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活動

釋義

用各種理由或借口掩飾過失、錯誤。

辨析

「文過飾非」的「文」和「飾」的意思一樣,都是掩飾的意思。注意不要把「文」誤寫成「聞」,不要把「飾」誤寫為「是」。

起源與演變

「文」的甲骨文字形是胸部有刺畫紋飾的立正人形,本義為文身,引申為花紋、紋理等,又引申為裝飾、掩飾的意思。《論語·子張》中子夏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小人之過也必文。」意思是小人犯了錯一定會掩飾。《莊子·盜跖》裡說「辯足以飾非」,意思是說巧言善辯足以掩飾過錯。

後人便用「文過飾非」來形容掩飾過錯,也作「護過飾非」「飾非文過」。唐代劉知幾在《史通·惑經》中寫道:「豈與夫庸儒末學,文過飾非,使夫問者緘辭杜口,懷疑不展,若是而已哉!」

例句

方鴻漸回家路上,早有了給蘇小姐那封信的腹稿,他覺得用文言比較妥當,詞意簡約含混,是文過飾非輕描淡寫的好工具。

錢鍾書《圍城》

字裡字外

據《清史稿·陳慶鏞傳》記載,道光二十年(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道光皇帝先是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後又將其革職並改派琦善為欽差大臣,琦善害怕強大的英軍,力主對英妥協求和。因在與英國談判時太過卑躬屈膝、喪權辱國,被道光皇帝以擅自割讓香港島的罪名革職查辦。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道光皇帝又赦免了琦善和其他在鴉片戰爭中因喪權辱國而被革職的大臣,並準備重新起用他們。

陳慶鏞認為不應該重新起用這些有罪的官員,於是不顧個人安危,上奏懇請皇帝收回成命。

道光皇帝看完奏章後嘉獎了他,並感歎道:「我沒有知人善任的才幹,以致琦善、奕經、文蔚等人戰敗。我不想把造成這個過錯的責任推給大臣們,只能反思檢討自己的行為。現在御史陳慶鏞呈請我收回已經發佈的命令,我不是個擅長文過飾非的君主,又怎麼能袒護包庇他們呢?」

於是,道光帝又革去了琦善等人已經任命的新官職,並且命令這些有罪的官員在家反思自己的過失。陳慶鏞忠厚耿直、直言勸諫的好名聲從此傳遍了全國。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我的趣味漢字世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