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pi裡lǐ陽yanɡ秋qiū

【釋 義】

指藏在心裡不說出來的評論。同「皮裡春秋」。

【名家解讀】

「皮裡陽秋」蘊含了褒、貶兩個意思,在皮裡隱藏褒貶,就是心裡有話,但是不說出來。(蒙曼)

【辨 析】

這個成語每個字都很簡單,但是放在一起難度就很大。其實,「皮裡陽秋」就是「皮裡春秋」,「皮」是動物或植物體表的組織,皮裡是指內心。「陽秋」是指《春秋》,《春秋》是孔子修訂過的一部史書,書中語言十分精練,然而幾乎每句話都有其暗含之意。

你知道嗎?

很多外國人都覺得中國人說話喜歡繞彎子,表達委婉,不夠直接,這與我們的儒家文化有關。中國人講究「以和為貴」,孔子所謂「君子和而不同」,都講究保留自己的意見而不亂說亂做。因此,中國人不喜歡直接指出別人的好壞,而是在內心做出評價。

【字裡字外】

「皮裡陽秋」出自《晉書·諸裒(pou)傳》。諸裒年輕時不公開評論他人的好壞,桓彝說:「季野有皮裡陽秋。」意思是說,諸裒雖然口頭不評論別人的好壞,肚裡卻自有一部《春秋》,對別人還是有所褒貶的。久而久之,「皮裡陽秋」演變為成語,形容表面上不批評別人而心中自有褒貶。

可是,「春秋」為什麼變成「陽秋」了呢?據說晉簡文帝的母親鄭太后,小名阿春,於是為避「春」字諱,當時人們改稱「春秋」為「陽秋」。

所謂避諱,就是封建時代為了維護等級制度的尊嚴,對於君主和尊長的名字,都會避免說出或寫出,都會為了表示尊敬而改用他字,甚至同音的字也盡量避免提到。

避諱帝王的名字,是避國諱。比如「嫦娥奔月」也是在避國諱的過程中演變發展的結果。嫦娥以前被稱作「恆娥」「姮娥」。《淮南子·覽冥訓》中就有「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恆娥竊以奔月」的記載。可是,漢文帝名恆,於是為了避諱,人們改「恆」為「常」,李商隱的詩中就有「常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的用法。後來,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常娥」又慢慢演變為「嫦娥」。

【例 句】

烹茗,烹茗,閒數東南流品。美人俊辯風生,皮裡陽秋太明。

龔自珍《調笑令》

眼前道路無經緯,皮裡春秋空黑黃。

曹雪芹《紅樓夢》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我的趣味漢字世界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