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形容小步快走。
名家解讀
要注意這個詞形容的不是聲音,而是走路的狀態,所以要用足字旁。因為意義方面與「縮」相通,所以有促狹之意,因此用來形容小的步幅。另外,漢語裡也存在著一種用擬聲詞語描寫狀態的情況,例如「他咕咚咕咚連干了三大碗」,是通過擬聲詞語來描寫豪爽的樣子。(張一清)
辨析
「蹜蹜」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疊音詞。因為其釋義為「形容小步快走」,所以記憶時只需牢記左側「足」字旁,右側為「宿」。不要將右側寫成「素」等其他同音字。
你知道嗎?
小步快走其實也是一種運動,專業名詞叫競走。雖然只是雙腳不離地面地快走,但競走的速度卻很快。普通人步行的速度為每小時五公里左右,而競走則要比普通走路的速度快一倍以上。
字裡字外
「蹜蹜」一詞出自《論語》:「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戰色,足蹜蹜如有循。」大意為:向上舉的動作像是在作揖,向下的動作像遞給別人東西,臉色莊重如同戰慄的樣子,邁著小步子沿著一條直線快速往前走。「戰色」一詞在句中可以理解為「敬畏之色」,「足蹜蹜如有循」在這裡也可以理解為態度謹慎的狀態。
古人在現代人腦海中的形象往往是嚴肅、拘謹、重禮節的。真實情況的確如此,古人對言行舉止有著嚴格的要求,如見面、飲食、入座、拜賀等行為都有講究,日常生活中的走路自然也不例外。
古人云:「不學禮,無以立。」古人也講究「走有走相」。走路要「步從容」,即走路時不急不慢,表現得從容大方。人的正常行走姿勢應當是身體挺立,兩眼直視前方,兩腿有節奏地向前邁步,並大致走在一條直線上。在對面有人走來的時候,則有更細緻的要求:當見到尊長時,要「進必趨」,即快步走上前,顯示對長輩的尊重。當從尊長身邊告退時,要「退必遲」,即緩慢退出,顯示對長輩的不捨和敬重。走路轉彎時,要注意「寬轉彎,勿觸稜」,即走路拐彎時角度要大一些,不要碰著稜角,以防造成不必要的傷害。當走入無人的房間時,要提醒自己「入虛室,如有人」,即行為與進入有人的房間一樣謹慎,不亂走亂動。
例句
山路澀,母如此蹜蹜,妹如此纖纖,何能便至?
蒲松齡《聊齋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