秋高氣爽的早晨,有一隻小貨船正在長江 峽谷中行進。船很沉重,速度很慢。商人們想著船再過一個晚上便到達目的地,暗中慶幸自己將要發財了。這中間有一個大商人,怕身邊的銀子遭人偷竊,趁著其他商人不注意的時候,悄悄把銀子藏在貨物中間。但是他的舉動卻被一旁掌舵的小伙子看在眼裡。

船行了十餘里。停靠到一個碼頭,商人們都到鎮上買東西或散步去了。等商人全部上岸,年輕的船夫偷了那個大商人的銀子,卻照原樣將貨物安置好,然後也上岸去了。

第二天,船終於到了江 南的一個碼頭。那個大商人發現自己藏在貨物裡的銀子不見了,在船上翻了幾遍,均沒發現。於是,大商人便扭著年輕的船夫到了官府,官府派人對小船重新進行搜索,始終沒見銀子的蹤影。

案子交 到太守閻濟美手中,他對船夫審訊幾句後也沒有結果,最後問幾個商人,小船昨夜停靠在什麼地方。知道詳細地點後,他命令幾個差役立即趕到昨夜停船的碼頭,到水中打撈。並說誰撈到贓物將給予重賞。結果真的撈出了一隻小箱子,裡面全是銀子。

原來,那年輕船夫經常採用這種巧妙的方法逃避檢查,待風波平息後再去取贓物。現在人贓俱在,那個船夫只好認罪狀法。

《中國智慧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