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回 露機謀傳書得禍 明陷阱奏本伸冤

  詩曰:
  
  天機文曲佐君王,大宋稱忠萬古揚。
  
  鐵面無私奸佞畏,丹心報國重綱常。
  當時楊文廣與包爺見禮畢,坐下。包爺呼聲:「楊將軍,今日到來,有何見諭?」文廣說:「晚生輩今日到來,因有一件機密事與包大人商量。」說罷,在袖中將孫振的私書遞與包爺。這包爺接過一看,說:「楊將軍,此書乃孫振與馮太尉的家書,如何算得機密事情?」楊將軍就將前事說知,兩個家人已經帶到。包爺一想,說道:「孫振家人寄書,內裡夾著本章與馮拯,上面封皮寫著機密大事,不可與別人觀看。其中定有些緣由,怪不得楊將軍起疑。若然你我拆開同看,果有奸謀不軌之事,就不相干了;倘是他家閒言,不關國事,恐馮大尉見怪了。若不追究此書,不怕誤了國家大事。」
  左思右量,又對文廣說道:「如今孫振這封書,皮上雖如此寫的,但不知內裡何詞,倘果是他家書,不關國事,你我也不相干;若不拆看,也是不穩。今有一計,將軍暫退後堂,又將孫振兩個家人藏過,待老夫打發家人去請馮拯來,將書拿出,強要他拆看。如果是他家書便罷了,若有關朝廷,即時拿了這封書,你我上朝啟奏聖上,豈不公私兩全?」楊將軍說:「包大人高見不差。」即時傳命出府,門首楊府家人不必伺候,俱已回去。
  此時包公差人將王受、李四帶入後堂,又命家將拿上名帖相請馮大尉。這家丁一直來到馮府,投遞名柬,傳說:「我家老爺在府立候大尉商量一大事,即可起駕,勿延為妙。」包拯一見家丁傳遞此柬與轉述包公之言,便吃了一驚,說:「這包拯素不與人交接,如今邀我何事?」不好推辭,只得吩咐家丁備了大轎,帶家將數十員擁護而來。此日太尉一路思量,摸不著緣由,不覺到了,早有家丁通報,包公吩咐:大開中門,迎接進大堂相見。札畢,家丁遞茶。馮太尉開言呼聲:「包大人,多蒙見召,有何見教?」包爺見問,冷笑呼聲:「太尉,只因你的令婿孫振在邊廷外寄有一封書回來,這寄書之人今日到下官衙門來叩首,告說太尉私通外國,為不忠於君。是以奉請前來判明此事。」說罷,將書拿出遞與太尉。
  馮拯聞言,大驚失色。原來此話乃包公試探他的,當時馮太尉連忙接書一看,封皮上面寫著:「此書謹投往馮太尉府中,與岳丈親拆。其中乃機密大事,不可與別人觀看。」太尉看罷,暗暗著驚,抱怨於女婿。包公見他驚駭,拿著書只管沉吟不語,便呼聲:「太尉,因何手拿此書,緊緊無言?你女婿在邊關通了外國,與著太尉一黨勾連,已有出首之人。今日事已敗露,明早我與你上朝面聖,任憑聖上主意如何?」太尉聞言,呼聲:「包大人,下官有小婿鎮守邊關,蒙天子洪福,焉敢行此滅門之事?就是下官,身受王恩如海,怎肯與婿勾連?這事一定是仇家誣賴,假造此書來陷害於我翁婿的,望包大人詳察,如何?」包爺說:「下官也是疑心難定,故請太尉前來一同拆此書,兩家觀看,便知真假了。」太尉聞言,低頭一想,說:「這黑子好不厲害!絲毫作不得人情。若不拆此書同觀,定然不允,倘拆開內裡真有私通外國謀反之言,怎推卸得脫?」罷了!如有謀反之言,不若如此,方始可以保全性命了。」主意已定,只得將此書展開,一同觀看。上寫著:
  
  書奉大尉岳文大人尊前:向日小婿叔父被誅,仇為狄青,祖父
  身亡,冤由狄廣,三世仇冤,深如淵海,岳丈不述盡知。小婿屢思圖
  報,奈彼勢大封王,實成妄想。今被女將施法移營,被困高山,料已
  危急。茲差劉、張二將回朝取救,到關卻被小婿用酒灌醉,囚禁南
  牢。今上本奏他按兵不舉,將降南蠻;劉、張二將私自回朝,現已被
  獲。懇求岳丈將本上達天顏,鼎力夾攻,除卻狄青,得雪三世仇冤,
  則存亡感德汪洋矣。難逢機會,伏乞留神。密書投達,拜候佳音。
  包公看罷,大怒說:「原來太尉竟與令婿勾連,陷害忠良,要誤國家大事!」太尉此時嚇得面如土色,說:「包大人休得胡疑!下官翁婿實無此事。必然仇家憎惡,故設此毒計暗害的。」包爺冷笑說:「現今人贓兩獲,大尉你還強辯,明早在駕前便見明白。」太尉聽了,將密書、本章收入袖中說:「既然大人要面聖,老夫明早在朝房伺候吧。」吩咐家丁,正要上轎起身了。包公怒道:「老馮,你想拿回書去,明日在天子駕前糊塗抵賴麼?我包拯只有頭可斷,奸不可留。漫說你是太尉權臣,我要作對,就是王親御戚,且多不容情。」吩咐關了府門,不許放走誤國奸臣。家丁即把府門關上幾重。太尉見此光景,料得難以挽回,必要天子駕前奏知,不如將此事推卸在孫振身上,我身洗清再作商量。只得放下笑臉,呼聲:「大人,何必動怒?孫振這奴才雖然我的女婿,做此不忠之事,我肯隨他?明日面見天子,差人前去扭解回京!」言罷,在袖中取出書、本交還包公。便說:「包大人將這書做個憑據。明朝上本,你我出頭。」
  包公接回說:「太尉,雖然如此,你還未必全信,今已將令婿的家人帶至了,須要審問明白,方知不是仇家陷害的。」吩咐傳三班衙役排堂伺候!一言未了,楊文廣又到。包公一見,呼聲:「楊將軍來到正好,你與太尉一同到大堂上審問這孫家人,免得明日面見天子,兩下含糊抵賴。」文廣說:「我也不明何事,但奉陪二位大人吧。」太尉無奈,只得隨行到大堂。一聲雲板響,包公升堂,府門大開,三班衙役侍立,像活閻王殿一般。又命帶出孫家人兩個,那王受、李四一見,膽戰心驚,跪下說:「襄陽李四、王受叩見大人!」包爺喝聲:「膽大的奴才!焉敢私傳密書,陷害忠良!快把實情供上,免受重刑。」二人呼聲:「大人在上,小的奉命聽差。不是自主。內裡緣由,小人如何得知?求大人參詳。」包爺發怒說:「你是奉命所差,不知情由,孫總兵將劉、張二將用酒灌醉,收在囚牢,你難道亦不知?」吩咐拿頭號夾棍來!左右一聲答應,正要動手,二人忙呼:「大人息怒聽稟!小人一日聽得來了劉、張二將軍,稱說狄王爺困在高山,差二人上汴京討救。是晚孫老爺與他吃酒,次日聽說拿下南牢,說是臨陣私逃之犯。即時打發小人寄書與太尉,豈知到此沖犯著楊將軍馬道,被拿下搜出密書,送到大人公堂上。此非我二人私事,望乞大人開恩。」包爺聽稟,即命書吏將二人口供錄明,已畢。吩咐仍將他二人押下監禁了,聽旨發落。此時包爺離位,呼聲:「大尉與楊將軍且暫各回府,明早上朝相會如何?」二人無語,相辭去了。太尉回到府中,一夜思量,此事只好推在孫振身上,就可抵賴了。
  到次日五鼓上朝,早有文武在朝房等候。不一會,天子臨朝,文武同參已畢,只見包爺俯伏,天子傳旨平身賜坐,包爺謝恩坐下。仁宗天子說:「包卿有何本奏與寡人?」包爺離坐奏說:「襄陽孫振總兵,差人上本,事關重大,老臣不敢隱諱。有本求陛下龍國觀看。」將本呈上,仁宗接本,看罷大怒,說:「誰知狄青往邊關按兵不動,妄差人奏捷,虛耗軍糧,縱眾三軍好淫婦女,軍民受害,將已叛降。劉慶、張忠臨陣私回到襄陽城,幸虧得孫振拿獲,不知作何究竟。如此欺君誤國之臣,若不早除,終為後患!」包爺聞言,又呼:「這本不足為奇。還有一書更見相反之奇。」說罷,又將書呈上。仁宗看罷,大驚說:「包卿,孫振本上說狄青按兵不動,將投降敵人,因何這書又說被困高山,女將施法,特差二將回朝取救。孫振要報仇,用酒灌醉二人,已收禁了,托馮卿奏朕?好生不明,卿且奏來。」
  包公就將楊將軍拿到孫家人審問的口供呈上,天子大怒說:「此賊擅敢欺君作弊,暗害忠良,若無楊卿拿獲,包卿稽查,險些屈害功臣,誤了軍國大事。」傳旨立拿馮老賊,再差人到襄陽拿孫振舉家進京,一同治罪。旨下,即將太尉去了衣冠,馮拯大呼冤屈。仁宗大罵:「老奸賊,你翁婿勾連,蒙君作弊,罪重如山,該滅滿門,還敢在朕前叫屈!」大尉呼聲:「陛下開恩!容臣細奏,死也甘心。」天子開言傳旨,放他轉來。跪下奏說:「臣婿孫振,素日為官不仁,心歪意毒,幾番訓勸,不但不聽,反因諫成仇,至今音問不通。誰料他今又心懷不善,差人上本,暗寄私書,未到臣門,已被楊將軍拿下。累及老臣,皆由此賊。老臣身居閣府,深沐皇恩,焉敢欺君誤國?今日我主盛怒之下,豈不屈了老臣麼?臣一死何足惜,只是冤屈無伸,遺臭萬年,痛恨不已!」仁宗是仁慈之君,聽他言詞懇切,向包卿說:「朕想他未必知情,一時猶恐屈錯於他。不如待解到孫振審問,然後正罪吧。」即時傳旨,暫發天牢。太尉欲要強辯,惟恐包爺在駕前想出不好計來,反性命不保。不如暫下天牢,差人通知孫振投了南蠻,無人對證,可全性命。不知後事若何,下回分解。 
《五虎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