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指古代男子戴的頭巾。
名家解讀
「綦(qi)巾」這個詞指的也是巾幘。在書寫「巾幘」一詞時,「巾」不要寫成「衣襟」的「襟」,或者寫成「衿」,這都是不對的。要注意「巾幘」是戴在頭上的,不是光指一塊布,還有「帽子」這樣一層意思在裡面。(張一清)
辨析
「巾」的甲骨文字形,像是用帶子系吊的一塊下垂的布,其本義是用布帛製作的系佩飾物。「幘」是形聲字,從巾,責聲,本義是「頭巾」。「幘」讀作ze,不要讀成ze或zi。
你知道嗎?
在我國浙江省臨海市市區東南隅有一座「巾子山」,這座山高百餘米,兩峰聳立,中垂凹谷,整座山的形狀宛如古代士人的頭巾。相傳皇華真人在這裡煉丹、修道,在他得道升天時,不小心墜下巾幘而化成了這座山。於是,這座山就叫「巾子山」。山中有一方石壁,上面刻有三個遒勁的草書字「遺巾處」。
字裡字外
在我國古代,頭巾是人們生活中常用的物品。對於勞動人民而言,在夏季佩戴頭巾,是為了在地裡勞作時免受炎熱太陽光的炙烤,而在冬季佩戴頭巾可以起到防寒保暖的作用。
此外,我國古人蓄髮,因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如果有所損毀則是對父母的不孝。所以,古人不論男女都要蓄髮,作為上古五刑之一的「髡刑」就是將有罪之人的頭髮全部或部分剃掉的刑罰。所以,從束髮的作用來講,頭巾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西漢之前,束髮裹額而成的具有帽子形狀的頭巾只為平民所用,所以有「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的說法。有一個詞語叫「黔首」,是我國秦朝時對百姓的稱呼,它的由來也與「頭巾」相關。黔的本義是「黑色」,由於秦始皇深受陰陽五行學說的影響,認為秦是水德,所以崇尚黑色,以黑色為尊貴的顏色。在秦朝,人們的衣飾皆崇尚黑色,平民用黑巾裹頭。後來,「黔首」就成了百姓的代稱。
中國古代朝代眾多,巾幘的種類也有很多。例如,西晉末年有一種佩戴時只能罩住髮髻的小冠,它的前面呈半圓形平頂,後面升起呈斜坡形尖突,這叫作平巾幘。軟翅紗巾是唐代帝王使用的一種便帽,外形與烏紗帽相似,巾後垂有軟腳,左右綴巾一對。東坡巾是前後左右各以角相向的一種硬裹巾,相傳是宋代蘇東坡所戴。
例句
干(gan)戴上巾幘,潛步出帳。
羅貫中《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