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修行分聲聞乘(聞者或弟子聞佛陀之聲而決心修行,以自利為主,期得阿羅漢之果)、緣覺乘(亦稱獨覺乘,乃指不受教,以獨悟進入解脫而言)及菩薩乘(以智上求佛道,用悲下救眾生,自利而兼利他,以利他為主,期得佛陀之果)。小乘佛教以前二乘為主,尤其以聲聞乘為主。大乘則以後一乘為主。
小乘與大乘的形成,是由於公元前一百年左右,原始佛教分裂成為上座部與大眾部兩個系統,上座部系統是小乘佛教,大眾部系統是大乘佛教注c。所謂小乘佛教的名稱,乃是由於大乘佛教以其教理浮淺所加的名稱(乘是車子,有載道之意)。就哲學上看,小乘、大乘同是解脫哲學,不過小乘大體上是以心物二元論為基礎,故以我為空而法為有,但大乘則站在主觀唯心論的立場,認為我法皆空。
中國屬於小乘佛教的宗派有毗曇、俱捨、成實三宗。毗曇宗的思想是心物二元論,俱捨宗是不徹底的唯心論,成實宗是絕對唯心論。
毗曇宗所依據的典籍為《四阿含》、《十誦律》、《六足論》及《發智論》以及《大毗婆娑論》(佛教典籍分經、律、論三種,總名三藏,律是講戒律的,論是解經的,經與論,猶如儒家的經與傳一樣,毗婆娑是解釋論的,又譯作廣論,中國佛學家解釋論的著作,稱為疏或記)。
俱捨宗的主要典籍是世親所著的《阿毗達磨俱捨論》(意譯是「對法藏論」),相傳世親原屬毗曇宗,因不滿意於該宗「一切諸法均為實有」之說,乃另立一宗,所以俱捨宗可看作毗曇的修正派。
成實宗的創始者訶梨跋摩,原來也信仰毗曇宗,後來因不滿意諸法實有的命題,同時對於俱捨宗的承認心法、色法(心法即各種心理現象,色法即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所依的五根,及其對像五境,如顏色、聲音等)為實有的主張,也認為不徹底,乃作《成實論》一書,闡明「一切萬有皆為空虛」的理論。此宗與大乘接近。
注c 編者按:一般認為,大眾部系統屬於小乘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