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古代稱學校的門,借指學校。
名家解讀
「黌」這個字下面的「黃」是表示讀音的,上面的學字頭據考證最初的字形表示搭建房屋。我國古代還將學校叫作黌宮、黌校、黌序、黌學、黌宇、庠黌等等,另外還有「黌門秀才」「黌門學子」等說法。(張一清)
辨析
「黌」讀作hong,不要讀成huang。在字形上,「黌」與「簧」形近,要注意區分。「簧」本義是古代裝在管樂器笙中藉以發聲的竹製薄片,引申泛指樂器裡用銅或其他材料製成、藉以發聲的薄片。
你知道嗎?
「辟雍」是西周天子為教育貴族子弟所設立的大學的名稱。學校是圓形的,四周有水,如同璧環,所以又稱為「璧雍」。貴族子弟在這裡學習各種技藝,如禮儀、音樂、舞蹈、誦詩、寫作、射箭、騎馬等。
字裡字外
中國是詩書禮儀之邦,有著悠久的教育傳統。大約在夏朝的時候,我國就有了學校。最初,在學校學習文字、禮儀是貴族子弟才能夠享有的特權。
漢代是古代歷史上教育發展比較昌盛的時期。在漢代,學校分為官學與私學兩種,官學有中央辦的,如「太學」,太學相當於我國古代的大學,是設在京師的全國最高教育機構,主要講授儒家經典。太學最初設立的時候只有博士弟子五十人,後來規模不斷擴大,到東漢質帝時,太學生多達三萬人。官學也有地方辦的,如大學性質的「郡國學」和小學性質的「校」「庠」「序」等學校。漢武帝即位以後,接受董仲舒的建議,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教政策,教育成為治國之本,官學得到了較快的發展,但由於太學名額有限,地方官學尚未得到普遍發展,所以私學之風非常興盛。
私學中屬於啟蒙階段的教育叫作蒙學,是私塾性質,教師稱為「塾師」,教學方面以識字、習字為主,相當於小學程度。除了啟蒙階段的私學,漢代還有高級程度的專經研習的私學,被稱為「經館」「精舍」「精廬」。這類私學有的設在經師家中,有的是經師帶領弟子在外傳授。私學中的經師有的非常有名,常常有許多人慕名拜師,私學的教學水平往往不亞於太學。
例句
我不是舉人,也不是黌門秀才,雖是李氏一族,卻是三代清貧。
姚雪垠《李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