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用之用與有用之用

悲傷的是,古典媒體沒有意識到,長期以來它們提供的大部分內容,對受眾而言都是無用之用。

不相信?如果說過去,你無法知曉受眾在拿到報紙雜誌、打開電視機時的真實閱讀和觀看情況,不知道有多少內容其實是受眾不感興趣的。那麼現在,看看微信公眾號的打開率吧,即使數字時代的人們也已經有了小紅點焦慮症,提醒他們,大部分的微信公眾號已有幾十篇內容沒有打開閱讀了。之所以有小紅點,就是因為大部分內容是無用之用。

如此直觀的現實真是太無情了。

無用之用並非是說這些內容一定是垃圾,而是對受眾而言,它們並不具有當下的必讀性。今天讀可以,明天讀也可以。由此而言,它今天推送可以,明天推送也可以。如果它是新聞的話,這樣的境遇顯然更致命。

無用之用的信息,不是剛需,不是信息世界裡的水和食物,它是假裝掌握話語權的古典媒體和一批希望過主編癮的新媒體人所製造。

與之相對的是有用之用的信息,它能夠免除受眾對某一類未知信息的恐慌,因為它會影響決策,影響商業收益,甚至關乎健康生死。比如,股票漲跌之於股市投資者,金融信息之於金融從業者,交通流量管制的信息之於出行者,醫療資訊之於患者。

就新聞這一信息類型而言,我們來詳細對比一下無用之用和有用之用的不同:

寫法——「有用之用」最好採用的是第一人稱講述方式,即「我」在現場,「我」看到、聽或「我」體驗試用的一切;「無用之用」則通常是第三人稱的報道方式,其間經過了採訪、編輯和加工,信息不可避免地出現衰減和扭曲。

送達方式——「有用之用」是分享,自然地加入到受眾閱讀的信息流中。「無用之用」是推送,講究定時發佈,採用的是廣播模式。

觀點——「有用之用」基本沒有主編意識,並非一定要通過描述事實推銷一個觀點;「無用之用」則有強烈的媒體立場和觀點,希望影響受眾的判斷。

時間性——「有用之用」提供的是及時的深度。一個事件發生後的傳播熱度類似於珠穆朗瑪峰,一開始是短促的陡峭的北坡,經歷最頂峰後,則是舒緩的南坡。「有用之用」要提供在一定時間內熱度上升直到頂峰階段的深度文章,進入南坡後,價值將衰減。而「無用之用」的文章則與時間線弱相關,什麼時候閱讀都可以。

素材——「有用之用」新聞的寫作者因為是親歷者,所以提供的是基於自身經驗的故事和觀點;「無用之用」的寫作者則是旁觀者,潛意識地選擇利於佐證自己觀點的事實進行報道,提供的是一己的主觀判斷。

影響力——由於寫作者講述的是「我」的故事,所以「有用之用」的新聞易於引發共鳴,喚醒互動;而古典媒體所製造的「無用之用」新聞幾乎只能投射給沉默的讀者,通常只有同行、被採訪對像本人和其利益相關者感興趣。

「有用之用」的信息更像是情報。它協助你決定買入或賣出股票,收購或重組公司,甚至於,小到今天是否去全場大減價的百貨公司購物,大到是否派出無人機打擊恐怖分子。

「無用之用」的信息更有知識的味道。它不促使你立刻做出某種決定,但可能影響你的思維方式,加深(也可能混淆)你對某一事物的理解。在一定時間段內,你什麼時候讀到它其實都不晚。

一句話,是否能夠幫助我們做出當下更好的各種人生選擇,是區分「有用之用」和「無用之用」信息的主要判斷標準。

但這並不是說,我們不該汲取無用之用的知識。正如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錢穎一在《無用知識的有用性》演講所提到的,追求短期立竿見影效果的「短期功利主義」心態使得我們把知識的「有用性」局限在極其小的範圍內,知識發展得快,意味著過時得也快。許多在當下獲取的看起來「有用」的信息,事實上只在這一刻有黃金般的價值,過期則價值大打折扣(比如恐怖分子的所在位置);看起來有用的知識也是。而一些看似短期無用的知識可能是長期非常有用的知識。比如文學、歷史、哲學等內容。

從受眾的角度而言,需要平衡獲取有用之用和無用之用的信息、知識上的時間;而對於內容生產者而言,兩種內容的獲利模式完全不同。

大部分的書籍其實都是「無用之用」。不好意思,本書也是。

《新媒體革命2.0:算法時代的媒介、公關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