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指說話或寫文章時為了證明論點而廣泛地引用各種材料。
辨析
「征」字《說文解字》說解為「正行也」,意思是到很遠的地方去、遠行。李白在《送友人》一詩中有「孤蓬萬里征」的詩句,其中「征」就是遠行的意思。「旁徵博引」的「征」本來寫作「徵」,《說文解字》說解為「召也」,本義就是「徵召」,引申為徵求、證明等意思。「旁徵博引」的「徵」後來簡化為「征」。注意不要把「征」寫成「證」。
起源與演變
《說文解字》把「旁」字說解為「溥也」,本義就是大、廣。「旁徵博引」的「旁」用的就是這個義項。清代王韜《淞隱漫錄·九·紅芸別墅》中有「而女博引旁征,滔滔不竭」的句子。「旁徵博引」指的是廣泛、大量地引用材料作為依據或例證,也作「廣徵博引」「博引旁征」。
例句
王太太旁徵博引,為趙太太的理論下註解與做證。
老捨《老張的哲學》
字裡字外
蘇秦是戰國時期非常有名的縱橫家,他學識淵博,巧言善辯。
有一次,蘇秦奉燕昭王之命去齊國交涉被齊國侵佔的燕國土地。從見到齊宣王開始,蘇秦就以念悼詞先聲奪人,然後剖析了秦、齊、燕三國之間的利益關係,讓齊王意識到侵佔燕國土地可能會讓齊國置身危險之中。之後蘇秦據古論今、旁徵博引,引用齊桓公、韓獻子等歷史人物的經驗,指出歸還十座城池才會轉禍為福。齊宣王聽後立刻歸還了侵佔的城池,隨後又送千金表示歉意,希望與燕國結為兄弟之邦。
蘇秦好不容易為燕國要回了土地,回到燕國後卻受到了不應有的冷遇。
聰明的蘇秦知道有人在燕王面前說了自己的壞話,於是去覲見燕王。在燕王面前,他旁徵博引,接連列舉了尾生、伯夷、曾參的事跡等等,有理有據地駁斥了那些小人對他的指責,也委婉地暗示了自己好心沒有好報的悲慘處境,指出政治活動不能用普通的仁義道德來評價,只有不滿足於現狀、積極謀求進取,國家才能獲得更大的利益。
蘇秦的進言,成功地說服了燕王。燕王下令恢復蘇秦的官職,並給了他很多賞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