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既亡

原文

詩既亡,春秋1作。

寓2褒貶,別善惡。

註釋

1春秋:周朝後期的編年史。記載的史跡起於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止於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

2寓:寄托。

譯文

隨著周朝的滅亡,派官員進行采詩的制度也不復存在了。為了記錄史實以教育後人,孔子編作了一部《春秋》,書中是通過讚揚或批評來區分善惡的。周朝自文王起到康王之時,君王都非常賢明,臣子也非常賢良,天下太平。宣王時中興,到處可見國風之詩,這是《詩經》存在的象徵。到了周幽王,荒淫無度,沉溺酒色,終於兵弱國衰。平王時,國家已是非常的混亂,政教不再興盛,國君的命令已不再發揮威力,這時,樂師也不再作詩了,所以《風》消亡了,各地諸侯也非常的強大,不再朝見天子,因此《小雅》消亡。天子也不再宴請各地諸侯,因此《大雅》消亡。各地諸侯也不再支持天子祭祀宗廟,所以《頌》也消亡了。《詩經》消亡了,周王朝也漸漸滅亡。孔子對這種情況極為的痛恨,於是作《春秋》,志在扶正王權,此時,孔子已69歲高齡。他將自魯隱公元年起,直到魯哀公十四年止,共242年的歷史記載在書中。

典故

春秋一字之褒貶

西週末年,周幽王荒淫無度,殘害百姓,致使國家滅亡,眾臣擁立已經廢棄的太子宜臼回朝,立為天子。平王遷都洛陽以後,處於君弱臣強的局面,各地方的諸侯紛紛爭霸一方,從此以後,周王朝的地位一落千丈,各地諸侯也不再朝見天子,政局動盪不安。孔子非常痛恨這種狀況,於是寫了《春秋》一書,記載了上起魯隱公元年,下至魯哀公十四年的歷史共18000字。

由於此書影響巨大,又加上孔子的名聲,以至於在當時如果有人能夠得到《春秋》一字的讚揚,要勝過天子的褒獎;而如果得到《春秋》一字的批評,真是恥辱到遠遠勝過殺頭。因此孔子自己也感歎:「喜愛我的人是因為《春秋》,怨恨我的人也是因為《春秋》啊!」

《三字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