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話說清朝順治年間,山東棲霞有一位名叫於樂吾(又名於七)的武舉人,他領導了一支農民起義軍,為了反抗清庭,恢復漢人江山,他們佔據了岠嵎山,遐邇震動,波及周縣。清廷屢屢發兵剿伐,所到之處,不問皂白,見人便殺。一時之間,碧血滿地,白骨撐天,眾多無辜百姓慘遭連坐,其中尤以棲霞、萊陽兩縣最多。幾乎一天下來,就有數百名平民百姓無辜被害。
死的人多了,屍體堆積如山,白骨纍纍,起初還有善心的人,捐來棺木,把這些不幸枉死的人進行簡單的收殮。可是,到了後來,死的人越來越多,即使是簡單的收殮,也顧不過來了,聽說在濟城一帶,光是打棺材的木料,都早已被人搶購一空。因此,到後來,凡是因這事被連坐枉死的那些人,全都被拖去了南郊的亂墳崗,隨便草草的挖個坑,簡簡單單的落了葬。
時值甲寅年間,有一位萊陽生,從故鄉趕來稷下,他的親戚中,也有二三個人無辜牽連入“於七”一案,慘被殺害,生是來祭拜親友的。頭一天夜裡,生借宿於城外頭的一間寺院,到了第二天,天一亮,生就匆匆忙忙趕往城裡去給死去的親人購買祭祀用品,直到日落西山,生仍然不見歸來。
漸至黃昏,日影稀薄,寒風嗖嗖,寺院愈發冷清。忽然也不知道從哪裡走來一位少年,少年指名道姓要拜訪萊陽來的那位書生,聽寺裡的小僧說,生外出未歸,少年也不多言,竟自穿過山門,走進萊陽生的房間,脫了帽子,連鞋也未及脫掉,就那麼合衣躺在了萊陽生的床上。寺裡的小僧煞是好奇,跟了進來,問他姓甚名誰,少年只顧閉目養神,竟並不作任何答理。
小僧莫可奈何,唯有退出門去。
不久,生怏怏歸來,才走進山門,便有小僧前來告之,說是有位詭異少年前來探訪,生亦猶疑,自己在這一廂一向並無相熟之人,誰會來這兒找他呢?想著想著,生快步走向自己房間。此時,天已暗淡,暮色蔥籠,藉著遠處微弱燈光,生果然看見自己的床上躺著一個陌生少年。
生於是輕聲問他:“你是何人?”
只聽那少年氣乎乎的甚是惱怒的回敬到:“我等你的主人,你幹嘛總這麼絮絮叨叨的問個沒完,難道我是匪徒麼?”
生情不自禁輕輕一笑:“我就是你要等的‘主人’呢!”
少年慌忙起身下床,整冠戴帽,做拱打揶。經過一陣寒暄,生愈發猶疑起來,這少年到底是誰呢?聽其口音,似曾相識,可一時半會兒,還真想不起到底是在哪裡見過。忙叫寺裡小僧送來燈燭,仔細一看,哦,怪不得這麼面熟呢,原來,此間少年正是自己一位姓朱的小同鄉。只是,老天!那位朱姓小同鄉不是也因“於七”之案早被砍頭了嗎?!
“啊!”
想到這裡,生忽然面如土灰,駭然大驚,幾乎就要奪門而逃。
這時,只見那少年人緩緩的走了過來,神色淒惶,幽幽埋怨道:“晚生在世之時,曾與先生有過無數次的文字交往,何故今日,先生對我這樣寡情薄義呢?我雖然是鬼,但卻每每念及故人之情,總是耿耿於心,如今雖然冒昧前來叨擾,還望先生看在往日恩情,莫以異物看待,拒我於千里之外才好啊。”
聞此話語,生心下也是一番惆悵淒涼,惶恐頓時漸消,忙與少年重新歸坐。
生曰:“未知朱公子今日來訪,可有要事相商?”
朱答:“無它,實乃聽聞令甥九泉之下孤苦寡居,晚輩希望與她結成佳偶,曾屢次托人相媒,奈何令甥均以未得到家中長輩允可為由,婉言拒絕,今日特意前來叨擾,還望先生看在昔日情份,為我從中撮合,晚生在此不甚感激。”
事情的始末還得從頭說起,話說生原本有一甥女,只因自幼喪母,托付於生一家代為教養,甥十五歲那年,方才離開舅舅回到父家。不料甥剛剛回到家中,就牽連進了“於七一案”,官兵將甥押解到了濟南,甥一到濟南,就聽說父親已遭處決,甥一時之間,竟因傷心過度,氣絕身亡了。
生此次來稷,本就是為了祭拜甥女一家,少年這一提及此事,正中生之心傷。生曰:“既關乎我那甥女婚事,自是有她父親作主,何須前來求我?”
朱答:“前輩,實情如此,令甥父親大人的骨殖,已被族人遷回故地,而今獨余伊孤苦一人於此,固此,晚生,唯有前來討擾前輩,以期成全矣。”
聞語,生更加黯然神傷,忙問:“既如此,可知我那甥女如今依靠於誰?”
朱曰:“伊跟一鄰家婆婆同居。”
生思忖良久,面有難色,心想,話雖如此,可這活人怎能給死人作媒呢。
見生有心彷徨,少年忙又言辭切切的再三懇求:“如蒙答允,還望盡快移駕,前往說合。”
生推遲不得,只好勉為其難,答應前去問問。
(二)
二人就此別寺而來。往北走出幾里路,就見一偌大村落,悉村竟有數百家人口之多。剛走到第一戶人家的宅門前,少年便急不可奈的跑去“咚咚咚”地敲門,不久,門開了,走出來一位婆婆,婆婆問少年:“何事?”少年答:“婆婆,煩請通傳您家姑娘,就說伊舅舅前來探望呢。”婆婆答應了,轉身回屋,約摸一小會兒,復又出來,熱情的將生邀請進宅。卻對少年淡漠相阻:“我家的陋室狹小,麻煩公子宅外稍候吧。”
生跟著婆婆走進宅院,但見宅子裡一大半都是雜草荒蕪,十分蕭條,真正能用的房子也只得小室兩間。如此慘淡光景,愈發令生愀心,正兀自感傷之時,忽見甥女從門裡飛快的迎了出來——“阿舅!”,可憐骨肉至親,雖得以相見,奈何陰陽兩隔,是矣一句話尚未喊出口,便忍卻不住啜泣起來,甥女哭,生也哭,直哭得肝腸寸斷,天昏地暗,甥舅二人這才止住了哭聲。
藉著室內微弱的燈光,生驚喜的打量著,甥女清秀嫻靜幾乎一如在生之時。甥女也帶淚含悲的凝望著阿舅,悲悲切切的打聽著舅母,以及一家人的近況。生一一作答:“家中各人尚且安好,只是你舅母已經不在人間了。”聽聞此訊,甥女又情不自禁嗚咽起來:“孩兒自小受舅母撫育,尚不曾報答養育之恩,竟先舅母而亡,想想便覺著難過。去年,伯伯家的大哥遷走了阿爹的墳墓,卻將孩兒置之不顧,如今,與阿爹也幾百里之隔,孤苦伶仃一如秋燕,還好,有阿舅不曾遺棄,經常給兒燒來冥幣,阿舅的這份憐惜之情,兒在這裡,竟都一一受了。”
一襲話,說得生又不禁悲從中來,至此,生忽地憶起來此因由,忙把朱姓少年托媒之事一一相告。剛剛道完,只見甥女羞羞答答,再不敢輕易抬頭。倒是先前那個婆婆爽爽快快的走了進來,搶著告訴生曰:“朱家少年托請一位姓楊的媒婆確實來過好幾次,老身原也認為是樁美事,奈何您家閨女總說終身大事不可草率,如今有舅父大人作主,大婚可期矣。”
三個人正作閒聊之際,忽地,一位十七八歲的妙齡女郎,穿著一身青衣,推門走了進來。瞥見有陌生男子在,急急忙忙欲掉頭離開,甥女馬上走了過去,親切的拉著女郎的衣袖說:“姐姐無須迴避,是我阿舅,並非旁的生人。”
生也立刻上前作揖行禮,女郎不好掉頭再走,忙作回禮。
甥女走過來續作介紹曰:“阿舅,伊是九娘,阿爹故人之女,九娘乃棲霞公孫氏,皆因慘遭變故,至此與兒朝夕結伴,情同手足。”
生偷偷打量著,只見那女子笑如彎月,粉面嬌俏,猶如仙女一般。生情不禁讚道:“小娘子如此娟秀,不用說,一望便知出自大戶人家。”
甥女微笑望著阿舅。直曰:“豈止是出身大戶,還是女學士呢,吟詩賦詞,俱是高人一籌,昨兒個,兒還請她指教呢。”
甥舅二人一對一答,羞得九娘無地自容。忙不迭的托辭:“Y頭快別在此胡說,看阿舅笑話了。”
甥女又進而笑言:“噫,怎麼這麼巧,我阿舅喪妻,斷弦未續,不如娶了九娘,豈不一樁美事?”
九娘一聽,更加惱怒:“呸,不理你這瘋瘋癲癲的臭Y頭了!”語罷,作羞答答狀,飛快的逃了出去。
生望著她的背影,愛之猶甚。
甥女察顏觀色,知阿舅有所動心,乾脆大膽直言:“九娘才貌雙全,倘若阿舅不嫌棄,兒當作媒,請她作我舅母,如何?”
生內心十分歡喜,卻又猶豫:“人鬼殊途,只怕難成婚配啊?”
甥女答:“這倒無妨,伊與阿舅注定有段緣份。”
臨別,甥女送阿舅出門,更切切叮嚀:“五天以後,月明人靜之時,兒便遣人接阿舅來此。”
生走出宅外,卻不見朱姓少年。翹首西望,但見一彎殘月高懸夜空,藉著那昏昏暗暗的月明之色,猶幸尚可辨認舊路。生匆匆往回走,剛走到南面第一座宅第,便看見那朱姓少年正佇立在這家宅第門前的石階上等候。
見生走來,少年趕忙走上前來招呼。
“晚生在此恭候已多時,前輩,此處乃是晚生寒舍,前輩不妨進來坐坐。”
生遂與少年攜手內進。聽聞生已將保媒之事撮成,少年連番感謝,並取出金酒壺一個,晉朝明珠百枚,交於生。朱曰:“晚輩別無其他長物,區區寒禮聊表謝意。”既而又道;“前輩見諒,晚生家中本有濁酒,奈何冥府之物不可以款待嘉賓,甚是慚愧。”
生連連致謝,並起身告別。少年送生至中途,方才與生別去。
(三)
回到寺院,院裡小僧圍了過來,七嘴八舌齊齊追問:“生適才去了哪裡?”“晚間那個少年到底是鬼?是人?”生隱了實情,只說:“鬼神之事不可妄語,自己適才不過是跟朋友喝酒去了。”
一轉眼,五天的約期已至,不見他人影蹤,卻見朱姓少年又來了。只是這一回,一改前日頹唐模樣,只見他衣冠整齊,手搖紙扇,滿面春風,幾乎還沒走到門前,老遠一見到生,便開始下拜。生忙將少年迎進來,二人寒暄一陣,少年方才笑著說明來意。
“今日實乃奉令甥之命前來相請,阿舅的婚禮已備好,今晚便是大喜之日,煩起程與我一同前往罷。”
生曰:“呀,這可如何是好?幾天以來,皆因一直沒有音訊,本以為事情不成,所以並無置辦聘禮,倉促之下,如何成婚?”
“這倒無妨,”朱曰:“晚生已代辦好了一切。”
生深感厚意難卻,於是只好跟隨前往。剛到那個村莊,只見甥女身著華麗喜服前來相迎,生喜不自勝,忙問:“何時辦了喜事?”甥女羞羞作答:“已完婚三日矣!”生倍感欣慰,忙取出前日朱家少年所贈明珠,以作甥女嫁妝,甥女再三推辭,後終接受。
進得屋來,甥女娓娓告曰阿舅:“前日,兒將阿舅之意向九娘之母公孫老夫人言明,老夫人頗為歡喜,但老夫人畏及再無旁的親人,因此不想將九娘遠嫁,期望阿舅入贅她家,她家沒有其他男子前來迎親,今晚,就委屈阿舅,讓朱郎陪您過去罷。”
遂後,在朱姓少年的引領下,二人來到村口一戶人家。那戶人家的大門已經打開,二人逕自入內,剛坐片刻。只聽內有僕人喊道:“老夫人來了。”二人連忙肅然起身,不久,果有兩青衣女子扶著一老婦人走了進來。生剛要叩拜,老夫人連忙搖頭示意:“老朽龍鍾,不便還禮,還是省卻繁文縟節吧。”語畢,老夫人著人端來美酒,命大家開懷暢飲。
朱姓少年也喚來家丁,送上早已備好的上好佳餚,擺放在生的面前,這一夜,張燈結綵,眾人飲酒作樂,筵中氣氛,與陽世無異。席罷,朱姓少年竟自歸去。有青衣Y頭,將生領入洞房。
洞房內,紅燭高燃,九娘早已經獨自待候多時。見生來到,情難自禁,面有紅霞,兩目含春。新婚燕爾,柔情款款,與愛郎再追述起人間往事,恍如隔世。
原來,當初同樣是因“於九之案”終為禍及,九娘母女被官軍押往京都,剛行到此處,母親不堪困苦終被折磨至死,九娘亦因母親離世悲傷致極,自刎相隨。一轉眼,為鬼經年,不曾想,黃泉之下,竟等來這樣一程人鬼姻緣……
這一宿,九娘幾乎一夜未睡,思前忖後,數度淚流,更起身寫下絕句兩闕──
昔日羅裳化作塵,空將業界恨前身,
十年露冷楓林月,此夜初逢畫閣春。
又
白楊風雨繞孤墳,誰想陽台更作雲?
忽啟鏤金箱裡看,血腥猶染舊羅裙。
寫罷,天色將明,九娘立即催促生盡早離去。
從此,一對人鬼夫妻,晚來早去,恩愛纏綿,極盡旖旎。
(四)
如此往復多日,一夕,生問九娘:“此村是何名字?”
九娘曰:“此村名叫萊霞裡,因為此處常來萊陽及棲霞兩處新鬼,故以萊霞為名。”
生聞此言,不禁唏噓。
九娘亦更是淚流披面,喃喃自語:“千里孤魂,終是飄泊無依,就拿我母女來說吧,我與母親如今仍各葬一方,還望夫君回至陽間之時,念在你我一番恩義,將九娘的骸骨歸葬於我娘親的墓旁,使慈母百世有兒作伴,雖死亦不孤單。”
生忙點頭應允。回望九娘,竟已是滿面離索,面如死灰。生復大驚,急問緣由。只見九娘泫然涕訴:“到底人鬼殊途,難作長相廝守,此地夫君不可再來。”語罷,乃以羅襪相贈以示長決,生心膽俱裂,雖難捨難分,終究不得,只好忍淚離去。
自公孫家出來之後,走著走著,不想竟行至朱氏門前。生失魂落魄敲門求見,朱姓少年聽見門聲,光著腳便跑了出來,甥女亦爬起床,披頭散髮出來相見。生將與九娘的決別一一告之,二人聽罷,除喟然長歎,皆也無可奈何。“其實今晚就算舅母不說,兒也會夜訪阿舅。”甥女道:“此處畢竟鬼蜮,陽間之人確實不宜久作出入。”說完淚下不止。
事已至此,已再無他法。生遂含淚與夫婦二人告別。
甫一歸來,即上床就寢,一夜無眠。清早一起床,生便前往尋覓九娘墳墓,可惜,只恨當時夫妻二人竟顧傷心,忘了道明墓之標記,生尋覓無果,待晚間再度前往。入夜,只見四野千墳纍纍,樹影寒風,煞是恐怖,再走,竟迷了路,生唯飲恨,無功而返。
之後,生每每苦念九娘,便拿出九娘所贈羅襪睹物思人,不料,那羅襪畢竟陰間之物,見風寸斷,朽爛成灰,生絕望至極,不願久留傷心之地。
回至萊陽,愈半年之久,仍不能放下九娘,尤其不能釋懷有負於九娘所托,便又數次來到稷下。終於有一次,生行至南郊,時已天色將盡,暗夜來臨,生停駕於荒野,再次獨自尋覓於亂葬墳崗,只見墳已累至萬計,滿目荒涼,陰風陣陣,鬼火狐鳴,迷目榛荒。生嚇得魂飛膽喪,急忙勒馬歸返,剛走一里來路,就見一女子獨自徘徊於眾墳之間,神情意態,極似九娘,生急忙趕上前去,欲探究竟,竟果然是九娘,生慌忙落駕,不料九娘似若不識,生再趕前去,九娘竟面有震怒,揮衣掩面急速逃去,待生再喚“九娘”,然,哪裡還有九娘的影子呵,九娘已魂消煙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