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回 訴冤情賢臣應夢 甘淡泊故後安貧
郭海壽在旁聽得呆了。原來我身不是他產下的,嫡母早歸泉世。包公吃驚道:「娘娘,你兒子既已長成,何不教他引你到南清宮去,何以甘心受此苦楚?」婦人道:「包卿有所未知,古言『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倘做了蠅投蛛網,欲脫便難了。」包公道:「請問娘娘,當年太子後來怎生著落?」婦人道:「方纔說至寇宮女通線來救,我尚未說明。那日狸貓換去太子,劉後差寇宮娥將我兒拋下金水池,幸他不忍加害,奈何欲救難救,幸遇陳琳進宮,始抱太子到南清宮,由狄氏收養數年。後八王爺歸天,先帝班師回朝,頒詔立八王長子為皇太子,故我知當今是我親兒。只可憐母在破窯挨苦,受盡淒涼,弄得雙目失明,母子無依。昨夜三更偶得一夢,只見一神聖自言東嶽大帝,言我國今災星已退,有清官可代明冤。我即問清官是誰,神聖言龍圖閣待制包拯,乃忠梗無私清官,教我將此段情由訴知,許我散開雲霧,得見光明。我又問陳州地面,多少官員來往,那知誰是包拯?大帝又言,要知包拯不難,他腦後生成愜月三叉異骨,是以方才模有異骨,方肯吐露十八年前之冤。若得卿家與我斷明此案,感德如天了。」言罷,淚下不止。
郭海壽想道:可笑母親,既然是當今太后,有此大冤,遭此磨難,對我並不洩出,值到今天才知他不是我生身嫡母。但太后遭此大難,不孝要算當今聖上了。又有張龍、趙虎聞得此言,嚇得魂不附體,俯伏地中,不敢抬頭。包公又請問道:「娘娘,那當今萬歲,不知有什麼憑認否?」婦人道:「何嘗沒有記認?手掌山河,足踹社稷,隱隱四字為憑,乃是我嫡產的兒子。」包公叩伏塵埃,吐舌搖頭,道:「可憐娘娘遭此十八年苦難,微臣也罪該萬死!」婦人道:「包卿言差了,此乃是我該有飛災,若究明此事,斷饒不得郭槐,還要卿家為我表白重冤,雖死在破窯,也可瞑目了。」包公道:「娘娘且自開懷,微臣今日趕回朝中,此頂烏紗不戴,也要究明此冤。望祈娘娘放開愁緒,且免傷懷。」婦人道:「若得大人與我申明冤屈,我復何憂?」包公道:「娘娘,且耐著性等候數天,待臣回朝將此事究明,少不得萬歲也排鑾駕自來迎請。」婦人應諾。 當日包公差人,速喚地方文武官來朝見太后。宮院趕辦不及,須尋座雅靜樓房,買幾名精細丫頭。時當三月初,天氣尚寒,趕辦些暖服佳饌供奉。太后雙目不明,速即延醫調治,若有怠慢,作欺君罪論。兩名排軍如飛分報。太后道:「包卿不必費心,老身久處破窯,落難已久,又有孩兒侍奉,不必麻煩地方官吏。孩兒,且代娘叩謝包大人。」海壽領命上前道:「大人,我家母拜託於你,祈代伸冤。」包公道:「自有老夫擔承。」海壽道:「如此我代娘叩謝了。」包公想道:此人今雖貧民,但與太后子母之稱,倘聖上認了母后,也是一個王弟王兄了。當時還禮起來,連稱:「不敢當,為臣理當報效君恩。」太后道:「包卿,快些請起。」包爺道:「謝娘娘千歲。」起來立著,細看娘娘髮髻蓬蓬,衣衫檻褸,實覺傷心。丟下龍樓鳳閣,御苑王宮,破窯落難十餘年,幸得孤兒孝養,實乃聖上救母恩人。
慢說包公思想,眾排軍驚駭,窯外觀看眾民也交頭接耳,都稱奇異。再不想這求乞婦人,是一位當今的國母。一人言道:「曾記前十載到門討食,孩兒尚幼,哭哭哀哀,被我痛罵方才走去。早知他是當今太后,也不該如此輕慢他,果然海水可量,人不可量。」眾人聽了,皆是歎息,這且不表。
此時來了眾文武官,將閒人逐散,不許羅皂。只見破窯門首立著包大人,眾官員都來參見,說道:「太后娘娘破窯落難,卑職等實出於不知,罪咎難逃。」包公冷笑道:「老夫道經此地,即知太后在此,可怪你們在此為官,全然不知。少不得回朝,奏聞聖上,追究起來,你們官職可做得安穩麼?」眾官員皆躬身懇道:「大人,格外開恩,卑職等不知太后落難,實有失察之罪,求大人海量姑寬。」包公閃過一旁道:「你等到此,理該朝見太后。」眾官應諾,即於窯門外,文東武西通名道職,三呼千歲朝見。海壽遠遠瞧見,叫道:「母親,外廂許多官員在此叩見。」婦人道:「叫他們回衙門理事,不必在此伺候。」郭海壽踱出道:「眾位老爺,聽我家母吩咐,各請回衙辦事,不必在此叩禮。」眾官員雖聽如此說,卻不敢動身,共啟包公道:「卑職等方才奉命,已差人速辦雅室,挑選丫環,預備朝服。」包公道:「如此才是!」忙進內道:「臣包拯啟稟娘娘。」太后道:「有甚商量?」包公道:「臣為國家大事,即要還朝速辦,故拋下賑饑公務回朝。不想偶遇娘娘一段大冤,更不能耽擱,已著地方官好生安頓娘娘,臣即別駕,還望娘娘勿得見怪。臣回朝奏明萬歲,理明此事,即排駕來迎請了。祈娘娘且放寬懷,屈居幾天。」太后道:「我久居破窯,何用奢華?且本地官員政務太繁,有煩包卿傳知眾官,一概俱免,日中不必到來。」包公辭出窯門,傳諭眾官道:「太后吩咐日中朝見問安,一概俱免,以省煩勞。此皆太后仁慈體恤之意,但鳳凰豈可棲於荒草之地?方纔我言必當依辦。」眾官連連共諾。包公言罷,即吩咐起程,眾官相送,眾差役一路喝道而去。
不表包公回朝,當有眾官見包公已去,不敢進窯門,只在門外侍候。少刻,有幾位夫人各帶婢女進內朝見請安,請娘娘沐浴更衣。豈知太后也不沐浴,也不更衣,說道:「在窯中居住十餘載,已經慣了,不必你們費心,各自請回。」眾夫人俱覺不安,那知太后執性如山,眾夫人只得退出。又有承辦役人,稟道:「眾位老爺,已經覓了雅室一所,可權為宮院。」豈知太后又說:「破窯久住,不勞眾官多請,且各回衙。」眾官再三懇求,太后只是不允,眾官無奈,只得於破窯前後,立刻喚工趕造房宇。眾官商議,太后不願更衣,只得來求郭海壽,郭海壽道:「既我娘親不願更衣,也非眾位老爺之咎,且請回衙,不然反激惱他了。」眾官無奈,只得聽其自然。太后百味珍饈不用,母子只是恢復淡飯清湯,仍居破窯,丫環一人不用,仍打發回去。
不言太后諸事,卻說包公趕回京中,一進開封府,天色已晚,到了內堂,夫人迎接坐下請安,復問道:「老爺奉旨賑饑,如今回來,莫非完了公務?」包公道:「賑饑公務,尚未清楚。但本官因國家大事而回。」夫人又要詰問情由,包公道:「國家政事,非你所知,不必動問。」夫人不敢再言,只命人備酒,與老爺洗塵。
欲知包公來日面聖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