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原文】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聖人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知者不敢為,則無不治。

【釋義】

此章所言聖人之當為與不當為。當時民眾的實際需求是吃飽、體健、無是是非非、無憂慮,即所謂「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因順民眾的實際需求就是「無為」。「無為」社會才安定,才能「無不治」。可是,統治者為了利用民眾滿足自己的私慾,制定了自己的賢不肖的標準,懸金銀財寶之賞,引誘人貪慾熾盛,急功近利,逾越自然的生活準則,互相爭奪,造成社會動盪。

【啟示】

治國治民與實際的領導工作其實是一個道理,滿足員工的實際需要才是企業真正需要的原則。一味地急功近利只會帶來領導的失誤與遺憾。

【致用】

在實際工作中,有些領導為了達到個人迅速陞遷的目的,不顧群眾的實際需求,亂設指標、定計劃、行獎懲,大作其秀,老百姓叫做「蹚事」。結果鬧得是非不明,雞飛狗跳。好逸惡勞者得到遂願之捷徑;與人不和者得到挾私整人之機會;虔誠服從者變得不通人情。「蹚事」是有為,立足於民眾的實際需求是無為。

《道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