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散文和駢文 一一九 明清兩代的古文家

宋明間散文作者很少,只有金的元好問頗為有名。明清兩代,散文作者很多。明初期有劉基、宋濂、王褘、方孝孺。稍後有三楊,所作文稱台閣體。因台閣體凡庸膚淺,而有李東陽及李夢陽、何景明的兩次復古運動。東陽主張復唐宋的古,李、何則主張復秦漢的古。後來有唐順之、茅坤、歸有光繼起。順之編印《唐宋八大家文鈔》,茅坤更就唐氏所選之文加以圈點與批評。有光更進而評點《史記》,講求所謂古文義法,替清代桐城派開了一條路。歸有光等對前後七子的復古運動不加贊同,另有徐渭(字文長),文章別具風格,理學家王守仁,文亦另成一家,都不附和七子。

後來又有所謂「公安派」與「竟陵派」。公安派的代表人物是公安人袁中郎(名宏道)及其兄伯修(宗道)、弟小修(中道),世稱三袁,作風幽怪詭異,淺俗詼諧。竟陵人鍾惺(字伯敬)、譚元春認公安體太淺率,故意創造孤僻的文體,號竟陵體。近年新文藝家中的幽默派林語堂等,以「公安」、「竟陵」的小品文為號召,創為一種文白夾雜的文體,喜插說俏皮話,其實這兩派文學在文學史上並不怎樣有地位。

明代的散文作家,只有歸有光是舉世公認的代表人物,他最長於寫家庭生活,代表作品有《先妣事略》、《思子亭記》、《項脊軒志》、《見村樓記》、《野鶴題壁記》等。

清朝初年有幾個作家,如王猷定、魏禧、侯方域等,因有明代亡國之恨,寫的散文頗動人。魏、侯二人與汪琬,世稱「清初三家」,但汪琬是清代的官,立場不同,文字亦不及魏、侯。其次為錢謙益、吳偉業、龔鼎孳,雖號稱「江左三大家」,文頗華而不實。此外還有彭士望、邵長蘅、施閏章、姜宸英、朱彝尊等,散文也都有名。

清代中年的文壇,幾乎為「桐城派」所獨佔。桐城派的名稱產生於姚鼐(姬傳)的時候,但它的歷史是從方苞(望溪)開始。方苞是安徽桐城人,他講求古文義法,寫的散文平正溫雅有條理,後來他的同鄉劉大櫆、姚鼐繼承他的作風,於是當時有「天下文章在桐城」的話。姚鼐是桐城派大師,他的文章以韓愈為初祖,而認歸有光與方苞為近世模範,當他主講鍾山書院時,著名弟子有管同、梅曾亮、方東樹、姚瑩等,都學他的文章,並且將所學的傳授門徒或朋友,因此桐城派文人到處都是。清末曾國藩也學習桐城派文章,但略有變化,後來還有吳汝綸、黎庶昌、薛福成以及譯著家嚴復、林紓等(嚴氏文章比桐城派更古奧),繼承桐城派。

在清代中期和桐城派相對抗的還有「陽湖派」,以陽湖人惲敬為領袖,還有張惠言、李兆洛等數人,其勢力不及桐城之盛。這派也是受桐城派的影響而產生的,和桐城主張沒有不同之處,作品也差不多。可說自清中葉以至民國初年,大部分的散文作者都受桐城派的支配。但後期實在是曾國藩的影響。

《你一定愛讀的國學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