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回 心猿歸正 六賊無蹤

第十四回 心猿歸正 六賊無蹤

悟一子曰:人心如稂莠,道心如嘉禾。若除盡凡心而無聖解,譬無谷而芟荑稗也。荑稗芟盡,一空田而己,如何便可填得饑債?祖師曰:「鼎內若無真種子,猶將水火煮空鐺」是也。提綱心猿之「心」,即道心也。道心,非心中思慮之神,乃五行中精一之神也。必得此心,方為真種,故有虞氏特著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之妙。讀者錯認人心為心猿,而不識美猴王為精一之真種,是認螟蛉作親兒也。然此心未離於五行,猶是生死輪迴之根蒂。必自有為而造至於無為,心佛兩忘,善惡俱泯,方為超神入化,出世無上之大乘。

開首一詞,本紫陽真人原文,字字牟尼,切須熟玩。其「知之須會無心決」-句,明指不可執心之奧旨也。蓋精一之妙,自虛空中來,不是心,不是佛,乃無相之真如,無體之真相;始始於攢簇,終終於渾忘;終終始始,萬劫不壞者也。若上敬修心,總有伯欽之大力,亦僅可免於虎口,安能超出界外哉?然此事難知,故詞內兩以「知」字示人,謂能知得,方能行得也。如:伯欽在兩界山,見那猴求救,道:「不知真假何如?」那猴道:「是真!決不敢虛謬!」即世尊所云「我今為汝保任此事,決定成就」之意。絕頂揭起六字,猴精果然出穴,別有玄旨,非筆所能荊惟知人心之不可不滅,道心之不可不生,滅人心,生道心,使是修道起腳。故救出心猴,而即別名「行者」,知之真而行之始也。

行之第一步,先在伏虎。「過了兩界山,忽見猛虎。」此虎非心內陷心之虎,乃身外資身之虎,故曰:「送衣服與我穿的。」「一見行者,伏塵不動。」虎性不狂,與心猴歸正無二。取件衣裳,可為一體。行者之伏虎,即三藏之降猴也,其旨微矣。老孫自誇「有降龍伏虎手段」,己預提下回降龍為第二步矣。

詩中有「一鉤新月破黃昏」,絕色麗句,讀者不過目為點綴晚景閒情,不知伏虎之後,而偃月之形己宛然成象矣。非可忽過!悟空與老者較論年歲,見光陰之迅速;唐僧與老者扳敘同宗,見人我之一家。師徒洗浴,一旦間去垢自新;討取針線,百忙裡留心補過。俱形容歸正的行止,原無深義。至「忽見路傍闖出六人,大吒:『留下行李,饒你性命過去!』」此處「性命」二字,卻是妙旨。前雙叉嶺未伏心猿,止是性本元明,命無主宰,故只得放下身心,所天所命。此命出於天。今己伏心猴,命有真種,故兼言性命。曰「饒你過去」,此命由於我,雖跌下馬來,可放心設事矣。

心本空空無物,而實萬物皆備,苟目私自利,從軀殼起念者,則為私藏;至大至公,會人物於一身者,則為公帑。不急公帑而厚私藏,是背主公而從賊黨,所謂「你的東西全然沒有,轉來和我等要東西」也。故主德清明而六府修和,心君泰定而六官效職。眼、耳、鼻、舌、身、意,天之賊也,人不能見,而心無所主。眼看即喜,耳聽即怒,鼻嗅即愛,舌嘗即思,意見即欲,身本多憂,以致群賊黨橫,恣肆侵劫,而性命隨之矣。故《楞嚴》曰:「六入:眼入色,耳入聲,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觸,意入法。」此六賊為世賊,皆主人疏防開門揖入也。

悟空認得自為主人,「停立中間」,為不倚不流;「只當不知」,為剛強不屈。運動慧器,盡皆撲滅,剝奪贓物,借資衣糧,此以靜御紛,以真滅假。非如人心之心與物俱擾者,誠為霹靂手段。搞臨時稍有姑息遲疑,便是引賊入門,未有不著賊害,故曰:「我若不打死他,他要打死你。」真閱歷身心之棒喝也!唐僧不識各賊利害,一味慈祥,不能果斷,這便是「做不得和尚,上不得西天」矣。故又借悟空之言語舉動,以描寫無主者之為害多端。唐僧心無主張,而曰「自主張」,乃是捨身拚命,已自己道出,何能了命?總由不能靜觀默察,以明夫精一不二所致,所以有觀音化老母,捧衣帽,傳咒語,指示迷津也。

老母曰:「原是我兒子用的。」又曰:「東邊是我家,想必往我家去了。」又曰:「我叫他還來跟你。」夫悟空為道心,即金公也。易縱而難伏,易失而難尋。但原是我家之物,特寄體在西,回東已有歸意,切須認得「喚來」耳!故《悟真篇》曰:「金公本是東家子,送向西鄰寄體生。」認得「喚來」,歸捨養配,將奼女作親情,老母指點極為明顯。「嵌金花帽」,為金緊禁,前解己晰。此又添出錦衣一件,定心真言一篇,蓋寫出一個「懷」字來耳。衣上有帽,金為西四,立心穿戴,非「懷」字乎!懷字釋義,本有去意,回來就已也。又如懷諸侯而天下畏服,懷刑而刻刻在念,道心自住,故曰:「若不服你使喚,熟念此咒,他再不敢去。」乃一字真言,誠然妙訣。

龍王勸悟空皈僧,敘黃石公故事,見虛心方成正果;菩薩教悟空回頭,入緊禁法門,見一念自能生根。既無退悔,則可前行,而大道在望矣。雖然,心猿歸正,乃兩兩互發,非專屬悟空。在悟空,為有為之心猿,入玄奘之佛門為歸正;在玄奘,為無為之心猿,得悟空有為之道心為歸正。「六賊」,亦處處有益,足驗道心。在玄奘,幾遭劫害,可為磨礪之砭石;在悟空,一棒打殺,如獲行道之資糧。曰「無蹤者」:「蹤」,即無于歸之內;「無」,即歸於正之中。一歸無不歸,一正無不正,心猿固真種子也。

《西遊真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