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節發生的故事

看過電視劇《大明宮詞》的人一定還記得,太平公主初遇自己未來駙馬時的情景:幼小的她和女伴走散了。在長安擁擠的街道上,她拽下了自己頭上的面具,四處尋找,逢人就問。當她胡亂拉下一個男子的面具時,一張優雅的面孔驀然出現,她未來的人生畫卷就此展開……這段故事發生的背景就是唐朝的“鬼節”———中元節,也就是盂蘭節。當時,除了祭拜之外,還有豐富的民間活動。像燈會、放焰口、放河燈等等。直到現在,民間還保留著這種習俗。他們的主要活動有放水燈、普度和搶孤。

放水燈總是被賦予很多浪漫色彩。最初,它是用來通告水府幽魂(溺斃的鬼)來享用祭品。水燈分為水燈頭、水燈排兩種。水燈頭分為圓形燈籠和紙厝(房屋狀的水燈)兩種。水燈排是用木材紮成木筏上面再懸放燈籠。把水燈放入水中,相傳水燈流得越快,該字姓人家當年運氣愈好。

而另一種活動“搶孤”現在在港台已經發展成一種獨立的活動。原來,在普度的廣場上會搭起高丈餘的檯子,上面放滿各式各樣的供品。普度完畢,主持人一聲令下,大家就蜂擁而上搶奪,因為沒有秩序易造成傷亡,所以清朝下令停辦。1992年宜蘭頭城再度舉辦此活動,仍延襲舊制,架高近四層樓的棚子,上放置十三盞食物和純金牌。據說當鬼魂看到一群比自己還要兇猛搶奪祭品的人時,會被嚇得逃開。

在著名的動畫《麥兜故事》中“搶包山”的情節就是發生在這個時候。現在每年我們還能看到香港政府在盂蘭節期間發佈的通告,廣而告之民眾注意財物和環境衛生等。可見傳統鬼節在港台因為有大量的內容豐富的活動作支撐,仍然受到民眾的喜愛。

盂蘭盆節,又稱中元節或鬼節。每年陰曆七月十五,陵園將安排各墓區代表參加盂蘭盆節,又叫中元節或鬼節。這一天傳說中是陰間的佳節,所以有陽間過元霄節陰間過鬼節的傳說,界時陵園將舉辦祭祀、參佛、淨墓、回顧、賞花、垂釣等活動以示慶祝。

中國從梁代開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節。不過後來除設齋供僧外,還增加了拜懺、放焰口等活動。有佛經《盂蘭盆經》以修孝順勵佛弟子,合乎中國追先悼遠的俗信,於是益加普及。

《鬼節鬼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