遴lin選xuǎn

【釋義】

選拔(人才),泛指挑選。

【辨析】

「遴」是走之旁,因為這個字最早和走路有關。需要注意不可寫成魚字旁的「鱗」或石字旁的「磷」。

【起源與演變】

「遴」《說文解字》說解為「行難也」,即行路難,是形容詞。後來泛指艱難,如「遴難」(艱難)。

該字也經常用於通假或假借,如可以假借為「吝」,《廣雅》中記載:「遴,貪也。」意思是「遴」是貪婪之義,這裡的「遴」與「吝」相通。「遴」在古文中也可與「鱗」通用,以形容眾多。

由於其字義的複雜性和多變性,後來該字又引申出選擇、挑選的意思。如「遴用」(挑選任用),「遴考」(經考核而選拔),「遴汰」(選擇淘汰),「遴拔」(選拔)等。

【例句】

為了保護祖國的珍貴文化遺產,故宮博物院決定迅速遴選文物精品,裝箱啟運,避敵南遷。

【字裡字外】

我國古代的官員遴選制度十分豐富。最早的一種叫作禪讓制度,是傳說中的堯、舜、禹時期的部落聯盟民主推選首領的制度。夏朝的君主啟取消了禪讓制,改為世襲制度。

兩漢時期推行了新的選官制度,包括察舉、徵召等。察舉是一種由下而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是兩漢選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徑。察舉的科目可分為兩大類:一為經常性舉行的科目,稱作常科,一般是每年由州郡長官按規定的名額、標準向朝廷推薦人才;另一類為特科,是皇帝根據需要臨時指定選士標準和名目的科目。察舉常科中最主要的是孝廉科,注重的是被舉薦人的道德修養,如孝敬父母、為人清廉等。

魏晉南北朝時期,官員遴選制度實行的是九品中正制,注重門第出身。後來最著名的官員遴選制度——科舉制度則是從隋文帝時期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員,後來隋煬帝建進士科,科舉制度正式形成。科舉制是中國古代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對中國社會和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科舉制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在1905年被廢除。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我的趣味漢字世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