僰bo人ren懸xuan棺guān

釋義

明代以前的古代崖葬墓群,主要集中在四川省宜賓市境內,以將死者的棺木放置在懸崖絕壁上為特徵。

名家解讀

「僰人懸棺」是四川非常重要的一種文化現象,指懸棺崖葬。許多人在探究這些懸棺是如何安放上去的。在這個詞語中,「僰」字比較難寫,「僰」是先秦時期就在中國西南居住的一個古老民族。(酈波)

辨析

「僰」的正確讀音為bo。「僰人」一詞最早見於《呂氏春秋·恃君覽》:「氐羌呼唐,離水(今金沙江)之西,僰人野人……多無君。」由此可知,距今兩千四百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已有僰人聚居在宜賓。

你知道嗎?

關於在刀耕火種的年代,懸棺是如何置於懸崖之上的,眾說紛紜。有說鑿巖為路,放棺後又毀掉路;有說先以土填埋崖壁,然後再去土;有說崖頂放繩索,用繩索吊上去;有說搭廂架。究竟如何,今人仍不得其解。

字裡字外

人類赤條條來,卻終究無法赤條條去,人世數十載光陰,過去的不只是時間,也結下無數牽絆,增了幾多離愁。

面對死亡,終究不易釋懷。寧願相信肉體塵歸塵,土歸土,也會有一縷幽魂去往另一個世界。母系氏族公社早期就開始有了靈魂的概念,從而產生了原始的喪葬民俗,並在人們對死亡的不斷認知裡,逐漸形成完整的喪葬禮俗。《周禮》《儀禮》《禮記》等典籍對我國古代的喪葬民俗都有較為詳細的記載,從葬法的方面來講,主要有土葬、火葬、水葬等方式。

土葬是把人的遺體先裝在棺材裡,然後再把棺材埋於土中。土葬與農業社會定居的生產生活方式密切相關,有「入土為安」的寓意。為了讓逝去之人在另一個世界裡也能繼續享受,人們也會在墳墓中放入玉、陶器等隨葬物品。火葬即以火焚屍,民族不同,火葬的儀式、方式也各不相同:有的將死者的骨灰用土掩埋;有的會將死者及其生前使用的生產、生活用具一起火化;有的會將骨灰送往高山的骨灰洞中。水葬即將死者遺體投於江河湖海的葬法,也有的會將屍體先火化後再撒入水中。這種喪葬方法,似乎帶著一種生命隨水而逝的傷感。

例句

珙本僰地,僰人多懸棺。

《珙縣志》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我的趣味漢字世界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