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回 疚家庭介弟陳書 論國仇學生寄柬
話說張惠等二十人,既然被拘,自己且不知道因何致事情洩漏。但到此時,亦無得可說,仍當自己是並無憑據,即被訊時,亦難斷人自己之罪,也不想到三木之下,何求不得。當下偵探員把二十人解交警局,羈押待訊。那時總辦警局的,正是段道芝貴,當即到轅請見袁世凱,要稟報此事。袁世凱接進裡面,段芝貴即把拿獲革黨張惠等二十人一事,稟稱請示辦法。
袁世凱道:「可曾有訊過不曾?」段芝貴道:「正在拿獲,方擇期開訊。不過先來稟報,請示辦法。未得大帥命令發交那處審辦,卻不敢擅行開訊。」袁世凱道:「既不曾訊過,你從那裡知得他是革黨呢?」段芝貴聽得此話愕然,也無可對答,覺袁督此話,亦屬有理。想了想,才答道:「人言嘖嘖,都道他形跡可疑,是以拘他;想亦拘他不錯。待一經開訊,便知分曉。」
袁世凱道:「人言不足成讞,若只從形跡上求他罪名,必至弄成冤獄。事關人命,你們總要謹慎些。若一心一意要當他是革黨,然後用刑求他,實在大誤。你們慎勿存一點僥倖功勞的心。況使確是黨人,亦不必株連太過。方今風潮如此,實在寒心,只怕誤殺一次,即多一次激變人心,落得黨人借口,多方煽誘,反足增黨人聲勢,實不可不慮。故你們益發要謹慎才好。」段芝貴聽罷,覺此次自己到轅,本一團盛意獻功,以為拿得二十人,上司必然歡喜,今袁督這一番議論,實不大願興此獄,便似一盆冷水從頭頂澆下來。又不敢多辯,只連答幾聲「是,是」,即行辭出。
回到局裡,覺此番雖欲得功,恐不免又成畫餅。但費許多精神,方獲得這二十人,不特自己以為有功,即部下巡官巡士,亦欲圖一個保舉。看來,此案便不宜落在直督手上。便一力運動京中政界,好提歸刑部審訊。恰當時京中亦有風聲鶴唳,亦曾派出偵探員到津密探的。故刑部借風駛巾裡,要尋一件事來做,即令將所獲二十人解京訊辦。直督自不好不從,且樂得將這件黨獄離去自己手裡,所以將二十人即提解入京。那刑部立即訊了一堂。內中有侃侃自承的,亦有堅不吐實的,亦有供稱委實冤枉、不肯供認的。不夠刑部堂上,拿出幾件桁楊刀鋸,早已一一認了。
時直督正欲移文刑部,請他謹慎研訊,後聞在堂上僅訊了一堂,皆已認案。現二十人不日即解回天津處決。袁世凱聽得這點消息之時,正在喝茶,不覺一驚,連茶盅也擲在地下,卻說道:「怪極,那二十人並非是起事時當場捉獲的。只或在客寓或在學堂,說他是形跡可疑,就把來捕了,難道個個倒有真正罪名的?天下事斷無這般湊巧。便是那二十人全是同黨,也並有一事幹出來,亦罪不至於殺。縱使有可殺的,那罪人亦該有個首從,何至把二十人一併要處決呢!」說罷,再令人打個電報入京,問刑部將此案如何定法。那刑部果然復稱,二十人皆已認罪,日內即行處決。袁世凱見得是實,又復往還電商,請刑部分個首從。那刑部又復稱案已定了,不能更改。袁世凱覺無可如何。果然過了兩天,已將張惠等二十人押回天津斬決去了。
袁世凱滿心不快。只經過此事之後,更觸宗室中人猜忌。
大抵除了慶王父子之外,也沒一個滿意於袁世凱的。那時袁世凱又兵權過重,政府裡頭雖沒什麼舉動,但有些要爭權的,自然日伺袁世凱的破綻,紛紛參劾。因此就令他兄弟裡頭,懷個履霜堅冰之懼,恐防袁世凱一旦有什麼不測,貽禍家庭。因此他的兄弟袁世彤,就把一封書寄遞袁世凱,意欲諷他急流勇退的意思。那書道:四兄大人尊鑒:竊以兄弟不同德,自古有之,歷歷可考者,如大舜、周公、子文、柳下惠、司馬牛也。聖賢尚有兄弟之變,況平人乎!讀《棠棣》之詩,則必灑淚濕書。
弟亦有兄弟之感耳。詩云:「兄弟鬩於牆,外御其侮;每有良朋,也無戎。」此乃常人常事常情也。若關乎君父之大義,雖兄弟亦難相濟,德異則相背。大舜聖人也,周公亦聖人也,舜能感化傲象,周公則誅管蔡。舜與象為骨肉之私嫌,舜有天下,不必加之誅討;管蔡乃國家之公罪,而周公不妨以大義滅親。
吾家數世忠良,數世清德,至兄則大失德矣。二十年來之事,均與先人相背。朝中所劾者,四百餘折,皆痛言吾兄過惡。吾兄撫心自問,上何以對國家,下何以對先人?母親在生之日,諄諄告戒於吾兄,而兄置若罔聞,將置母親之訓於何地!兄能忠君孝親,乃吾兄也;不能忠君孝親,非吾兄也。弟避兄,歸隱故里十年於茲矣。前十年間或通信,後十年片紙皆絕。
今關乎國家之政,祖先之祀,萬不能不以大義相責也。
自吾兄顯貴以後,一人烹鼎,眾人啜汁,以弟獨處草茅,避居僻壤,功名富貴終不敢問津。
今則吾兄貴為總督,弟則賤為匹夫,非固為矯情也,蓋弟非無心者也。兄於弟固不必過加親愛,弟所於兄亦不敢妄有希求;吾兄之愛弟與否,固非所知,弟所求無愧於己心而已。弟挑燈織履,供晨夕之助爨,枕流漱石,吸清泉以自如,不特無求於兄,亦無求於世也。雖然,清苦自安,實榮於顯達,苟不自愛,弟亦不難隨與身敗名裂,蓋使為人指責日:「此為某人之愛弟也,某人之羽翼也,某人之爪牙也。」弟此時自問,將無以自處。弟視大義如山嶽,視富貴如浮雲,惟守母親遺訓,甘學孟節,老於林下而已。
昔者己亥之壽,弟曾上親供於護理河南巡撫景月汀,請他轉稟榮相,日「朝中無有能制吾兄之人,若解其兵柄調京供職,固所以存兄,實所以存功臣之後也」云云。其言昭昭,如在目前。自今以後,但願蒼天有知,祖先有靈,吾兄痛改前非,忠貞報國,則先祖幸甚,闔族幸甚。臨紙揮淚,書不盡言。專此敬請近安。六弟世彤頓首。
這一封書,寄到袁世凱那裡,袁世凱看罷,只付之一笑。
凡有屬下官員到來投謁的,都把這一封書遍給人看。都詫異道:「令弟何以出此狂言,實在不近情理。」袁世凱道:「我現在有四鎮兵權在手,無怪人相疑。但我若要反正時,不在今日了。
外人觀我,似乎結樹黨援,但我用人,亦因才而齲若才不足用,即親為兄弟,亦不能援引,此吾弟所以積怨也。今吾弟以孟獲待我,而以孟節自處。若果為孟節,自可終老布衣。試問數年前,他捐了一個道台,卻是何意?昔吾兄世敦,在山東誤殺良民,激成團黨之變,因以革職。吾兄弟頗謂我不為兄設法。
然試問此等罪名,豈能以私害公?吾之結怨於兄弟者在此。特今者吾弟之欲陷吾亦極矣。」說罷,聞者倒為歎息。
自此袁世凱把親弟之信,逢人便說,以為吾弟此書,必料自己匿不敢告人,乃故意不為隱諱。但其中內外官員,有信袁世凱必不至有異心的,有疑袁世凱一味攬權。俗語說,相知莫如兄弟。今其弟且作此話,或者袁世凱真欲動彈,亦未可定,或疑或信,自所不免。惟有一二宗室中人,便欲設法分袁世凱兵權。在軍機裡頭開議設立一個練兵處,派慶親王做了個督辦練兵大臣,滿意要把袁世凱兵權,要收回沃親王手上。
不意朝廷迭次見過各國公使,凡談及練兵,倒稱袁世凱最為熟手。今北洋陸軍既有了成效,倘若在京中練兵,自然少他不得了。那日本公使見了慶王,又說袁世凱練兵甚為得法,今設練兵處,大要用袁世凱北洋相助,這等說。湊著慶王又不大懂得軍事的,正樂得有人幫助,況自己所靠的只是袁世凱,便又請旨將袁世凱派為練兵處會辦大臣。那時一班宗室人員,只道設了練兵處,就可收回袁氏的兵權,不想反令多一個兼差,他手上幾鎮兵權,依然無恙,不免大失所望,自然要籌第二個法子,為對待袁世凱之計,自不消說。
單說袁世凱自再得練兵處會辦大臣的兼差,屬下文武官員自必紛紛上衙道賀。其中知己屬員,更有些欲求練兵差使,要求袁世凱說項的。先是段芝貴到來道喜。袁世凱道:「這事有何喜可賀?」段芝貴道:「不是如此說,直隸雖密近北京,但公究竟是個外任總督。今京裡所設練兵處,且不能缺公席位。
可見廷眷獨優,安得不賀?」
袁世凱道:「貴道有所不知,此次練兵處之設立,本不利於本部堂,實欲借設練兵處之名,為收回北洋兵權之計。惟慶璵我交情獨厚,又見京中尚無可以代任兵權之人,更以外人看見北洋陸軍成效,力為援薦,故有是命。足下試想:窺伺者在前,猜疑者在後,吾斷不能持久。每欲捨去此責任,而廷意又不允。因此窺伺猜忌者益多。可知多一次優差,即多一層危險。
故吾作是言,此非足下所知也。是以吾於練兵處會辦一差,只願擁個虛名,再不願薦人於其中,貽人借口。許多到來欲求練兵差使,是直未知吾意矣。」段芝貴聽罷,深以為然。
去後次日,袁世凱獨自進京叩見慶王,借辭去練兵處會辦之名,欲探慶王之意。慶王道:「足下誠有聰明,京中蓋有欲得足下兵權者,故多方設計。然足下亦不必介意,只宜勉力任事,不必辭差。以今日人物,實非足下不足以掌兵權也。」袁世凱聽罷,自然依慶王之意。隨問慶王,欲奪自己兵權者,果屬何人。慶王道:「此事本不宜多說,足下既已問及,又似不得不言。鐵良每於召見時,故意談及軍事,惜炫己長,以揭北洋陸軍之短。且每與樞臣相見,必談北洋陸軍訓練失宜,即此可知其意。吾不知彼有何能幹,要替足下治兵。日前設練兵處,亦其面奏請行也。」
袁世凱道:「王爺深居,似未知官場積習,他雖不諳兵事,然近來收鳳山、良粥二人為爪牙,將恃此二人為挽綰兵權之計,何必鐵良自有才幹,方能爭權。今在王爺面前實說,請為門下設法,一則辭官歸里,以避賢路,次則改調入京。以卸兵權。
望王爺俯允。」慶王道:「汝年尚強壯,正當為國家出力,何必遽萌退志。汝回北洋,只管辦汝事,他人之事不必計較。」
袁世凱聽罷,稱謝而出。回至直督衙門,心未釋然,力求所以解釋鐵良之忌,即請楊仕驤相見,告以慶王所言。時楊仕驤方借袁世凱之力,薦任直省藩司,正恃袁世凱為冰山,自然力替袁世凱籌度。袁世凱道:「據足下高見,要如何處置才好?
」楊仕驤道:「大人年壯力強,位高權重,宜為人所忌。且京內只有慶王為大人心腹,以外各軍機,不是反對的忌大人權勢,就是頑固的嫉大人行為,終亦可慮。請借慶王爺之力,薦一人入值軍機,以為自己內援,實是要著。余外尚書督撫,不可無自己心腹之人,蓋多一聲援,即少一反對,大人以為然否?」
在楊仕驤此話,一來為袁世凱計,二來亦為自己計,好望袁督保升自己。惟這些說話,正中袁世凱之心,聽罷深以為然,即道:「足下真是高見,我當依此而行。」
到次日入京,謁見慶王。正要薦人入值軍機,細忖所薦之人,若是自己心腹,更惹人眼目;若被自己所薦之人,必然感激自己,何患不為自己所用?恰那時初設學部,想現任學部尚書的正是榮慶,亦與自己有來往的,不如薦他也好,便向慶王道:「現在軍機辦事,一切用人行政,都是無甚成效,皆由在樞垣的,像王爺的剛決,卻是罕有。門下素知學部尚書榮慶,心地光明,舉動正大,若以入值軍機行走,必裨益不淺。不知王爺以為然否?」
那時慶王正信用袁世凱,凡袁世凱一言一語,沒有不從的,故聽了袁世凱之言,自然首肯,便力薦榮慶入了軍機。
那日諭旨頒出,榮慶著在軍機大臣上行走。榮慶正不知何以一旦得慶王如此相待。當謝過思後,即往拜晤慶王,謝他援薦之德。慶王道:「足下才幹敏達,我所深知。只自袁世凱一力游揚足下,始省起來,援足下入樞垣去。足下此後,務求為國盡力罷了。」榮慶此時方知自己為袁世凱所援薦,益發感激袁世凱。
那袁世凱又見軍機裡頭,已有一半是自己心腹,於是內而尚侍,外而督撫,都次第薦人充任。不想聲勢愈大,嫉忌愈多。
從旁觀看起來,倒覺袁世凱當時地位,似可危可懼。因此便引出歐洲中國的留學生,反注眼在袁世凱身上。一來見他從前周旋義勇隊的代表及前時天津黨獄,也不大以為然,二來又見他一味攬權樹黨,只道他有個獨立思想,湊著當時民黨的風潮,一天膨脹一天,以為袁世凱有點意思。不知袁世凱固是無此思想,且他向做專制官吏,便是獨立得來,終不脫專制政治,於國民斷無幸福,也並不想到此層,便聯合上了一封書,寄繪袁世凱,勸他獨立。正是:欲求大吏行奇舉,幾見斯民得自由。
要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