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回 息風謠購槍驚各使 被讒言具表卸兼差
話說袁世凱既卸了四鎮兵權,仍擁各項要差,兵勢仍不少衰,故此內外大員,仍奔走如故,凡有國家大政,那慶王還不時請袁世凱入京商議。惟解散大半兵權之後,各國倒有些詫異,以為中國今日治理陸軍,除了袁世凱,本無第二個人,何以忽然減削了他的權勢,也竊竊私議。更有駐京各國公使,亦有到慶王那裡探問原故。慶王答稱,因官制改成,故將各鎮陸軍隸歸陸軍部統轄,別無他意。各公使終不以慶王的話為然,又問他既然是改定官制,要將各鎮軍兵隸回陸軍部管理,就可以用袁世凱做陸軍部尚書,偏又不然。只怕那鐵尚書的才具,終有不及袁世凱的,恐於軍政裡頭有些不妥。說了,慶王沒得可答,只稱用人之權,出自朝廷這兩句話。各使疑終不釋。因此東西人士,揣測更多。不過數日間,英京《泰晤土報》就刊出一段新聞,標出題目道是:「《中國維新之大概》。惟那段新聞內容卻道:中國革政之情形,自表面觀之,似有進步之象。
然細察其實情,則尚未可恃也。據近日消息,頑固腐敗之官員,復攝大權,而主張維新之卓卓者,為袁世凱、唐紹儀等,則漸失勢力。欲於此時卜中國維新之事業,恐尚須經歷多年之劇烈戰爭,方能達其目的也。
忽而揚言維新,忽而主張守舊,莫衷一是之慶王及外部尚書,守舊之瞿鴻機,仍令為軍機大臣矣。以廣西巡撫林紹年,素為慶王之附庸,今亦人軍機矣,榮慶早簡為學部尚書,載振派為農工商部尚書,鐵良又簡為陸軍部尚書,薄廷為度支部尚書,陸寶忠為都御史。
以上各員,多系滿人,且其中有最頑固者。此等人才,於中國之維新固無裨益。而袁世凱經二十人之力,參劾其妄改官制,已將所統陸軍數鎮之權力,削其大半。
而今後兵權當不在於袁手,而在無知之鐵良矣。載澤本主維新者,今只授以無關輕重之職;外交家之唐紹儀,亦已改授為傳郵部侍郎,惟赫德已為郵政總理,故唐紹儀只擁空名而已。其最失望者,則為各省將軍及舊有之旗兵,仍各耗俸糧,並未裁撤。故清國維新之前途,甚為可慮也。
自這一段新聞刊出,駐京各使都接有各本國政府的電詢,問中國情形,喧成一片。因《泰晤士報》是地球上報界佔有大勢力的,它的議論一出,各國倒信清國不是真正維新,只是混鬧,大有輕視清國之心。
更有些駐京公使,往袁世凱處探問朝廷意旨,因何要削袁世凱的兵權。那袁世凱是個機警的人,就知各使來問,必有些意思,便答稱:「並非要削兵權,不過新改陸軍部,故將舊日練成的陸軍,歸他管轄。現在還要增練陸軍,務使三年之內,在國中要練足陸軍一百萬,然後議及海軍」這等語。各使聽得,都在半疑半信之間。去後,袁世凱自想:「各國因此次自己減少兵權,便如此議論,只怕此後外交,又有些棘手。」
故自此接見外人,必商及購辦槍炮之法,研究那一國、那一廠為最精,以為虛張聲勢。因此在天津各洋行的總理人,天天奔走直督衙門,運動袁世凱,冀他向自己購買槍炮。袁世凱知各洋行著了自己道兒,故所有各樣行總理所運動的,部不應允。
那日獨自入京,先見了慶王,具述此次因減去兵權,各國疑惑之處,又述各洋行的總理,到來運動。
然後把已意告知,即往見德國公使,專談購槍之事,要向德國克虜伯廠定購,計要毛瑟槍一百萬枝,大炮一百門,俱要上等貨。德國公使也不知袁世凱用意,以為真個購辦槍炮,便道:「聞閣下已卸去大半兵權,何以又由閣下手購許多槍炮呢?」袁世凱道:「此不過把練成之兵,交由陸軍部管理。今須由弟手重新再練陸軍一百萬,支配各剩故槍炮須先行購定。」德公使此時也信以為然。但暗忖:「訓練陸軍一百萬,所費不資。如此巨款,中國究從那裡籌劃?」因此也有運動袁世凱向己國借款之意,便問道:「如此甚好。
但所需巨款,現時究籌有的款不曾?若要籌借外債,弟必為盡力。」袁世凱道:「此次籌款,也不勞費心。
現定練軍款項,分為四宗,以一宗由各省攤派,以一宗由直隸募公債及度支部籌撥,余外兩宗,倒由老太后撥發私儲及內務府撥出。故款項先已籌定,然後小弟方敢下手。務求貴大臣,向貴國各廠核實價目,不要浮開。他日成軍,當感激貴大臣不淺。」德公使聽了袁世凱一番言語,便信購辦槍炮之事為確切不移,便應允必為盡力。袁世凱也稱謝而退。次日又再會德國公使,都是談論購槍的事,一連會議了三四天,然後回任。
那時,德使自然召集本國寓京津的商家前來商議,打算要替袁世凱購辦洋槍一百萬枝,大炮一百門,看價目貨式如何,好回復袁世凱,即行購辦,免被別國人攙此利權。因此各德商也打算此事,以為攬得大宗生意,自然歡喜。因在中國是袁世凱經手,在本國是公使經手,沒有不信以為真的。正擬會合各德商,聯同代辦,免致彼此競爭。
惟自此風聲一出,各國無不震駭,以為中國不知有何舉動,要急練百來萬的陸軍,都互相傳述。在袁世凱聽得,也不免暗笑。因為自己失了四鎮兵權,各國詫異,言三語四,故出此一策,好來戲弄各國。不料各國也被自己戲弄上了。自不免與幕內各員談及此事。那些幕友道:「大人此策,不怪各國相信。但將來沒有實事,卻如何回復德公使,卻不可不慮。」袁世凱道:「此並無難處,我早已對慶王說過來,只有延緩的法子,便可以復了他。」
在袁世凱雖如此說,但北京裡頭,那些宗室是最多疑忌的。聽得各人傳說,是袁世凱向德國克虜伯廠定購快槍一百萬枝、大炮一百門,究竟因什麼事?又不是朝廷著他購辦的,便是由國家購辦,也不至要用一百萬枝之多。想其中必有原故,況他是親向德國公使關說的,料沒有虛偽。難道袁世凱因被朝廷削了兵權,故懷怨望,另有些舉動不成?
這點風聲,飛到鐵良耳朵裡,鐵良益發驚駭,便往見德國公使,問袁世凱曾否到來定槍。德使答稱「是是」。旋問鐵良,是否中國要練足陸軍一百萬。鐵良覺朝中並無此事,但袁世凱如此說,不好向德使說破,只好由自己內裡打點,便順口答了一個「是」宇。
旋問德使道:「袁世凱到來定購槍炮,是說辦往北洋,抑仍歸陸軍部購辦呢?」德公使又道:「他並不曾說過,只稱已籌有的款,不勞借債。又不曾說槍枝到時,運往何處。只托本大臣與敝國商行核實價目,即行定購罷了。」鐵良聽了,更為疑惑,但不好向德使說出自己心事。只得告辭而出,即尋醇王,說知袁世凱購毛瑟快槍一百萬枝的事。
那醇王是個年少的人,一聽此話,即如憤火中燒,直入宮裡,求見太后,把袁世凱舉動,向太后面奏。
時太后聽得,本不大信,因袁世凱不是個愚拙的人,他若有不軌的心,自然好生秘密,斷沒有親到京裡與公使面商購槍的道理。但醇王說得十分確鑿,並言是鐵良面見德使,親聽德使訴說的,沒奈何,只答稱:「待查過確實,倘有此事,定要處置他。但不要聲張,傳出去盡有不妥。」醇王唯諾而退。
太后即召慶王進宮獨對,問袁世凱是否有自行招兵購槍之事。慶王聽了,就知此事有些原故。因袁世凱先已對自己說來,便把袁世凱假托購槍的用意,一一說出,並道:「外人不知中國改定官制之意,以軍政大事,忽然以鐵良代袁世凱,遂起謠言。故袁世凱不惜躬犯嫌疑,自稱再練陸軍百萬,所以穩住外人之心,並無他意。」太后道:「我亦料袁世凱斷無他意。
他若懷了不軌之心,何至明目張膽,與德使商量購槍。
今聞賢王所言,更不必思疑。」慶王道:「太后明見萬里,袁世凱當永為感激。」說罷辭出,即以此事告知袁世凱。
那袁世凱聽得,不覺歎道:「某不過借此欲戲弄外人,不想又為小人所伺。今後種種掣肘,辦事益難了。若非太后明白,某今番如何得了!」想一回,又歎一回。再忖:「自己是個疆臣,惟內政大事,某必預聞,無怪招妒。且各項要差,皆在自己身上。小人求差不得的,必以自己為眾矢之的。計不如卸去各項要差,自削其權,免為小人借口,豈不甚好。」說罷,便不待商諸幕友,即行執筆擬起奏稿,專請辭差。那奏稿道:奏為瀝陳下情,吁懇恩准開去各項兼差,以專責成而符新制,恭折仰祈聖鑒事:竊臣前以兼差太多,力難兼顧,曾疊請分別開去兼差。屢奉溫語,慰勉臻至,震悚莫名,臣復何敢固辭,上瀆聖聽。伏念臣世受國恩,及臣之身,叨荷愈重,特達之知,非常之遇,眷注彌篤,倚畀愈攏臣雖至愚,天良具在,當以有生之日,皆圖報之年,即蹈湯赴火,肝腦塗地,亦不足為萬一之酬報。重以時局艱難,深宮焦勞,未嘗或釋,凡屬臣下,皆當感激努力,以慰宸衷。況受恩如臣,何敢辜負生成,稍涉規避?是以鞠躬盡瘁之思,不特安逸所不敢圖,即毀譽亦不敢計,但為管見所能及,棉力所能勝者,靡不竭慮以圖。無如心雖有餘,力常不足。
臣之才智,不逾中人,臣之氣體,更甚羸弱,近歲迭膺艱巨,精力更遜於前時。矧天下之事理無窮,一人之智能有限,故數載以來,臣之負咎,當已多矣。
不特此也,自古權勢之所集,每為指摘之所歸。今當聖明在上,眾正盈廷,本無庸過慮;惟臣向以愚衷自矢,夙蒙聖主優容,信任不疑,自當力任勞怨。而臣獨不免私憂過計者,非徒以滿盈足戒,顛覆堪虞。良以國家方艱,大廈非一木之能支,巨川貴同舟共濟。
而深思靜慮,誰不如臣?若重寄常加於臣身,則疑謗將騰於眾口,使臣因此受貪權之誚,將無以自明,即旁觀亦因此啟猜疑之漸矣。昔曾國藩常奏稱『臣一人權位太重,恐開斯世爭權競勢之風』等語。臣區區之愚,竊亦慮此,則非止為臣一身計,兼為大局計,而不得不瀝陳於君父之前者也。
現值改定官制,明詔所布,首以專責成為言,仰見聖朝亮工熙績,綜名核實之至意,欽佩曷勝。臣以為欲專責成,須先明權限,而臣所兼各差,如參預政務,如新定各部尚書之職銜,與各國之國務大臣居中任事者相類。臣忝為外僚末官,兼任如會辦練兵,及辦理京旗練兵等差,現在陸軍部已經設立,以練兵處併入,軍政所匯,責有攸歸,臣可無庸分任。如督辦電政,督辦山海關內外鐵路,督辦津鎮鐵路,督辦京漢鐵路各差,現在郵傳部亦經建設,電政路政,應隸屬該部,自無須臣督率經理。如會議商約一差,現在英、美、日本等國,商約均已議定,自後有轍可循,亦無須臣再參末議。以上臣所兼差共計八項,擬請旨一併開去。臣決非敢避勞耽逸,亦非敢避重就輕。以後無論何時,設有重大事宜,須臣贊畫,臣但奉命辦理,決不敢稍為推諉。現在委因差務太繁,實非才力所能及;事權過重,復非臣下所敢安。用是不揣冒昧,披瀝瀆陳,合無仰懇天恩,俯允臣請,不勝感激。恐懼屏息,待命之至。所有微臣瀝陳下悃,請開兼差緣由,謹恭氣折具陳,伏乞太皇后、皇上聖鑒訓示。再臣前領有督辦電政大臣關防、督辦山海關內外鐵路大臣關防、督辦津鎮鐵路關防各一顆,俟奉諭旨後,即將各該關防一併移交郵傳部,酌量繳銷,合併聲明。
臣謹奏。
自此折一上,袁世凱先密告慶王,請他不必替自己挽留。因此,軍機中人,自然要卸去他的兼差,好削他的權力。若鐵良一輩,滿意要代袁世凱掌握權柄的,自見袁世凱上表請開兼差之後,更天天在樞垣運動,好將袁世凱辭差的折奏批准了,那時自己的權柄方更重大。在軍機裡頭,亦見袁氏折中語氣,句句屬於實情,亦不必阻他。因此,會同詳奏太后,立時下了朱批,只得「著照所請」四個字,便將袁世凱向來所有各項兼差一概開去了。正是:闕下方陳辭缺奏,朝中已遂集權謀。
要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