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增強時代

任何足夠先進的科技都與魔術別無二致。

《未來的輪廓》(修訂版,1973年)

阿瑟·克拉克第三定律

我們現在比新千年(2000年)肇始的時候離2030年更接近了。今天我們所探索的科技,例如人工智能、基因編輯、納米製造、自動駕駛汽車、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和嵌入式計算等,將徹底重新定義人類的下一個時代。我建議將下一個時代稱為增強智能時代(Age of Augmented Intelligence)或者簡單地稱為增強時代,因為嵌入式和個人科技將從根本上增強你的日常生活及行為。這一次,我們世界的改變明顯是與個人息息相關的。它不僅僅關乎被顛覆的行業或者我們發明的科技,也關係到你的生活與之前的世代的生活相比將如何在每一天都發生著巨大的變化。

就其核心而言,這種轉變有關世界連接和協作的方式上的巨大改變。簡單地將下一個時代歸為第二個機器時代,將過於依從經濟學家對世界的看法了——基於機器或人工智能的自動化從生產力或就業角度帶來經濟效應是確鑿無疑的,但這並非全部。

自工業時代或機器時代以來,社會就不斷地受到新科技的影響,不管是蒸汽機還是自拍桿。今天,我們的後代以一月而不是以10年為單位測量變化。我們見證了價值10億美元的公司在比傳統企業推出新產品線還短的時間內被創造出來。這種變化的快速性越來越關乎我們作為個體及作為社會整體的應對方式,而非專注於變化背後的基礎性科技。

作為人類本身,我們對變化的態度是矛盾的。作為一個物種,我們不斷地試圖發展,迫使自己走得更遠,進化、創造財富、探索、發現,提高我們的知識水平並使我們的生活更富裕、更豐盛、更美好。但是,當變化影響到我們的工作、我們自己的家庭或家人的時候,事情就會變得有點古怪,有點錯亂。例如,如果某個更有效的製造工藝或先進的計算機算法讓我們無用而丟掉工作,那麼我們很可能會對此非常不高興。我們甚至可能抗議,要求宣告這種特定的科技或新的商業模型非法或對其加以限制,或者要求政府免除我們所在行業的關稅或稅金以便讓陳舊的商業操作在實質上已經把我們的傳統做法廢棄掉的世界中繼續保有競爭力。上一章已經談到了這是一種非常典型的反應。

之前出現過,將來還會再出現

我並不想從《黑客帝國》(The Matrix)或《太空堡壘卡拉狄加》(Battlestar Galactica)中借用太多內容,現實的情況是這種新科技的循環已經在過去200—250年一直重複發生著:新科技作為催化劑促進並產生了全新的行業,但同時也顯著影響了就業格局和社會狀況。

我所敬重的評論家,例如雷·庫茲韋爾和彼得·戴曼迪斯,之前將這種變化歸類為將要發生的奇點的一部分。戴曼迪斯將其稱為「富足時代」(Age of Abundance)[1],但是底特律的福特汽車公司或富士康工廠的工人今天可能抱著截然不同的觀點。在19世紀早期的紡織工人、20世紀20年代的煙囪清掃工和農場工、音像出租商店店員、一小時照片處理機器操作員、報紙記者還有出租車駕駛員都是一些受到科技變化深刻影響的例子。雖然科技大量出現,但是科技在創新的同時也持續地發揮著顛覆性作用。

儘管我們盡了最大努力使現有的商業適應快速變化的互聯網世界,然而從這些時代中脫穎而出的主導者大部分是新的參與者。這是今天蘋果和聲破天(Spotify)與索尼、維京(Virgin)和淘兒音樂城(Tower Records)這些主導了20世紀90年代的參與者相比在音樂分銷領域是巨頭的原因;這是亞馬遜電子書Kindle和蘋果電子書iBooks是今天書籍分銷領域成長最快的參與者,而美國博德斯書店、澳大利亞恬墨書捨和澳大利亞安格斯–羅伯遜連鎖書店已不復存在的原因;這是我們正在解放和斬斷有線電視電纜而轉向Netflix、Hulu和YouTube的原因,也是影音租賃公司百視達在其商店落伍之時未能適應時代變化的原因;這是我們越來越多地從亞馬遜和阿里巴巴購物而非跳進車裡開到當地購物中心或零售商店的原因,或者甚至是我們身處百思買(Best Buy)商店之中對比亞馬遜網上價格的原因。

在幾年時間內,我們常常看到以不同方式開創出自己業務的新參與者佔據了發展和利用消費者行為改變的更好位置,而現有的參與者蹲下身軀竭力阻止這些新參與者獲得更多的優勢。不管這些防衛性的行為是怎樣的,所有的情況都是在幾年之內完成了顛覆——就業格局發生轉變,政府不再擋道而傾向於支持經濟發展,新的參與者受夠了舊有的參與者,或者舊有的參與者被邊緣化而倖存下來,佔據小型且不斷衰敗的市場。

事實上,從來沒有出現陳舊的商業模型或廢棄的科技生存下來並佔據主導的結局,也鮮有現存的參與者進行重組將自己的業務拆得七零八落並以足夠快的速度重新打造自身的情況。因此,這些變化幾乎總是具有顛覆性的。

各個時代的顛覆

在日常生活方面,每個時代都導致消費者行為、就業和服務業出現重大變化。1920年風靡一時的東西在我們的日常場景中已不復存在了。今天,尤其是對我們的孩子們來說,智能手機是生活中所要面對的一個現實。最近的調查顯示,接近90%的千禧一代表示智能手機一刻也不離身,[2]而且其中80%的人說他們睡覺時手機也在身邊[3](因為他們晚上所做的最後一件事和早上起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手機)。這跟生活在20世紀初的年輕人的行為相比是明顯不同的。這些形式的行為轉變很快就成為一種常態,長此以往它們就共同構成了社會運行方式上更大的變化。例如,未來你能夠不使用智能手機叫出租車或叫外賣嗎?可能不行。

在我們探討增強時代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之前,讓我們看一下過去200年間的一些特定的顛覆事件以及它們給社會帶來了什麼影響。這樣我們可能能夠更精確地預測未來20—50年會發生什麼。

我們從就業格局和產業開始。

2020年的最佳工作當然會與100年前的最佳工作大為不同。在過去200年間,我們從農業社會進入了主要由科技和服務推動的行業。1750年,80%的英國人口居住在農村,到1900年這個數字降到了30%,而到2030年預測將會只有8%。同樣的現象也發生在中國,1950—2000年,城市人員數量從13%一直升到了40%,而且預計到2030年將達到60.3%。[4]

表2–1 按一個世紀的工作所區分的最佳職業

1750—1850年,農業在英國、美國和歐洲獲得巨大增長,但是到了1900年,農業的就業就開始進入長達一個世紀的下降過程。這並不是說農業產量下降了。相反,產量由於拖拉機之類的科技、優化的作物選擇、改善的灌溉技術和殺蟲劑而大幅增長。

圖2–1 「時代」如何改變就業格局

具有嘲諷意味的是,增強時代雖然具備計算機學、材料學和人工智能,卻可能導致區域化製造的復甦。現實情況是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的勞動力甚至比中國和印度的資源價格更低廉。隨著我們將駕駛、飯店服務、食品快遞、會計、銀行業務等工作自動化,某些服務行業將面臨衰退。我們將可能見證到全新的基於新興科技的服務業的增長。

表2–2著重列出了各個時代所帶來的科技進步以及在全球範圍內從經濟、福利和就業角度所產生的一些影響。

表2–2 各個時代的科技進步及後續影響

機器時代顛覆了製造工藝並發展出生產中的「規模」概念,大幅提升了生產力。在原子時代、噴氣機時代或太空時代,儘管生產改進仍然存在,產量持續攀升,但是改進困難增加。如果有什麼區別的話,那就是原子時代注重的是從大處著想並將因「二戰」而出現的科技快速增長和改善轉變成資本。在數字化時代或信息時代,起初的動力是提高流程效率,例如早期的主機(例如ERMA[5])以及工廠和生產場所中更高程度的自動化。在20世紀90年代,這拓展到了商業流程領域,利用諸如應用於整個企業的軟件解決方案(SAP)在企業層面加以自動化操作。此外,互聯網更進一步,顛覆了分銷機制,如同我們在出版行業和音樂行業中所看到的一樣。

增強時代將帶來對涉及動態決策制定、模式識別和咨詢服務等流程的深刻反思,因為機器智能優化了這些流程和反饋循環。互聯網通常最關注的是分銷的顛覆、信息的可得性和價值鏈的再思考,而下一個時代將關乎信息、智能和「建議」(信息和智能的應用)本身的顛覆。增強時代將帶來4項重大的顛覆以及兩項更長期的顛覆科技:

人工智能 將顛覆「建議」的本質,將比人類更擅長日常工作,例如開車、健康看護和基本服務。雖然許多人擔心高度智慧的機器人或「頭腦」有佔領世界的可能,但是在未來30年內,更可能的是這些人工智能將為特定目的建造出來並專業化,且未必是與人類等同的智慧(後文就此內容再做討論)。

分佈式、嵌入式體驗 將嵌入我們身邊的設備和世界中,能夠提供無縫且基於語境的服務、產品、建議和價值創造,繼而基於其有效性加以貨幣化。在不斷借由數據和信息增強的世界中,價值、個性化和語境將成為關鍵。[6]所有內含芯片的物體將實現雲同步並與人類和其他計算機進行互通。

智能基礎設施 會徹底改變能量傳輸的方式、人類和貨物從一個地方移動到另一個地方的方式、現代經濟體競爭的方式以及市場對商品估值的方式。不管是無人機、太陽能、電動汽車還是自主運輸,其價值都將是移動的。智能城市將由智能資源配置和智能基礎設施提供動力,這將明顯改善市民的生活。能源領域將面臨徹底的顛覆。

基因編輯和健康科技 將從根本上改變人們看待醫療衛生的方式。像帕金森綜合征、阿爾茨海默症、乳腺癌、肌肉萎縮症、囊腫性纖維化、鐮刀形紅細胞貧血症甚至色盲等遺傳性疾病將在未來20年內被消滅掉。傳感器、可穿戴設備、人工智能診斷和其他科技將完全改變我們看待心臟病及其他可預防疾病的方式。算法和傳感器將比醫生診斷疾病更值得信賴。

兩項長期的且更具顛覆性的科技在增強時代嶄露頭角,包括:

超材料 利用納米技術或全新工程技術生產。新出現的超材料例子包括:

▪隱身衣(或表層材料):將這種材料所覆蓋的物體周邊的可見光或微波轉向

▪仿生自激式材料或電活性聚合物:具有類似人類肌肉的行為

▪可以導電或將任何表面變成顯示器的塗層

▪可以發電或將傳感器、其他電路植入編織法中的衣服或者紡織品

▪可以用於建造太空電梯等的碳納米纖維或鑽石納米纖維纜索

▪可以像種樹一樣種植或在桶中培養的超強度、超輕的金屬和複合材料

▪裝有透明且內嵌的太陽能光伏、可以發電的窗子

3D打印 使人可以下載幾乎任何一種設計並進行實時打印。主要的3D打印方法也被稱為「增材製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因其製造工藝中通過一次增加或擠出一層只有幾毫米的材料逐步建造出一個3D的物品或設計而得名。未來的3D打印機將可以打印衣服或在設計中加入電子電路和顯示裝置。

2015年7月,國際空間站中的宇航員下載了一個「扳手」,用特殊設計的3D打印機將其打印出來。這種科技可以大大地降低長時間太空飛行中對尺寸、重量和存儲的要求。例如,如果不得不攜帶在大部分情況下不會用到的工具或者為保險起見需要攜帶多套工具,你可以僅僅攜帶灌裝3D打印機所需要的原材料。從理論上講,你甚至可以打印額外的打印機。

這些顛覆性科技肯定會給就業格局帶來巨大的變化。在之前的各個時代中,產業之間的勞動力會形成再平衡。在機器時代,就業從成熟的產業大量轉向製造業。製造業曾在20世紀發展穩健,直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工藝、電子學和自動化令這個產業遭到重創,這些工作開始從工廠轉移出來,進入服務業。21世紀當人工智能和體驗設計減少服務業就業的時候將發生什麼呢?這些工作將流向哪兒呢?

就業影響

100多年以來,就業一直是從大工業流向服務業。不管在農業、漁業、礦業還是過去50年間的製造業,隨著流程自動化,我們轉到了人類起主要作用的工作中。當人類的能力被人工智能超越的時候,將出現許多人丟掉工作的風險。

未來學家對這種未來預測的意見分歧很大。一些人說這將是一個新的鍍金時代,人們的工作減少而且有更多的閒暇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去從事藝術和獲取更高深的知識與學習。那些對人工智能的顛覆性持消極觀點的人則認為由於科技進步,在250年中將第一次出現就業的淨損失。在增強時代我們所需要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倫理學家、機器人心理學家的數量其實非常有限。

牛津大學馬丁學院的未來科技影響項目名為「未來就業:就業對計算機化的敏感性是怎樣的?」[7],它評估了一個典型的在線職業網站上的702種職業,按照其被計算機化的可能性進行分類。每種職業所需要的技能和教育水平也在考慮範圍之內,這些特性根據職業自動化的程度以及現在妨礙自動化或計算機化工程的程度被賦予不同的權重。按照一種常用統計模型方法計算,結果非常明確。在美國,超過45%的工作可以在一二十年內加以自動化。表2–3列出了基本上百分之百面臨自動化風險的數種工作。[8]

表2–3 面臨自動化和人工智能風險的一些工作

人們一再談起的一個顧慮是人工智能將為擁有科技的、有限的少數人創造出巨大財富,因此暗示著財富差距將變得更為嚴峻。社會將來的生存能力將不僅僅基於對科技的獲取、醫療衛生的改善以及貧窮的消除,而且也基於更公平的財富分配,以至人工智能的影響不會產生更大的階層差異。

過去20年間在硅谷所取得的進展可能暗示上面的預測顯得幼稚。也許吧,但是要麼我們解決這些社會問題,要麼我們可能會看到「技術官僚」與用戶之間的抗爭達到持續數十年的影響程度。如果讓科技變得免費或以低價就可獲得,尤其是那些個人所使用的房屋、衣服、食物和照料,那麼我們確實將看到人類進入富足的時代。我們所期望的是,像太陽能和電動汽車這樣的科技將徹底顛覆大型石油和天然氣卡特爾,而且我們將持續利用科技消除貧窮和可預防疾病,並提高對教育資源和資金資源的使用。

我們所列舉的過去250年間關於科技顛覆的每一個事例中,新的科技確實導致了一些職業的消失,但是更常見的情況是新職業的淨增加。

2014年8月,皮尤研究中心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全面研究,邀請世界各地的未來學家、記者和經濟學家闡述他們對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如何影響未來職業的看法。[9]結果顯示,我們對這種新科技是否對社會有益仍然存在分歧。總的來講,皮尤研究中心調研的52%的人認為世界將成為更加美好的地方,由科技創造出的職業將比被取代的要多。剩餘48%的人堅信對藍領和白領工人的取代將不可避免地導致收入不均、大規模失業和社會秩序的崩潰。

無論你在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如何影響我們未來的爭論中偏向哪邊,有一件事是絕對肯定的:那將是一個強烈顛覆的時期。解決顛覆問題的核心是我們自己該如何為這種未來做好準備。學生們為了在增強時代中生存所需要學習的技能與今天他們在學校中被教授的內容大為不同。我們將不僅僅需要教給學生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所謂的「STEM」科目),而且也需要教授靈活、創意思維、快速學習和適應。勒德分子認為這種轉變如此困難的原因之一是,考慮變換自己所從事的職業是痛苦而困難的,而抵制變化比適應變化更容易。

如果我們傳給後代們適應的技能——讓他們比之前世代的人們轉變得更快的技能,那會怎樣呢?也許在職業和就業格局方面的顛覆性變化比不這樣做時更小。

在哪些地方可以創造工作?我們更深入地看一下太陽能產業。圖2–2顯示了從2000年到2040年(預計)的光伏電池發電能力。

圖2–2 太陽能光伏板發電能力增長(2000—2040年的預測)

當我們在觀察過去20年間太陽能光伏技術的增長情況的時候,我們可以清晰地發現過去100年間伴隨著眾多科技進步的常見的指數增長曲線。這種增長可能在短期內具有很大的顛覆性。我來解釋一下原因。

雖然2014年太陽能僅提供了0.4%的電能,但它以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在增長。房頂太陽能發電自2010年以來大約增加了兩倍[10](一些評估結果顯示在2010年之後的4年內出現高達418%的增長)。如今的估計是:在美國,現在每4分鐘就有一套房頂太陽能系統完成安裝。[11]根據彭博(Bloomberg)可再生能源研究團隊(彭博新能源財經)的報道,世界從目前到2030年之間增加的發電量的70%將是可再生的。到2035年,這就意味著世界將主要依靠可再生能源。中國和印度等經濟體實際上可能會是這方面的引領者。

這對已設立的電網造成的威脅是明顯而重大的,尤其是因為太陽能安裝正在加速進行。如果房頂太陽能僅僅佔到美國市場的10%,就會造成公共事業單位的收益降低高達41%!

美國能源公司NRG首席執行官戴維·克萊恩(David Crane)的觀點……如他直白表述的那樣,(太陽能)帶來了「對現存公共事業體制的致命威脅」。他說,在手機替代美國大多數家庭中的座機所需要的時間內,電網將變得越來越無關緊要,因為客戶轉向了離散的、本土的綠色能源。

「為什麼美國電網時日不多了」

《彭博商業週刊》,2013年8月22日

圖2–3 太陽能可以變得有多便宜

資料來源:拉米茲·納姆,歐洲光伏產業協會電能市場和政策小組

澳大利亞重要的科研機構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的報告指出2040年澳大利亞一半以上的電能將由生產型消費者[12]在消費點生成和存儲。這將不僅僅由家庭或房頂太陽能引領,而且也由公司引領。谷歌現在是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資源購買者,而且已經承諾將在未來數年內投資25億美元到可再生能源領域。[13]

氣候變化爭論暫且擱置,當太陽能實際上變成免費的或與煤和氣發電相比成本非常低的時候,它將必然快速顛覆基於電網的系統。為什麼?太陽能不需要電網就能生效,因為它能夠安裝在每個家庭中或每個消費點。所以,公共事業單位維護電網所產生的費用將很快難以為繼,從而進一步提高對分佈式電網的需求。

2015年對太陽能來講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因為它實現了與天然氣發電的價格均等[14],但是用太陽能的時候,我們不需要發電機(發電廠)體系和傳統的能源配送網絡。維護基於木電線桿或高壓電線電網的概念變得違反直覺了,不再是可行的了。戴維·克萊恩又一次對這種能源配電體系改變的顛覆性提供了富有洞察力的見解。

想一想,依靠1.2億個木桿子建造21世紀的電力系統有多麼愚蠢……你想要怎樣增強這個體系就可以怎樣做,但是如果你承認我們處於適應的第一個階段,那麼這個沿襲自20世紀30年代的體系從長遠來看將不會再發揮作用了。

第5屆年度先進能源研究計劃署能源峰會,2014年2月

別忘了,這些評論可並不是來自某個太陽能公司,而是來自全美電力零售供應領域的現有市場領導者之一!

然而,如果我們把住房、辦公室和工廠與電網脫離,那麼電能存儲就成了配電體系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近來,汽車和能源存儲公司特斯拉宣佈它位於美國內華達州的投資50億美元的新超級電池工廠(Gigafactory)不僅生產特斯拉汽車電池而且出售家用電池——被稱為能源牆(Powerwall)。這些電池在設計上適用於獲取全天多餘的太陽能,以便家庭可以獨立於電網繼續在黑夜和發電能力降低的多雲天氣中運行。

在特斯拉做出聲明之後9天內,這家公司就收到了85000個訂單,訂購其新式家用電池,價值超過8億美元,[15]導致特斯拉宣佈這種電池到2016年年中就已經售罄。

圖2–4 特斯拉的能源牆將是推動「脫離電網」運動的設備嗎?

圖片來源:特斯拉

在這方面的基本問題是明晰的。隨著太陽能的採用和特斯拉能源牆或類似產品的部署,許多家庭將很快試著斷開電網。如果在未來二三十年內有足夠多的家庭這樣做,那麼現存的公共事業單位將虧損,而且肯定沒有能力維護或檢修電網,從而導致更多的家庭隨著電網的沒落而依賴更加新式的科技。

擺脫化石燃料發電的20年過渡期已經開啟了。劍橋大學和普華永道國際會計事務所為阿布扎比國家銀行(NBAD)撰寫的簡報中認為太陽能光伏發電將在未來兩年內在80%的國家實現與電網的對等。[16]當然,可用於方方面面的更加便宜和清潔的太陽能總是比從地底開採煤炭並將其轉換,以便在1.2億根木桿上鋪設的電線中進行傳輸更好吧?科幻小說作家拉米茲·納姆在他的博客中進行了非常精闢的分析,顯示沒有補貼的太陽能將在僅10年之內就只有天然氣和煤炭價格的一半左右。最終,僅僅依據這一點,太陽能肯定會贏得這場競爭,那不再關乎氣候變化、污染或清潔能源——而是簡單的經濟學。

展望未來,一個好消息是,在美國有1.25億住戶而且在全球有20多億住戶,若要在未來20—30年內給這些住戶重新裝配太陽能電池和蓄電池,數量可不少。今天,800萬人受雇於可再生能源行業,但是預測顯示,到2030年全球將有多達3700萬人從事這個行業。這不是一個供未來考慮的事項,因為根據美國太陽能基金會的調查,美國國內太陽能行業的就業增長在2015年比整個經濟體快12倍。

打零工、跳槽和雲就業

市場研究咨詢公司英敏特在近期報告中認為差不多有1/4的千禧一代期望創立自己的公司,而且每5個人之中就有一個計劃在未來12個月內付諸行動。[17]像美國或澳大利亞這樣的市場,由於其大學教育的費用對大多數人來說高不可攀或者已成為一項糟糕的投資,千禧一代中有很多人選擇通過在線平台、編程馬拉松、實習、初創公司和試驗,而不是通過傳統的大學途徑接受教育。通過這一教育途徑,懂科技的這代人越來越看重就業的靈活性。千禧一代中共有66%的人樂意依靠科技幫助他們完成工作。[18]事實上,Y世代中40%—45%的人經常使用個人智能手機下載專門用於工作的APP(而年長的世代是18%—24%)。

在英國,Y世代畢業生中85%的人認為自由職業或獨立工作將成為在未來5年就業市場中取得成功的更常見和更為人所接受的方式。[19]事實上,自由職業在千禧一代中變得如此普遍以至他們為此提出了自己的叫法——打零工(gigging)。例如在「我在谷歌找到了一份零工」這種說法中,其他人稱呼這類人為「終身自由職業者」。這種類型的工作越來越多地在家裡、共享工作空間甚至星巴克完成。甚至有網站專門致力於幫助打零工者找到可以作為工作空間的咖啡店。[20]因此,在英國和美國調查的千禧一代中,幾乎有一半人都表示出對這種工作生活方式的偏好也就不值得大驚小怪了。

全職工作[21]從歷史上看是一種異常現象。在工業時代之前,這實際上沒有存在過。為了獲得效率需要在生產線同時安排多名職工的早期企業家是最可能對創造出「結構化工作周」概念負責的人了。因此,在過去100年間,每週40小時的工作已經成為工作生活的中心構成,僅僅是因為沒有更好的方式讓人們同時聚集在一個地方建立聯繫、開展合作、從事生產。

現在,科技正在改變著工作性質本身。千禧一代將成為第一代同時從事多份「微型事業」(micro-career)的現代人,將傳統的全職工作或工作周拋到身後。工作更可能像在「雲」中的市場那樣而非在傳統企業的辦公桌後面開展。雖然一種重要技能組合或職業錨是完全可能的,但是大部分人將成為創業者,而且很多人將擁有自己的兼職零工。例如,優步、來福車和賽德卡(Sidecar)是為人們提供利用自己的車輛和閒暇掙錢的平台。任務兔子(TaskRabbit)是找稀奇古怪工作的市場。愛彼迎讓你出租自己房子中多餘的房間。易集(Etsy)提供了一個可以在家製造的3D打印設計的手工藝品市場。設計眾包(DesignCrowd)、99設計(99designs)和眾包源泉(CrowdSPRING)都提供了自由職業設計資源,出售標識和其他的設計。

在不久之後,科技將允許個人技能組合的即時營銷、零工和專長的拍賣,以及接近實時或者當應交付的產品製作完成之時即獲得工作報酬的能力。

研究顯示,今天的大學畢業生在他們步入30歲之前將坐擁12份或更多的工作。在一種不確定的就業環境中,他們的摸索已經獲得社會和文化上的認可。對未來的期望已經發生了變化。20多歲的年紀是你用來弄明白自己想做什麼的時間,因此不斷地跳槽、對多種行業進行探索是預料之中的。

埃米莉·何,薩巴軟件首席營銷官[22]

這其實就是應需而生。千禧一代通常比他們的前代人接受更多教育,但是2008年金融危機(大衰退)導致他們在就業時受到相當大的衝擊,30%的男性和37%的女性失業或者未成為勞動力。[23]這使他們對工作採取實用主義態度,而且科技和實時參與性支撐著千禧一代標誌性的跳槽和打零工行為。

當生命被增強時

儘管存在科技導致的顛覆,但在所有之前的各個時代中,人類作為一個物種取得了明顯的進步。生活條件改善了,10億人擺脫了貧困,預期壽命提高了,嬰兒死亡率降低了,而且在全球範圍內大部分地區創造工作機會的趨勢已經使失業狀況穩定下來。總體情況是好的,但是這無法阻止很多人哀歎我們的年輕人如何在社交媒體上浪費自己的生命,或者在我們的生活中,更大的科技整合如何使我們更缺少人性、更不願意去做之前世代所做的「正常」之事。

不過,我們可以確信的是,人類在行為上一直在適應。有時候這些變化非常小,例如從閱讀實體書籍到在平板電腦上讀書,而背後的行為轉變就是關於人類如何購買書籍的改變。有時候,一種新的科技例如電子郵件或智能手機會給我們的日常生活習慣帶來巨大變化,形成我們的祖父母們所無法想像到的新行為。我們應該擁抱這樣的變化呢,還是聯合起來對抗它呢?

圖2–5 社交媒體和智能手機真的阻止我們交流了嗎

最近,我在一次會議中談到了行為轉變,關注的重點是年青一代——出生於充斥著科技的世界中的人——如何輕易接受這些新科技是他們世界的固有構成部分。在我演講之後,一位深感憂慮的家長把我拉到一邊,他代表了一個不認為科技必然是有益力量的「科技懷疑論者」新階層。這位家長告訴我,他被我對他7歲的兒子所生活的未來世界的描述嚇到了,而且他不讓自己的兒子在工作日接觸計算機或科技,強迫他像「正常小孩」一樣玩耍和體驗生活,只允許其在週末使用科技設備。

這樣做的問題就是,這位家長將他自己所認為的「正常的童年」的觀點強加到孩子身上,而這個孩子是新的一代人——需要新的生存技能的一代人。如果他的孩子無法在科技基礎上與同輩溝通和競爭,那麼可想而知他會承受負面的後果。

平衡是必需的,但是規避科技變化對需要進步的世代來說是一種無用的策略。在大部分發達國家,如果你沒有領英簡介或可用的在線網絡,可能你就沒有能力獲得一份專業工作。據說馬歇爾·麥克盧漢有一句非常偉大的話語,精闢地描述了在後台式機時代和後互聯網時代出生的一代人今天所生活的世界:

我不知道是誰發現了水,但我肯定不是魚……

馬歇爾·麥克盧漢,1966年演講

讓我們考慮一下在充斥著科技的世界中出生的一代人。這代人對科技抱著截然不同的世界觀,以至喬丹·格林霍爾(Jordan Greenhall)[24]稱他們是「末位世代」——最後的世代。應用馬歇爾·麥克盧漢的名言,這些2000年後出生的孩子們不會將身邊科技看成是新的事物;對他們來說,科技就像是空氣或水。那沒什麼特別,沒什麼顛覆性,也沒什麼不同——它本來就存在著。

2000年後出生的兒童很可能不會認為像「9·11」這樣的事件具有關乎自身的重要性,這很簡單,因為對他們來說這已是歷史。他們肯定不會理解沒有互聯網的時光。他們大部分甚至都無法理解電視節目曾經是在特定時段、特定頻道播出的,而重新觀看的唯一方式就是等待重播的時候。我6歲的兒子就是其中之一。他能夠在任何時候、任何設備上觀看自己最喜歡的節目。

這代人適應性極強,但是他們的生活和決定依賴於身邊的科技。例如,他們如何學習某種東西?他們通過谷歌搜索或者在YouTube上觀看某個視頻。他們的成長經歷中沒有家用錄像帶、盒式錄音機、黑膠唱片和陰極射線管電視機,所以,他們的語言和詞彙甚至都是不同的。他們怎樣決定應該購買哪種新電話、衣服、視頻遊戲或音樂呢?他們詢問自己的網絡,因為他們受到「提及」和「點贊」的影響。對他們的父母來說,這可能看起來是怪異的行為。其實,這是涉及做決定的方式和如何建立連接方面世代轉變的明顯證據。

圖2–6 不同的語言,不同的理解

你可能認為所有這些科技都讓孩子們的情感聯繫變弱了。事實上,有的研究可能在某些程度上也支持這種觀點。最近的研究顯示,在過去20年左右,自閉症病人激增。許多人認為這只是更好的診斷水平帶來的結果,但是即使你將更好的診斷水平(26%)、更高的意識(16%)和父母年齡增長(11%)都考慮進去,在統計上我們還是有47%的淨增自閉症病例無法解釋。[25]

一些人認為科技世界中的生活正在改變這一代人從面部獲取情緒線索的方式以及他們表達感情和溝通的方式。有假設認為,自閉症、阿斯伯格綜合征及其他類似病情的原因甚至可能是兒童在科技技能比人際技能更為重要的世界裡的進化性適應。

這些兒童理解情緒的能力並非必然變差了。事實上,他們似乎通過社交和科技獲取大量關於朋友情緒狀態的信息以至他們的情商實際可能比之前世代還高。他們是通過生態系統中的反饋循環而非通過識別面部或語言信號獲取這些情緒線索。

這代人經常實時交流幾乎所有事情,包括他們的關係狀態、正在吃什麼早餐、正在看什麼內容、正在購買什麼產品,以及他們喜歡和不喜歡其中哪些。他們使用我在兒童或青年時從未有過的信息來源,並在更短的時間內做出決定。事實上,據說現在拉各斯、孟買或曼谷的年輕畢業生通過智能手機獲取的信息比20年前的美國總統所獲信息還要多。換言之,他們極具適應能力,思維極為敏捷,而且更不可能在科技出現時進行抵制。在他們的世界中,變化是常量,而且變化在加速的事實也預示著積極的進步。

這可能導致有史以來最為重大的社會顛覆。尤其是嬰兒潮一代(出生於1946—1963年),以及X世代早期的人,他們仍然在政府和大公司掌舵,往往是對政治或經濟變化最為抵抗的世代,因為他們認為穩定是核心的需求。事實上,第113屆美國國會是歷史上成員最年長的國會,平均成員年齡為62歲,[26]而且也被認為是歷史上最無效的國會。[27]

隨著社交媒體的使用,我們看到Y世代/千禧一代發起的抗議大幅增加,試圖激發變革——不管是通過突尼斯騷亂、「佔領運動」還是在美國反對警察野蠻執法和法外殺人的抗議等。嬰兒潮一代渴望持久的和平;X世代渴望經濟繁榮和穩定。新的世界公民,即到2023年將主導世界的人,並不想要穩定本身。他們想要變化所帶來的積極進步。

下一個10年內,這兩種世界觀將很可能在涉及氣候變化、能源、就業和教育問題上發生衝撞,尤其是當我們清楚地意識到在政府中人數最多的選民世代只有很少的代表或者根本沒有代表的時候,或者在現有行業和說客集團抵制科技變化的地方,比如美國這樣的國家。

健康衛生、金融服務和技術領域的建議,與政府原則一起,在過去100年間是基於信息不對稱——政府或顧問知道你不知道的一些事實——的概念進行預測的。現在越來越多的情況是完全不存在信息不對稱了,因此在說客集團或特殊利益集團的影響昭然若揭的時候,政府聲稱他們為公眾最大利益而開展行動的說辭變得越來越難以令人信服。

有一件事情是肯定的。科技和增強時代對社會運轉的顛覆將可能是自18世紀50年代工業革命開端以來我們所經歷的最具影響力的一種。增強時代關乎融入我們生活方方面面的科技,不管是人工智能、神奇的分佈式體驗還是由新基礎設施和新價值鏈所構造成的全新價值體系。

在30年之內,科技將變得如此小型化,如此強大,如此深入我們的生活,以至很難將科技按我們今天的方式作為設備、界面、多點觸控、鼠標和鍵盤等進行定義。我們將擁有存在於我們身體內、體表上、衣服中、房屋裡、車輛中和其他地方的科技,而且這些科技在每一種情況下都比今天最強大的計算機還要強大千百萬倍。

想像有這樣一組由一個血液細胞大小的結點組成的傳感器網絡存在於你的血液中,向你的個人人工智能報告你的健康和生命體征。想像有這樣一種人工智能接聽你的電話和會議以便知道在你的日程中加入什麼內容,以及有智能房屋和智能汽車與該人工智能進行協調,從而安排你的用餐、交通和其他集成體驗。

完成第一例人類基因組測序耗費了100億美元,今天我們只需要百萬分之一的費用就可以做到這件事。艾滋病毒測序耗費了5年時間……今天用不了一天就能完成,但是在10年之後,從事這些任務的計算機將比它們今天快100萬倍。

雷·庫茲韋爾,指數金融(Exponential Finance)主旨演講, 紐約市,2015年6月

各種可能性令人大開眼界。

如果你認為增強時代、人工智能和科技是對人類的威脅,那麼你最大的問題可能是,當你猶豫是否參與這個新世界時,你的選擇已經被對科技游刃有餘的一代人搶走。對他們來說,科技沒什麼新鮮——這本就是他們生活的方式。一件東西很酷、很新,但是如果它沒有在你需要擁有的最新設備或者你的朋友都在使用的最新應用中得以體現,那它就是古老而陳舊的。增強時代看重由科技打造的持續變化,而抵抗這種變化的人失去的可能最多。

[1]Peter H.Diamandis and Steven Kotler.Abundance:The Future Is Better than You Think(New York:Free Press,2012).

[2]Zogby Analytics Survey.Cited in Lisa Kiplinger,「Millennials LOVE their smartphones:Deal with it,」USA Today,27 September 2014,http://www.usatoday.com/story/money/personalfinance/2014/09/27/millennials-love-smartphones-mobile-study/16192777/.

[3]「Millennials:Confident.Connected.Open to Change,」Pew Research Center,24February2010,http://www.pewsocialtrends.org/2010/02/24/millennials-confident-connected-open-to-change/.

[4]Felicity Brown,「Percentage of Global Population living in cities,by continent,」Guardian,29 August 2009,http://www.theguardian.com/news/datablog/2009/aug/18/percentage-population-living-cities.

[5]電子記錄機會計,1950—1955年由斯坦福研究院研發,用於將美國銀行與支票處理相關的記賬工作自動化。1950年,這家銀行的活期存款賬戶以每月23000個新增賬戶的速度增長,在使用電子記錄機會計之前,其銀行網點不得不在下午2點閉門進行人工處理。

[6]圖片來源於美國康寧公司的視頻《玻璃中的日子》。

[7]詳細研究論文請登錄http://www.oxfordmartin.ox.ac.uk/downloads/academic/The_Future_of_Employment.pdf查看。

[8]這些工作科技顛覆可能性為0.98/0.99。按照±2%的置信區間,基本上這就是統計學意義上的必然性。

[9]AI,Robotics,and the Future of Jobs,」Pew Research Center,6August2014.

[10]詳見http://leantechnica.com/2014/04/24/us-energy-capacity-grew-an-astounding-418-from-2010-2014/。

[11]詳見http://www.amerianprogress.org/issues/green/report/2014/05/29/90551/rooftop-solar-adoption-in-emerging-residential-markets/。

[12]生產型消費者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

[13]參見谷歌綠色環保計劃。

[14]參看綠色科技媒體GreenTechMedia.com的分析,http://www.greentechmedia.com/artiles/read/Utility-Scale-Solar-Reahes-Cost-Parity-With-Natural-Gas-Throughout-America。

[15]Alissa Walker,「Tesla』s Gigafactory isn』t Big Enough to Make Its Preordered Batteries,」Gizmodo,8 May 2015.

[16]NBAD,University of Cambridge and PwC,「Financing the Future of Energy,」PV Magazine,2 March 2015.

[17]參見市場研究咨詢公司英敏特於2014年11月19日發佈的文章《創業者登場》。

[18]參見Cornerstone OnDemand公司2014年11月的調查。

[19]參見Elance公司2014年1月的研究「Y世代和零工經濟」。

[20]參看https://workfrom.co/。

[21]查看更多關於工作模式的信息,請登錄https://eh.net/encyclope dia/hours-of-work-in-u-s-histoy/。

[22]「Solving the Mystery of Gen YJob Hoppers,」Business News Daily,22August2014.

[23]參見2014年皮尤研究中心的研究數據。

[24]參看更多關於喬丹·格林霍爾的信息,請登錄http://reinentors.net/content/jordan-greenhall/。

[25]統計數據取自http://blog.autismspeaks.org/2010/10/22/got-ques-tions-answers-to-your-questions-from-the-autism-speaks%E2%80%99-science-staff-2/。

[26]參看www.slate.com/artiles/news_and_politics/explainer/2013/01/average_age_of_members_of_u_s_congress_are_our_senators_and_representatives.html。

[27]「The113th congress is historically good at not passing bills,」Washington Post,9July2014.

《智能浪潮:增強時代來臨》