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古代語文之學,自漢以來,稱為小學。許慎《說文解字敘》說:「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
「六書」即是識字的課程,保氏是小學的老師,國子是公卿大夫的子弟,《周禮》所說,是周朝貴族子弟的教育制度,漢朝卻用小學來代表其中的一種課程——六書,可說是名詞的濫用。漢以後所謂小學的內容,和周時小學中的「六書」課程也不相同,周朝的六書課程只是教兒童認識當時通行的文字,漢以後的小學卻是考究文字的源流,是專家學者的事業,不是小學生的功課。
漢班固《漢書·藝文志》開列各種書目,內小學一類的書,如《倉頡》、《凡將》、《急就》、《別字》等,都是「包舉雜字」,或字典性質的書,自此以後,凡屬解釋文字的書,都稱小學。清代修《四庫全書》,將小學類分為訓詁之屬、字書之屬、韻書之屬三種。小學類的書,列在經部書籍的末了,因為過去學者以經學為中心,認為小學不過是讀經的工具。
現代學者對於這門學問,已經正名為文字學與語言學,並且不把它附屬在經學裡面,因為古代語文的研究,對於社會學、史學及古代各派哲學(諸子)的探討都有關係,不僅和六經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