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賓令椿精揭榜
卻說宋真宗因魏府受困,常欲報復。忽一日,召集君臣計議。八王奏曰:「陛下一統中原,幽州一隅之地,取之何難。但今駕回未久,且再休養士卒數年,討之未遲。」帝未語,忽階下一人出班奏曰:「時可為而為之,無有不勝。今正可為之時,乞陛下興兵伐之可也。」此是誰?乃光州節度使王全節也。真宗問曰:「卿果何見,說時可為也?」全節曰:「曩者聖上被圍魏府,軍士未曾傷損,番之軍馬十喪其七,以此論之,彼衰我盛,時可為矣。孟子曰:『雖有茲基,不如待時。』且臣又有一計,可使蕭後拱手聽命。」帝曰:「卿有何策?」全節曰:「幽州壤地,不過千乘。乞陛下敕澶州一路,雄州一路,山後一路,臣從汴京再提一路,共四路軍兵並進,區區千乘都邑,豈能當乎?」帝依奏,即日敕令,三路出兵征遼,使臣賚旨往三處去訖。帝又以全節為南北招討使,李明為副使,領兵十萬前進。全節領旨,即日引兵離了汴京,望幽州而發。時值春初天氣,風景融和,有詩為證:
花莊錦繡柳牽風,艷冶江山逞異容。
踏景尋芳多得趣,恍然人在畫圖中。
三軍不日到了九龍谷,紮下大寨。北番巡哨,星夜走回幽州報知帥府。帥臣即入奏曰:「中國今起四路軍兵北伐,聲勢極其利害。」蕭後大驚曰:「不料即日興兵來到。」乃問君臣:「誰敢領兵前去迎敵?」道罷,椿巖應出曰:「娘娘勿憂,臣舉一人,退宋之兵如風擲浮雲,霎時間耳。」蕭後問曰:「卿舉何人,能退宋兵若此之易?」巖曰:「臣師父姓呂名客,行兵勝於呂望,擒將高於軒轅。有泣鬼驚神之智,呼風喚雨之能。」蕭後曰:「今在何處?」巖曰:「見在午門之外,未敢擅入,乞娘娘宣入問之,便見其詳。」蕭後即宣呂客升殿。太后一見呂客,形貌奇異,自思此人必是奇才,乃問曰:「我與宋君爭衡,卿今應募而來,有甚妙策明教,願奉槓稷以從。」呂客曰:「臣來相助,娘娘轉臂之間,中國版籍盡奪之矣。」後曰:「卿要軍馬幾何?」呂客曰:「若與宋人鬥力,彼猶能抗拒一二。待臣排下一陣,使彼攻之不破,始肯懾志歸降。且娘娘必遣人往五國借兵助戰,方可勝宋。」太后曰:「卿要借那五國之兵?」呂客曰:「可遣使臣繼金帛往送遼西鮮卑國王耶凡慶,與他借兵五萬。彼必見利動心,發兵相助;又遣一使進黑水國,許以成功之後割西羌之地與之,令他助羌兵五萬;又遣人繼官誥往森羅國,敕賜國王孟天能,令他發兵五萬相助;又遣一使往西夏國,見國王黃柯環,告知中國之兵甚為利害,復喻以唇亡齒寒之語,令彼發兵五萬相助;又遣一人到流沙國,見蕭霍王,借兵五萬相助。此五國之兵若一借來,臣按兵法調遣,排下七十二座天門陣,使宋人一見膽戰心驚,有誰敢與為敵?那時不愁他不賓服矣。」蕭後大悅,乃曰:「卿真有禦侮之才。幽州有托,吾復何憾!」即日封呂客為輔國軍師、北都內外軍馬正使。呂客謝恩而退。
於是蕭後遣五個使臣繼金帛往五國而去。當日,使臣各領旨,分投五國去,見五國國王,道知借兵之事。五國國王得賜金帛,俱皆歡悅。鮮卑國王差黑韃令公馬榮為帥,森羅國王差亢金龍太子為帥,黑水國王差鐵頭黑太歲為帥,西夏國差黃發為帥,各國俱助精兵五萬,不數日,俱集幽州城外。近臣奏知,蕭後宣呂客問曰:「五國之兵已到,軍帥何以調遣?」呂客奏曰:「此行非等閒也。乞再召回雲州耶律休哥、尉州蕭撻懶等,盡起九州之兵與臣調遣,定須奪取宋之江山而回。」後允奏,即下敕調回雲、尉二州軍馬,又命韃靼令公、韓延壽為監軍都部署,統率精兵五十五萬,並聽呂軍師調遣。韓延壽得旨,即出教場中操練三軍。越數日,雲、尉二州軍兵皆到。呂軍師曰:「韓監軍先引本國軍馬前行,吾即率五國軍馬後來。」北番軍馬離了幽州,直望九龍谷進發。有詩為證:
騰騰殺氣觸長空,閃閃旌旗映日紅。
擺列征途軍令肅,神仙自不與凡同。
韓延壽領兵到了九龍谷紮下大寨,次日呂軍師統率大軍來到。入帳坐定,召集諸將言曰:「三月初三,乃丙申之日,干克其支。擇定此日,吾出排陣。各部將官俱要聽令,違者梟首,決不輕恕。」韓延壽曰:「軍令所在,君命有所不受。何人敢違。」呂客遂取紙一張,畫成一圖,付與中營總旗引軍五千,離九龍谷半里之外平曠去所,依圖築起七十二座將台。又另築五壇,按方豎立青、黃、赤、白、黑色之旗號,內開往來通道七十二條,作速築造回報。中營總旗得令,引軍按圖築立。不數日,台壇悉築整齊,回報呂軍師。呂軍師親往巡視一遍,回到軍中,召諸將言曰:「明日乃丙申也,各營俱要整肅,聽候調遣。」次日,三通鼓罷,各營軍馬齊齊擺列帳外。呂軍師升帳出令,鮮卑國黑韃令公馬榮引本部軍兵排列於九龍谷正路,排作鐵門金鎖陣。分軍一萬,各執長槍,把守七座將台,號為鐵門。又分軍一萬,各執硬弓鐵箭,把守七座將台,號為鐵拴。再分軍一萬,各硬弓鐵劍,把守七座將台,號為鐵棍。馬令公得令,炮響一聲,引軍於正路排列。有詩為證:
鐵門金鎖陣圖開,晃晃戈矛繞將台。
變動隨宜機莫測,攻沖除是八仙來。
呂軍師又遣黑水國鐵頭太歲引本部軍兵,前去九龍谷之左,排作青龍陣。分軍一萬手執軒轅旗,把守七座將台,號為龍鬚。又一萬軍,分作四隊,各執寶劍,把守七座將台,號為龍爪。又分軍一萬,各執金槍,把守七座將台,擺作龍鱗之狀。鐵頭太歲得令,引軍分佈去了。有詩為證:
龍本一神物,排陣肖其形。
任是英雄將,蘧然膽戰驚。
呂軍師又令流沙國蘇何慶引部下去九龍谷之右,排作白虎陣。分軍一萬,各執寶劍,把守七座將台,號為虎牙。又分軍一萬,各執短槍,把守七座將台,號為虎爪。又令耶律休哥引兵一萬,把守前面六座將台,號為朱雀陣。又令耶律奚底引兵一萬,把守後面六座將台,號為玄武陣。繞圍左右,列作犄角之勢。蘇何慶等得令,各引部兵而去,有詩為證:
陣勢威嚴比白虎,前排朱雀後玄武。
中藏玄妙嘯生風,浮世何人敢正睹。
呂軍師又遣森羅國金龍太子,引軍守中座將台,號為玉皇大帝,坐鎮通明殿。又令董夫人裝作梨山老母,分軍一萬,各穿青黃赤白黑服色,繞中座將台而立,號為五斗星君。又著二十八人被頭散發,繞中座將台前後而立,號為二十八宿。又令土金牛裝作玄天大帝,又令土金秀引軍一萬,手執黑旗排作龜蛇之狀,把守天門之北。金龍太子等得令,引兵去訖。有詩為證:
旌飾雲屯擁玉皇,星君羅列陣堂堂。
宋人無策能攻破,萬種憂愁積寸腸。
呂軍師又令西夏國黃瓊女引軍俱執寶劍,立於旗下右傍,號為太陰星。凡遇交兵,赤身出陣,手執骷髏,放聲大哭,變作月孛離星。又令蕭撻懶引軍各穿紅袍,立於旗下左傍,號為太陽星。又令耶律沙率本部軍兵巡視四方,結作長蛇之勢,瓊女等得令,引兵分佈去訖。有詩為證:
號令太陰星,交兵放哭聲。
太陽為黨助,誰復敢相迎。
呂軍師又令蕭後之女單陽公主率兵五千,各穿五色袈裟,號為迷魂陣。內雜番僧五百,號為迷魂鬼。又令往民間捉七個懷孕婦人,倒埋旗下,遇交戰之際,將旗摩動,收攝敵人精神。單陽公主引兵依法而治。有詩為證:
陣圖玄妙獨迷魂,陰霧濛濛白日昏。
更有一般情慘處,神號鬼哭不堪聞。
呂軍師又令耶律吶選五千健僧,手執彌陀素珠,號為西天雷隱寺諸佛。又以五百僧屯列左右,號為阿羅漢,並居七十二天門之前。律吶得令,領眾排列去了。有詩為證:
戰鼓聲敲霹靂轟,四圍萬馬自奔騰。
洞賓排就署龍策,不是鍾離孰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