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鎩羽:翅膀被摧殘,羽毛被摧落。比喻失意、失敗或不得志而歸。
【辨析】
「鎩」是古代的一種兵器,因此為金字旁。金屬兵器主要用於殺敵,這樣想就能很好地記住這個字。「鎩」是形聲字,讀音同右半邊的「殺」,不要誤讀作sha,也不要誤讀誤寫為「剎(cha)」,「剎那」是佛教中表示時間概念的詞,表示一瞬間、一下子,說明時間短暫。
【起源與演變】
「鎩羽而歸」源出南朝宋文學家鮑照《侍郎上疏》「鎩羽暴鱗,復見翻躍」。
《玉篇·金部》將「鎩」解釋為「長刃矛也」,是古代的一種兵器,是名詞。「鎩」做動詞用時為摧殘、傷害的意思。
「鎩羽暴鱗」的意思是飛鳥的羽毛脫落,養魚之水也已經乾涸,用以比喻不得志,處境極為困難。
【例句】
他懷著幹一番事業的心態投身職場,結果卻鎩羽而歸。
【字裡字外】
「羽」既有羽毛的意思,也有翅膀的意思。「鎩羽」就是把羽毛或翅膀給損壞了。鳥是靠著翅膀飛行的,如果把翅膀損壞了,就無法行動。羽毛對於鳥類的意義更為抽像也更為深遠,人們常說「愛惜羽毛」,意思就是要像鳥類珍惜羽毛那樣珍惜自己的名譽。
跟羽毛相關的常用語,除了「鎩羽而歸」「愛惜羽毛」外,還有「鳳毛麟角」「羽翼未豐」「雁過拔毛」等。
「鳳毛麟角」字面意思是鳳凰的羽毛,麒麟的角,比喻珍貴而稀少的人或物。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中說:「康對山之文,天下慕向之,如鳳毛麟角。」意思是說康對山的文章,天下人都十分仰慕,但是像鳳毛麟角一樣難以求到。
「羽翼未豐」則指跟小鳥一樣羽毛還沒有長全,比喻尚未成熟或力量還不夠強大。也叫「羽毛未豐」,出自《戰國策·秦策一》「秦王曰:『寡人聞之,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
「雁過拔毛」指大雁從頭頂飛過也要拔根羽毛留下來,比喻經手辦點事就要順便撈點好處。《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一回中說:「他既沒那『雁過拔毛』的本事,就該悄悄兒走,怎麼好好兒的把人家拆了個稀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